查看原文
其他

朋友圈流行“断舍离”,舍掉的旧衣物去了哪里? | 豫记

丽娃 豫记 2020-09-15

秋冬时节,许多人要在家里整理衣物,很轻易就收拾出一些不合身了的衣服,扔掉可惜。幸好小区里有了“旧衣物回收箱”,让我弃之心安。犹记儿时,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亲戚朋友打下来的二手、三手衣物也穿着舒坦。如今,那些曾温暖过我们身体的旧衣物,无论最终去了哪里,愿仍能为需要的人们,遮风挡雨。


 

丽娃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童年没有“衣物回收”

但每一个人都是衣物回收者

 

趁周末空闲,我收拾起换季的衣物,一天下来,要淘汰的衣服、被褥、杂物,小山一样堆积在眼前。有的确实是穿旧了,有的买回来根本没怎么穿,孩子长大了嫌小,我们发胖或显瘦了。前些年,拿出来准备丢弃又不舍得,于是积攒下来,越来越多。

 

将它们一件件打包后,我提着下楼,放到小区新设的旧衣物回收箱里。丢下衣物的时候,也捡拾起一件件旧时记忆。

 

我的童年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豫西度过的。那时候,没有旧衣物回收的概念,或者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旧衣物回收者。

 


谁没有穿过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亲戚甚至陌生人的旧衣服旧鞋子?谁家的衣服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地穿?大人给孩子买新衣服时,不是看合身不合身、漂亮不漂亮,而是看够不够宽大、是不是耐穿耐磨。

 

家家孩子多、衣服少,老大穿小了打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打给老三,以此类推。衣服破了,补上补丁;短了小了,接接缝缝再穿。

 

直到把衣服穿得布料纤维一扯都快要化掉了,直到补得补丁摞补丁,一摸像结了老茧子的皮肤那样硬,实在不能当衣服穿了,大人们也不舍得扔。因为,它们还可以被拆成一块块的碎布料,派上用场。

 


在农村,碎布料可以用来抿“个白”。所谓个白,就是将碎布块重重叠叠用浆糊粘在一起,浆糊是用玉米面熬成的,摊到碎布上面,铺一层碎布粘一层浆糊,就这样一层浆糊一层布,粘起约一寸厚薄后,铺在太阳地里晾晒,晒干后就成了“个白”。

 

个白可以用来做布鞋底。巧手的媳妇们,比照自家大人孩子脚板大小,裁成鞋样后,再用针线细细密密地纳成布鞋底儿,缝上鞋帮,就做成了一双双耐磨舒适的纯手工布鞋。

 

在城里,不穿布鞋的人们,将旧衣物撕成一条条的碎布条,用来捆扎成拖把或拂尘,清扫地面和桌椅上的灰尘。最不济的破布碎块,也不能扔,可以拿来做抹布。

 


物资匮乏的年代

亲戚间用旧衣物互相帮衬

 

在那物资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小时候的我们,很多都是只有春节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所以我总是很羡慕舅舅家的表姐们。她们平时穿的衣服,虽然也多是半新不旧,但款式和衣料,都来自大城市,在乡间十分稀罕。

 

表姐的大姨,随丈夫生活在兰州部队,经济条件稍好。每年春秋两季,兰州姨妈家寄的包裹,会像候鸟一样准时飞入舅舅家里。包裹里多是那家大人孩子穿过的衣服。

 


表姐说,那时候整个镇上,她们家是邮递员最熟悉的一户,因为信件包裹多,每年春节前,我的舅妈都是要等收到了远方寄来的衣物后,再开始准备过年缺少的其他东西。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生活条件好了起来,我们家也有余力帮助生活在汝阳贫困山区的姨表姐、表哥家。

 

记得大表姐每次来走亲戚,回去时,总是欢喜地背着一个大包袱,包袱里都是妈妈和姐姐给她和姐夫、孩子们的衣物。有时候大表姐忙农活来不了,妈妈还让姐姐收拾好衣物,走亲戚时给她们家送过去。

 

进入九十年代,山民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亲戚们相聚时,妈妈和姐姐发现,表姐穿的新衣服也很时尚讲究,丝毫不亚于城里。

 


说起来这种变化,大家都很开心,我的亲戚们渐渐都不需要旧衣物了,我们就把它们给了小区里收垃圾、门口修鞋修自行车的人。

 


亲眼见自己的旧衣服穿在了陌生人身上

心里暖暖的欢喜

 

有一年初冬早晨,我在菜市场上看见一个卖菜的大姐,穿着一件我给了废品回收者的衣服,那一刻的感觉,又亲切又疏离。

 

我盯着她和她穿的衣服打量了一阵,离开时,心里十分好奇:那件我曾十分喜欢,但因生过孩子体型改变无法再穿的格子呢外套,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周折,穿在了素不相识的陌生女人身上,为她遮风御寒。

 


再后来,收废品的也不愿意收旧衣服了,即便免费给人家,人家也不要,丢弃在楼下垃圾桶边,变成了影响环境卫生的累赘。我只好将它们堆在家中地下室里,若是单位或小区号召捐献衣物给灾区时,赶紧如释重负一般地捐献出去。

 

但是后来我去四川等地藏区徒步,近距离观察发现,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藏民物质生活富裕的程度不亚于内地。他们有庭院楼阁,放牧时骑着摩托、开着私家车,加上雪山草原、蓝天白云,幸福指数简直爆棚,也并不稀罕接受捐献的旧衣物。

 

所以,看到旧衣物回收箱应和着居民的需要,出现在各个小区里时,感觉既新鲜又有些小小的惊喜。

 


知道自己穿过用过的旧衣物,最终去了那里,可以被专业的回收公司妥善处理,我心里暖暖的欢喜。

 

因为它们都曾和主人朝夕相伴过,体贴温存过。我始终觉得人与衣物之间,也是存在缘分和感情的,当你不再需要它们的时候,能善始善终、好好送它们去一个该去的地方,也是一种珍惜。

 

这样的“断舍离”,才更让我心安。不仅仅因为小时候尝过贫穷的滋味,受过那么一点点苦,也因为古人有训,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无论何时,节俭,都是一种美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丽娃,七零后,生活在郑州,业余写作。


推荐阅读

泡温泉不必去日本,来汝州感受十帝三后妃泡过的温泉

每一个家长都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但这个汝州娃却靠打游戏成了CEO,还为国争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