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作下岗工复活失传八百年的中华绝技,再也不怕被日本人看扁了 | 豫记

yujimedia 豫记 2020-09-15

源于中国唐代的绞胎瓷,在北宋灭亡后失传了八百年之久,全世界的存量也不过60多件,日本人在80年前掌握了这项技术,并造就出一批“人间国宝”,但偌大一个中国,却找不到一个能烧绞胎瓷的人。这个记录,最终被焦作一个下岗工打破,他复烧的绞胎瓷足以让专家打眼,但却陷入了生死危亡的尴尬境地。对于这样的一个人,以打捞中原文化为己任的豫记不能坐视不管,我们在一个雨后的下午找到了他,想把他的故事讲给你听。


 

王五点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被日本人复活的中国技艺

 

1941年

日本人小山富士夫从河南焦作考察古窑址归来后

发表了一篇题为《北宋修武窑》的论文

已经消熄数百年之久的绞胎瓷

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源于河南的绞胎瓷

是中国的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最早出现在唐朝

鼎盛于北宋


最重要的窑口位于焦作的当阳峪

现存三大窑神碑之一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

记载当阳峪的绞胎瓷窑厂盛况说

“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

但绞胎瓷在靖康之变后便消失了

全世界的范围内

北宋的绞胎瓷器存世仅60余件

且多藏于日本、英国博物馆


 唐代绞胎瓷盂

 

   小山富士夫的文章

详细披露了绞胎瓷的制作工艺

日本陶瓷艺人开始用这种方法制作陶器

随之

一种叫“练上手”的陶艺形式开始风靡

而制作它的匠人

则被视为日本的“人间国宝”


 伊藤赤水 作品


越洋而来的日本人

不但通过一次考古掌握了绞胎工艺

还使之发扬光大成为了自己的国粹

英文名被音译为瓷器的中国

绞胎瓷的故乡

却找不到一个能烧绞胎瓷的人

这无疑是极大的讽刺 

 

一个下岗职工的莫名使命感

 

谁也不会想到

最终打破这个记录的

是焦作陶瓷厂的一位下岗职工

 

李文献老家在河南滑县

小时候

当过地主的姥爷给他讲过绞胎瓷的传奇故事

 “绞胎瓷”三个字在他的心中生了根

 

1971年

十七八岁的李文献来到焦作投靠亲友

成为了焦作陶瓷一厂的工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了一片绞胎瓷的碎瓷片


 

这下可把李文献惊住了

他折服于绞胎瓷的美中无法自拔

李文献不是技术工

厂里也没人会做绞胎瓷

但他暗暗和自己较劲

他经常向厂里的技术工人请教

没事儿就琢磨绞胎瓷这个东西


 

2003年

李文献所在的陶瓷厂已经破产了三年

身为下岗职工的他

在一个收藏爱好者朋友那里

又见到几片绞胎瓷碎片

还向一位陶瓷专家请教

系统地了解绞胎瓷的传奇历史

 

一种莫名的使命感顿时充满李文献全身

 

他激动地对专家说:

“这承前启后的‘断代工程’俺干定了!

绞胎瓷只有在宋代才有

而在宋代只有在焦作一带才有

俺要挖掘出失传千年的绞胎瓷制作技法!”  

 

 李文献妻子李祥枝绞胎瓷制作中


在老伴的支持下李文献养老金都拿了出来

在太行山脚下租了个小院

开办了“文献绞胎瓷厂”

  

一个屡败屡战的苦行僧

  

对于一个年过古稀的下岗职工来说

复活失传千年的绞胎瓷技艺

无疑有点痴人说梦

 

绞胎瓷

也称“搅胎”、“绞泥”

是一种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

揉和在一起制作而成的瓷器

世上绝无两件是一模一样的


   荷花碗  李文献作品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绞胎瓷因此又被誉为“瓷中君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藏


绞胎工艺复杂

不同于一般制瓷工艺

可用辘轳车拉坯制成

绞胎则只能手工或范印成型

费时费力

且只能在1200℃——1400℃上下成型

否则极易出现崩裂


 北宋绞胎瓷碎片


 

李文献不停地翻阅资料

拜访专家

咨询技术人员

但却始终不得要领

 

直到2005年的一天

睡梦中的李文献想起家里做的花卷馍

这一灵光乍现使李文献激动得半夜就开始了实验


 

他先用面团做出了宋代绞胎瓷的羽毛纹

第二天一早又用泥做

然而

当这些泥塑半成品进入窑内

十多个小时后所有泥塑半成品

全成了开裂的碎片

 

紧接着

李文献又做了第二窑、第三窑、第四窑

结果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开窑的火光

映衬出的并不是胜利的曙光

而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要知道

为了做绞胎瓷

李文献除了把养老的底儿拿了出来

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很多钱

而这一窑的成本是一万多元

四窑就是四万多

他前前后后共搭进去二十多万

二十多万换回四窑碎片

这对下岗职工李文献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李文献不甘心

他后来终于明白了失败症结所在

原来

绞胎瓷是由两种或多种胚泥粘接而成

不同的泥土收缩率也不尽相同

一遇高温

极易发生开裂、变形

 

这也正是几百年来

绞胎瓷无人能够复兴的原因所在

 

2005年8月

对制作工艺做过对症调整后

李文献进行了第五窑试烧

 

这次试烧

几乎是李文献的背水一战

他寸步不离窑

硬生生在窑边等了十多个小时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开窑后

一排完整精美的绞胎瓷展现眼前

李文献泪流满面

 


当晚

他是抱着绞胎瓷入睡的

日本的大师只能作出绞胎陶器

而河南焦作的一个下岗职工

却靠一己之力作出了真正的绞胎瓷

 

他复烧的绞胎瓷足以让专家打眼

 

失传八百多年的绞胎瓷重现人间的消息

轰动了全国陶瓷界与收藏界

 

中国陶瓷协会会长耿宝昌

看到李文献的仿古绞胎瓷作品后

激动地说:

我只在故宫看到过绞胎瓷的这些花纹

没想到你能做的那么精致!

 


《中国陶瓷史》的编写者

清华大学叶喆教授

在焦作参观了李文献的绞胎瓷后

激动地说:

“好!好!很好呀!

我终于看到绞胎瓷器了

这下可好了,它可以传承下去了

我放心了!”


 

中华古玩商会顾问

中国白玉研究会副会长

著名旅游首席专家研究员李庚

到焦作考察绞胎瓷看了李文献的绞胎瓷后

当即挥笔题词:

文献绞胎,宋瓷精韵

当阳遗脉,云台幻彩


 

一个又一个泰斗

对下岗职工李文献伸出了大拇指

各大媒体纷纷以“艺术之路的苦行僧”的名义

对他进行不吝言辞的褒奖报道

 

他做的绞胎瓷不仅精美

更关键的是,足以让专家打眼

 

李文献曾做过两个小罐

一个是仿故宫收藏的藏品

一个是仿焦作博物馆收藏的藏品

 

其中一个小罐

李文献觉着自己烧坏了

便扔到了一边

这个小罐后来被一个同村的村民要走把玩

也不知怎么的

过了段时间

焦作市收藏界一个名叫张玉国的修补专家

竟找上了他

 

“这个罐是不是你烧的?”

“是我烧的啊”


这样的小罐焦作博物馆也有一个 

 

小罐的罐底原本有李文献留下的底标

不知被谁敲掉了

但李文献一眼便认出了自己烧的罐子

 

这个专家拿出一片宋代当阳峪瓷片

和手中的这个比不出差别

于是

他让李文献再出一个罐子

李文献拿不出


据说

后来这个罐子被一个外地人用一万八买走了

  

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李文献烧瓷器是专家

但卖瓷器绝对是外行

尽管名声在外

但因为不懂销售

他现在的状态特别凄惨

 


上周六早晨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

把焦作浇了个湿透

 

焦作郊区一个杂草丛生的院子里

满是泥泞

屋顶的遮雨棚

隐约看得见外面的天光

 


梁上挂着各种绳线蛛网

室内黑黢黢的

落满灰尘的瓷器凌乱摆放在

各种泡沫、纸箱堆砌起来的桌子上

大小不一的“棉花盒子”占据了室内很大空间

一只半大的小狗在屋里来回摇尾穿梭

 

房间一面裸露着红砖灰泥的墙体上

贴着一排格格不入的荣誉证书

如果不是这些证书

你一定会以为自己来到什么废品站

可这就是李文献的绞胎瓷厂

 


2005年

李文献拿着一个小绞胎瓷杯去郑州

专家赵玉玺说:

你的绞胎瓷杯子价值5000元

5年后你才能看到效益

因为5年之内许多人不知道绞胎瓷

 

这时

李文献已经举债30多万了

 

虽说绞胎瓷烧出来了

但一窑的成本万把块钱

成功率却只有30%左右

李文献的确没有钱再进行烧制了

 

很多工人见发不出工资便走了

最困难时

他身上就剩几毛钱

他和妻子在厂房的院子里种了些丝瓜茄子

平日吃饭

就吃厂里长的这些蔬菜

或者

去菜市场捡些人家丢的菜叶子

生活过得寒酸至极

 

有一次

有人来家里看他

一掀开他家锅盖

吃惊地问

“你们就吃这?”

李文献忍不住哽咽起来

 

 李文献作品


长时间的劳累以及心理压力

使李文献的身体出现了状况

 

2008年年初

李文献被查出身患食道癌

这无疑是对李文献的当头一棒

 

接下来

检查、治病、化疗

……

李文献从鬼门关转了一圈

有人说他命大

李文献说

只是我还不甘心

我还想为发扬绞胎瓷文化多做点事

 

有人问他

“你后悔吗?”

李文献说

“后悔也不后悔

后悔是因为这个事儿

把身体搞垮了

不后悔是

让失传几百年的绞胎瓷可以传承下去

我觉得很值!”

  

也就是在这一年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命为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献绞胎瓷厂

(如今改名为焦作市李氏绞胎瓷业有限公司

被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命名为

河南省文物仿制品(绞胎瓷)研究开发基地



 


2009年

文献绞胎瓷制作工艺又被命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献绞胎瓷产品

被确定为国家外交部对外选用礼品 

 

就算他一年销售一百多万

其实利润也没多少

更何况,这个老实人

对现代营销模式一无所知

甚至对如何做传统市场都很迷茫

他能做的就是把瓷器烧出来

如何变现

对他来说比烧瓷器还难


推荐阅读

河大到底有多大?看完这串连王立群、常萍都甘拜下风的大师名单就知道了

97人小山村出了30多位处级干部,地处风水宝地宛若世外桃源,你要不要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