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五大豪门凭啥这么豪,全靠这些传家宝!| 豫记

yujimedia 豫记 2020-09-15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中国文化的特质是家族精神。”而在我们的家族文化中,耕读传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大氏族、大豪门,之所以能缔造并延续自己的家族辉煌,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河南,就有这样五个响当当的大家族,靠着家风家训延续了上百年的辉煌。


王又又



袁世凯也有一颗老父亲心


袁家可说是近代河南第一豪门。袁世凯有10个老婆,32个子女,虽然历史上对他争议颇多,但不能否认,无论从身份地位还是经济实力来讲,袁家都算得上河南第一豪门,更何况袁世凯的子孙后代,也个顶个的厉害。

 

无论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袁家骝,还是艾美奖的获得者袁文重,或是定居加拿大的画家袁缉燕,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袁氏家族。(生下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的袁世凯去世后,他的后代为啥还是这么牛?



为什么袁家子孙的成才率这么高?我想,还是家庭教育的作用。

 

袁家有自己的私塾学校,虽然是私塾,但规矩很严格,例如第五条:“入堂上班,严师当前,敬师即所以遵道。必须整肃端位,静心听讲。切不许彼此接谈,互相嬉笑,喧嚷争吵,亵慢师道,扰误功课。”

 

这是要求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

 

第六条:“同学诸生,宜赏奇析疑,互换知识,折衷所学。其小说诸书易乱心曲,切忌寓目。凡阅涉嗜好之物,如烟酒等类,亦切忌入口,以重卫生。”

 

这是要求孩子们专心学习,不看乱七八糟的小说,不抽烟。

 

第九条、第十条:“头、二班诸生,各立日记一册,将逐日所习功课及晚饭后自修所读阅各书,别有心得之处,详细记载。届星期六呈阅一次,藉觇志趣而稽勤惰。

 

头班诸生,现为出洋预备,所有汉文、洋文及应用各科学,尤当按照课表,切实讲求,不可顾此失彼,亦不可因循自误。”


嗯,学完要注意复习,要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学习好的子弟要学习洋文,为出国做打算。



规矩一共十一条,是袁家的家塾训言。但只有规矩还不行,还得有惩罚措施。自省室便是用来惩罚犯了错的孩子的。


自省室有自省室简章,告诉孩子们犯了什么错,对应什么罚,比如:


争殴先下手者及逞强打人者,均罚居此室二小时。

作伪欺骗或调唆是非,罚同前。

向人骂詈,犯逾二次,罚同前。

堂内争吵,犯逾二次,罚同前。

……

举动强横,记大过一次。上班接谈,记过一次。

堂内嬉笑,记过一次。堂外喧哗,记过一次。

到班迟误,记过一次。

上班时托故出宅,记过一次。

私出二门,记过一次。

放学时嬉戏乱序,记过一次。

阅看小说,记过一次。

吸食烟卷,记过一次。

 

这个简章,虽然看起来条条框框甚多,但其实就是规范子弟的行为,什么不能抽烟、不能迟到早退、不能谩骂欺骗……

 

不知为何,看到袁家的训言和自省室简章,我想起了我们的校规校训。



然而,你若是觉得这种挂墙上的训言、简章太过冰冷,袁家也有很具人情味儿的“教育”。

 

众所周知,袁世凯最喜欢的是他的二儿子袁克文。爱子心切的他还曾专门给二儿子写过一篇家书——《示次儿书》,里面写到:


“近闻你行事喜效名士,此非具有真才实学者……安得将所读之经史子集,尽记头脑,以充腹简,唯有勤动笔多思一法。于读书时,将典故分门别类,摘录于日记簿,积久汇成大观。”

 

而收到这一封家书的袁克文,才十岁而已。

 

这还不算,和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样,袁世凯还给袁克文定了一套“修身养性表”: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贪恋衾绸;  

习字:早餐后习字五百,行楷各半;

读经:刚日读经,一书未完,勿易他书;

读史:柔日读史,日以十页为限,见有典故及佳句,随手分类摘出,以资引用; 

作文:以五十为作文期,以史论时务命题,兼作诗词; 

静坐:每日须静坐一小时,于薄暮时行之,兼养目礼;  

慎言:言多必败,慎言,即所以免祸;  

运动:早起临睡,须行柔软体操;  

省身:每日临睡时须自省,一日做事可有过失,有则勿惮改,无则加勉;  

日记:逐日记载毋间断,将每日自早至夜,所见所闻所作之事,一一记出。

 


字里行间,一颗老父亲心尽显。


而在距袁世凯墓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庄园,曾经,袁世凯没少登门拜访,这处庄园便是马氏庄园。

 


“家人卦”的精髓要代代传承


马氏庄园经四十多年建成,建筑占地5000多平方米,分“三区六路”,集北京四合院的宽敞明亮和晋商大院的深邃富丽于一体,还结合了中原地区蓝砖灰瓦、五脊六兽挂走廊的建筑特色,被人评为“中原第一官宅”。


它的气派,可想而知。



而马氏庄园之所以能够这么气派,则全得赖于它的的主人。

 

宅子的主人叫马丕瑶,原本一贫寒的农家子弟,寒窗苦读十多年,从知县一路做到两广巡抚、兵部侍郎,被光绪帝誉为“百官楷模”,是百姓心目中的“马青天”。

 

然而,仅有马丕瑶一人厉害,马家还不足以成为大家士族,马氏家族的荣誉还需马丕瑶的子女来延续。

 

马丕瑶有四男三女。

 

长子马吉森,是一位实业家,1901年创办了广益纱厂(安阳豫北纱厂的前身),1903年开办了六河沟煤矿,1909年更是和各国人相争,以180万两白银拿下了六河沟新煤矿的开采权,开创河南地方民族工业之先河。



次子马吉樟,进士出身,辛亥革命后,曾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等职,后因与袁世凯政见不同,马吉樟便告病还乡。

 

三子马吉梅官居山东候补知府,民国时期曾任安阳县议会议员,除此之外还经营了三个煤矿,60倾田地,说是家大业大,也丁点也不为过。


还有马丕瑶的三女儿马青霞,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是一位与秋瑾齐名的奇女子。

 

1906年秋天,马青霞随兄长马吉樟东渡日本考察,结识了孙中山、鲁迅等革命人士,并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创建了河南省第一所女子学校“华英女校”,后为了革命事业,将万贯家财全部捐出。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马丕瑶的子女,无论是立身还是立命,都能有这样的成绩与觉悟?



这同样可以从家训中找到答案。在马氏庄园中区中路一进院落的仪门里,“清洁皎然”的门匾之下有一挂屏风,上面刻着马氏家族的家训:

 

“家人,利女贞。象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风火自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这是出自周易的《家人》卦,讲的是如何治理好一个家。马丕瑶信奉儒学,此卦便是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国的基础,如此,也难怪马家子女为人正派,胸怀天下。

 

不仅如此,庄园内的每一个牌额都不妨看做是对子女的教导。

 

马丕瑶住所“修身堂”的对联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四子马吉枢故居“养正堂”的对联是“静以修身俭以养性;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三女马青霞居住的地方叫“思无邪斋”,长子马吉森的故居则叫“德有邻堂”,均出自论语。

 

可要说匾额,河洛康家也有一块儿传家匾,名字叫“留余”。



懂得“留余”才能造就家族几百年的辉煌


河洛康家,就是位于巩义的康百万家族。

 

康百万,乍听像个人名,实则,它是慈禧赐给这个康姓家族的称号。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于次年逃离北京前往西安。回京途中路过巩义。时任康家掌柜的“康鸿猷”不仅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还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得到慈禧的一句“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的称赞,并被慈禧赐予“康百万”的封号。

 

这个成果,其实是康家横跨明、清、民国十几代人奋斗的结果。

 

说起康百万家族,众人都知其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但究竟有多富,世人编了顺口溜:“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鼎盛时期,康百万庄园共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房舍共有1300多间,一个人可以足不出户在院中满足一切生活所需。

 

俗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但康氏一族凭啥一富就是十几代?

 

康百万庄园住宅的过厅内,有一块珍贵的匾额,叫做“留余匾”,正是这块匾,记录了康家的发家秘诀。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


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这是康百万家族的家训匾,教导子女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将事做满,月满则亏;与他人相处,给人留有余地;就连赚钱,也要有度,懂得取舍。

 

也正是牌匾上的“留余”思想,才造就了康氏一族几百年的辉煌。



二十根石柱张氏一族修身齐家的根本


如果说,康百万一族靠一块牌匾延续康氏几百年的辉煌,那同在巩义的张祜一族则是靠院子里的20根石柱。

 

在巩义,有“西康东张”的说法,道光年间,张祜一族是巩县东部首富,兴盛时期,宅子占地100多亩,有36个院落。而使得张祜一族兴盛的20根石柱,就散落在这些院子当中。



祖奉慈訓,造業中興。考負雄才,終天飲恨。及身數又奇,未得學五鳳齊飛。俯仰低徊,祗此一點忠厚待人心,累世同仁,敢質天地。


家宜孝悌,惟忍乃濟。鄉貴和睦,推恩彌親。治世才尤難,總莫教一夫不獲。躊躇愉快,願我百代子孫皆國器,遠光有耀,以壯河山。

 

大致文意是张氏先人对子孙后代的教导,要子孙心地良善,为人忠厚,和睦友邻;同时,寄托了张氏先人对子孙的寄托,希望子孙后代可以胸怀大志,有朝一日报效祖国,可以光耀门楣。

 

始迁本巨室,亙五百余年。半读半耕,家政罔替孝友字;

後起有達人,廣千萬间厦,如松如竹,此地權作汤沐封。

 

这一对楹联则交代了张氏一族的历史。张氏一族是明初先祖由安徽凤阳临淮镇迁来的,在此地“半读半耕”,和睦相邻,兄友弟恭,孝敬老人;同时,希望后人以前人为表率,继承这些好品质,有朝一日,必会飞黄腾达,赢得皇上的厚封。

 


天爵真良贵,士当善修,先贤孝悌忠信,数言须能勤修,贵必显;

圣人不辞富,道在好礼,我家父子兄弟,百世果克由礼,富弥长。

 

此则教导后人,高尚的道德修养比高官显爵更受人尊敬,后人应该学习先贤的“孝悌忠信”,如此将来身份必能显贵;圣人往往既富庶又讲礼数,我族后人如若果真可以控制自己的私欲,讲究礼数,相比也会富贵绵长。

 

……

 

总之,二十根石柱上均是此类带有教育意义的楹联。子孙后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提面命,又怎会不成才。



十五字家训是商水县叶氏辉煌的底色


周口商水县也有一族,原是从外地迁来的,却在河南这片土地,经历了上百年的光辉岁月。


商水县的叶氏一族,是明末清初从山西移民过来的。叶氏一代的叶绍逸,几经转辗最终定居商水县。


 

而说起叶氏的发家史,还真是传奇。据《叶氏族谱》中记载,有一年,山西平遥巨富水家某字号的二掌柜有次收账,在叶绍逸夫妇开的小茶馆中歇脚,扭头走时,竟将收来的帐全忘在了茶馆。

 

没想到,叶绍逸夫妇捡到钱后,竟在茶馆生等了他一宿半,直到这位二掌柜找来。二掌柜为表达感谢,便给叶绍逸夫妇送来了很多东西。

 

到第六代时,叶氏一族逐渐富足起来,并且热衷公益,设义冢、协助县衙开办济贫院等等,总之,做了许多好事。

 

到了第七代,叶氏的桑皮纸、石料、皮革、粮油、百货等生意均做得很大;到了第八代,俨然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王国。

 

而叶氏能一步步做大,也是同样的道理。从他们的发家故事便能看出,叶氏一族对诚信的重视,更别提叶氏先祖对子孙后人的谆谆告诫。

 

“敬祖宗,教子孙,睦宗族,勤事业,崇俭朴”,是叶氏一族的家训。



就拿“崇俭朴”来说,叶氏六代创业者叶纯,是叶家第一个贡生,也为叶氏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去世后,理应大办。但却按着老百姓的规矩,寻常宴席,五七、百天祭祀习俗全免,由后人到家族坟地送纸、哭祭。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

 

这些家族,纷纷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古语,延续了家族上百年的荣光。如果说,他们有制胜的利器,想必就是这代代相传的“训言”。

 

金银珠宝可以传一时,家训家风却可跟百世。

 

改革开放后,我们河南也涌现出许多富商大贾,在财力上,他们也许能够和这五大豪门相较,但在家庭教育上,他们是不是也有“珍宝”可传呢?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400年不倒的财富密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向康百万学管理?

生下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的袁世凯去世后,他的后代为啥还是这么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