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十多岁的老爸再次失业,这次是因为机器人 | 豫记

作者来稿 豫记 2020-09-15

虽然媒体上关于机器人的讨论已经甚嚣尘上,但我还从没想到机器人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而且一出来就把我老爸的工作搞没了。对六十多岁的老爸说,这怕是他最后一次失业了吧?



蔡运磊 | 文

豫记公众号:hnyuji


——“人工智能将快速爆发,10年后,50%的人类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采访时,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如此判断。


——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8亿个工作岗位将随着自动化的实现而消失。


真够疯狂的!我浏览完这些信息,随手关掉了网页。尽管如此,但我不觉得有什么意外——也许有一天,自己这个总裁助理的职位也将被那些元气满满、充满人工智能的疯狂机器所替代。


之所以把这些人工智能的玩意儿称之为“疯狂”,只是因为老爸刚刚又失业了——机器人来了。




三年前,本已退休的父亲把手里的几亩地转租给邻居后,就跟着我一起在省城生活。身子骨儿还算硬朗的他享不惯“游手好闲”的清福,就在楼下的健身馆找了份儿保洁差事。干了整三年的他勤勤恳恳,吃苦受累,没想到在快过年的时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击倒了。


得了病就不能不请假,尽管仅是两个小时的“输液假”,尽管刚刚输完就去爬高上低擦玻璃、清洗健身器材、倒垃圾桶,但最终还是导致老爸丢掉了这个他颇为喜欢的饭碗。健身馆的老板也是出于好意:“蔡师傅,你都60多岁的人了,还有退休金,别这么拼了,歇歇吧!”


眼看着过完年了,孩子们上班、小孙女上学,闲在家里无事可做的“蔡师傅”又坐不住了,几次提出要“重出江湖”。无奈,我只好委托孩子同学的妈妈王姐在离家不远的医院找了份送患者标本的工作。


这工作确实简单,毫无技术含量:患者抽完血,护士封存血样,呼叫下蔡师傅,从新楼送到老楼的检测室即可。可以说,走着就把钱给挣了。但如果把这份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放在号称“患者亚洲第一多”的医院里,每天要马不停蹄地新老楼穿梭几十次,再楼上楼下乘坐电梯几十次,你还觉得这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吗?



但很快,这份“简单的工作”也丢了——用蔡师傅的话说:“医院用一个机器人把他这个人给顶了。”“机器人这么快就把人的饭碗抢跑了?”我不信,决定实地看下这个“疯狂的机器”。




在川流不息的手术区走廊里,一个乳白色垃圾箱一样的东西正匀速穿梭。拐弯,闪避障碍,一次次向着发出配送申请的手术室及需要护送患者标本的科室行进。


“16号手术室,请取耗材!16号手术室,请取耗材!”抵达手术室门外后,声音从这台米白色塑料外壳的机器中传出。等待间隙,小东西还哼起了“铃儿响叮当”的小曲儿。眨眼间,门开了,刷卡、转身、关门,护士以最快的速度取走了盒装耗材,几乎都没正眼瞧它。小白稍作调整,扭过身子,回去了。


“就是它?!”


“就是它!”


小蔡和老蔡面面相觑。


小白经过我们身边时,说实话,目测这个身高仅1米多,方方正正,跟个大盒子似的机器,我真不敢把它和“疯狂”二字联系在一起。


据王姐介绍,小白上岗后没多久,就没人和它合影了。理由很简单,它长得一点儿都不像人。手机咔擦一下发朋友圈,不了解的人只会觉得奇怪:跟一台洗衣机有啥好拍的呢?


据说,为了把抢夺人类饭碗的工作做好,小白还学习了上下电梯,进出电动门。不过这在技术上一点儿也不难,小白和电梯同属机器,“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机器和机器沟通起来,比和人类简单多了。小白们压根儿不需要踮脚、眯眼辨认楼层数字,再按金属按钮。工程师一顿改造,就让机器人和电梯机器人的信号系统勾搭一起了。“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内部一个暗号,“疯狂的机器”就懂了彼此。



我觉得,将来小白的升级版们,一定能自主表达:“跟你们人类相比,我更乐意和机器打交道。”


从库房到指定的手术室,小白没有到来时,护士小姐姐袅袅婷婷地跑起来,平均需要4分多钟;小白上岗后,依靠“轮滑”,一下子就破了纪录:仅需要1.75分钟。我想,如果把地面打造成平昌冬奥会的速滑地面,估计小白们个个都会成为金牌得主的武大靖。


最重要的是,小白们不知疲倦、不出差错,工作量可以无限加,哪怕每天往返库房和手术室140趟,一个机器人干4个人类配送员的活儿,它们也无怨无悔,“加量不加价”;它们唯一的索取就是,需要定时跑到充电桩跟前,给自己补点儿电力,然后抖擞下精神,继续打鸡血般地“奉献”。


当然,如果它们外壳下的40多个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红外、加速度计、姿态传感器、伺服电机等任何一个出了毛病,小白们就立马自断电源,拒绝上岗,并随即联通售后或医院设备维修部的电话,绝不会像高尚、死拼的人类那样,开什么“红眼航班”,搞什么“疲劳驾驶”。


它们的任务也是医院的目标——但凡人类不想干的,如日常搬运的活计,统统丢给它们。




负责配送的蔡师傅已被疯狂的小白们夺走了饭碗,那么如果有了医疗机器人,是不是意味着那些医生、护士的饭碗也将朝不保夕呢!



IBM System的高级副总裁汤姆告诉美国《财富》杂志,医生和教师都是十分保险的工作。“医生不会被取代,人工智能收集的大量数据有助于帮助医生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但不会取代他们。”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商业人士的说法,那么大名鼎鼎的霍金博士说出的话,就颇具内涵了——


“人类无法知道,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被它毁灭。我们担心聪明的机器将代替人类,并迅速消灭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

也许吧,上帝保佑!


 


蔡师傅不知道IBM,他也没听说过霍金。他只知道,在他那几百里外的故乡村儿上的一种纯手工造金蛋的手艺,已逐渐被一种全自动金蛋机所替代。过年回家,全村人还在热火朝天地加紧生产,几乎没什么人理他。他买了一箱45元的“八个核桃”,拎到同族的一个哥家,看到了那个售价约万元的机器:一个全自动的“大圆盘”,这边把金蛋模具套进去,那边机器就能模仿人工流程,自动注入石膏,自动均匀摇晃,最后自动把模具拆开,自动滑出蛋坯……



“机器就是比人好用。”蔡师傅的哥介绍,一个20厘米的金蛋,机器能比人工省下一毛钱的成本。一天能卖5000枚,一个月就能省出15000元的净利。更何况,一台机器能日产1000多枚蛋,足足顶4~5个熟练工人的活儿。


“还在那儿伺候人家干啥?又脏又累的,回来吧,咱哥俩儿一起干!”临走,蔡师傅的老哥热情相邀。


很是动心的老蔡回来和小蔡一说,小蔡直摇头:“回去有啥好?他们都靠机器挣钱了,你回去能干啥?再说,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你一个人在家谁管你!医院会派个机器人照顾你吗?”老蔡遂彻底死心。




除了那个天天下金蛋的“疯狂造蛋机”,在老家的一个多小时里,蔡师傅的老哥还给老蔡介绍了另外两个“疯狂的机器”:“过去咱们给庄稼打药,背个死沉死沉的大药桶,又累又慢不说,弄不好还很容易中毒”,“现在多好哇,花点儿钱,租个无人机,1个钟头儿就能喷洒60亩,相当于咱人工打药的40倍,而且安全、防治效果都不赖……”


“飞机嗖地一下过去,恁快的速度,能打均匀吗?”


“切,亏你还在大城市呢!这玩意儿都是高智能控制,能定速、定高飞行,还能定流量喷洒。可以说,你想咋喷就咋喷。喷洒的农药都是通过什么静电吸附,全都能附着在庄稼叶片儿上,就是叶片儿的背面,无人机也能喷到位。”



“还有养猪。过去咱养猪,你也知道,那真不是人干的活儿,又脏又累又热又臭,辛辛苦苦几个月,猪快养成了,突然来了场病,即便保住了猪,但最后卖猪赚的钱,还不够给它们看病呢!现在好了,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每一头猪都有自己的档案,包括品种、天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次数、轨迹、免疫情况等,通过一个二维码,扫下就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这些数据有啥用呢?”


“看你说得,用处可大啦!安装设备的技术员说,这些数据能用于分析每一头猪的行为特征、料肉比等,还能通过什么红外线测温技术,每天对猪群的体温、咳嗽、叫声等分析一遍,就能知道它们是不是有病。如果有,提前就把药给用了,疫情啥的咱还怕个球啊!”



“最近,他们的工程师和村儿上有经验的养猪户吵架。他们说,通过这些技术和设备,任何人都能准确地知道每一头生猪的运动量。运动量大的猪,肯定是健康的猪,它们的肉的品质、口感、营养值也会更高,当然,卖得肯定也会更贵……将来,咱们再卖猪,卖的主要就是它们跑的公里数,而不再是它们的重量喽!”


老蔡听得目瞪口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机器人时代》中,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认为,基于服务创新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也许很快就要到来,所谓的“好工作”将会过时,蓝领和白领工作都将蒸发,我们要为此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

蔡运磊,一个不高尚却纯粹、没有脱离低级趣味却有益于人民的人。80年代首班车乘客。生于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居于八大古都之一郑州。自号“三者居士”:化学专业的逃逸者;传媒领域的爱好者;体制外的反叛者。


推荐阅读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猪?

当年画遇上黑科技,“会跳舞”的门神更招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