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地之间有杆秤,杆秤之乡在许昌 | 豫记

2015-10-28 韩晓民 豫记
导读

天地之间有杆秤。杆秤自汉朝发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是行商坐贾的必备之物。许昌长葛的董村镇,以生产杆秤著称,鼎盛时年产百万支,走俏全国。2009年,董村木杆秤的生产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记出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


韩晓民 | 文



在中原地区,许昌长葛董村乡一带,是全国著名的衡器之乡,那里的木杆秤生产始于明末,距今已有近400百年历史。


董村木杆秤制作技术传承人陈学增 吕超峰 刘海龙 摄


衡器发明之前,买卖东西称重时,恐怕是论个儿、估堆儿的,交易只能马马虎虎。后来出现了度量衡,但衡器是一个原始的天平,一根木杆,两头悬钩儿,绳子系在木杆中间,一头挂物,一头挂“权”,“权”是原始砝码,究竟有多重,估计古人也说不清,现在更无法揣测,不过,木杆秤的雏形由此形成。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汉朝又出现了木杆秤,称重才靠了谱。此后,木杆秤一统天下数千年,行商坐贾,小贩交易,都离不开它。由于木杆秤称重灵活、便于携带,价格又不贵,也成了寻常百姓家中的常备之物。


木杆秤主体部分是秤杆,木制为主,所用木料相当讲究,要求木质坚硬、纹路细腻、耐磨耐腐,而且日晒雨淋还不变形。普通的木料有枣木、杏木、梨木、核桃木,树龄一般不低于30年,以枣木为佳。高档一些的,有紫檀、酸枝、花梨木、坤甸木等,这些名贵的木料,业内统称“楠木”,也许应该写成“南木”。金银首饰店和药铺所用的小秤叫“戥子”,计量精确,小巧玲珑,秤杆则选用驼骨、牦牛骨甚至象牙制成。




秤杆呈圆柱状,一头粗,一头细,两端多用铜皮包裹,防损而美观。秤杆上面嵌有星点,显示计量。计量以斤、两为单位;戥子精确,甚至能细分出钱、分、厘、毫。古代称重,采用16进制,一斤等于十六两,“半斤八两”一词便源于此。


相传,木杆秤由太上老君所创,老君采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为星点,等分在秤杆之上,每星为一两,每斤即为十六两。因福、禄、 寿三星排在最后,交易时,如果给足了“星”,则是给人家增添福禄寿;如果缺斤少两,则自己减福、损禄、折寿,而且还编有一则顺口溜儿:“欺人一两去了福,欺人二两无俸禄,欺人三两折阳寿,童叟无欺阴德足。”也许是因为这个传说,大部分生意人都很实诚。


上世纪60年代,改用十进制,再解释“半斤八两”一词,便要费一番周折了。




72岁的张留献在星秤。吕超峰 刘海龙 摄


以前,由于官府严禁私自制秤,长葛民间的制秤只能偷偷摸摸、私制暗售。清末,官府放松了对民间制秤业的限制,那一带的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制秤,制秤业处于半公开化状态。民国期间,时局不稳,官方无暇过问民间制秤这档子小事儿,董村一带的制秤业迅猛发展,秤工剧增,秤店林立,家庭作坊随处可见,有“董村三岁小孩会星秤”之说。小小的董村乡渐渐容纳不下如此庞大的制秤业,不少秤工便走出家门,在全国遍地生根。


为便于管理,制秤业自发成立了“星秤会”,设会首,立规矩,要求“同行相济,技不外传”。秤工不加入星秤会,则不许其“出生意”;若入会,则须交纳会费。秤工不许私自收徒,收徒须经会内同意;秤工若把技艺传给子孙,只传男不传女。秤工若在外经营,同一地方的秤工要推选负责人并报知会首。当着外人面,同行交流要带“行话”,秤叫“横子”、制秤叫“散星”,自己是“做十字街生意“的,豆芽叫“勾头菜”,面条叫“铅条”,报数字时,一曰“流”、二曰“月”、三曰“黄”、四曰“折”等。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为星秤会“会日”,来自四面八方的秤工聚集一起,相互结识,交流技艺,处理纠纷。这天也是拜师的良机,哪位师傅的技艺高超,行内人都清楚,如果有年轻人投师,先向星秤会缴纳十串铜钱,成为会员,然后方可拜心仪的秤工为师。拜师之后,便可跟师傅学手艺。手艺学成后,还不许开张做生意,得为师傅无偿帮工一年,宴请会首后方可正式出师。


解放后,星秤会解散,秤工大多被国营或集体衡器厂吸收,木杆秤步入规模生产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生产规模鼎盛一时,年产木杆秤多达百万支,长葛木杆秤走俏全国。



制作木杆秤要用专业工具,锯、墨斗、刮楞机、割刀之类,都较为常见,而钻孔的木钻却很别致:“十”字形木质架,底部安有细钢针,细绳绕“十”字架,三端固定,中柱旋转,钢针便可钻出用于“镶秤星”的小孔。正因为木钻别致,便成为秤工的标志性工具。


51岁的张宝锋在校秤。吕超峰 刘海龙 摄


用传统方法制作木杆秤,程序非常复杂。


选好木料,去皮晒干,根据所制秤的大小,把木料锯成合适的四棱木条,木条一头略大、一头略小,横向的四个平面呈梯形。若木料不直,点把麦秸火烘烤,趁热把木料捏直。用“头坡刨”刨去边棱,木条变成木棍;用“二坡刨”和“净刨”修整,除去木条上的疤痕和锯痕;用磨石打磨,打磨至木棍表面出现一层绒毛,毛坯秤杆便制成了。


用铅笔从秤杆的大头向小头划一直线,因为秤星要镶在这条线上,便称此线为“基准线”,俗称“脊线”。秤杆上安秤钩的地方俗称“力点”,找准力点,俗称“找眼”。秤钩受力很大,须用钢坯制成的“钩轴”加固,用大手钻在力点处钻孔,俗称“钻钩轴眼”。在秤杆两端包上铜皮,俗称“包镶秤头”。包上铜皮后,“钩轴眼”便被盖在铜皮内,用方锥扎透、露出“勾轴眼”,俗称“扎勾轴眼”。把“钩轴”安装在“勾轴眼”内,俗称“会钩轴”。




秤杆上安系号即秤提儿的地方,俗称“支点”,因系号有大小之分,所用“支点”便有两个。以“钩轴眼”为中心,按秤锤的重量和秤杆长度的比例关系,找出两个“支点”的位置,打眼后装上“鞍卡”,这两处“鞍卡”分别称“头道卡”和“二道卡”。


然后在“支点孔”和“钩轴眼”里“安刀子”、“铆千斤”,装上秤环和秤钩,秤杆便成型了。秤杆做成后,准备“上星”。


上星时要先找“定盘星”。把“支点”挂在固定架上,把秤锤挂在秤杆上,在空负荷的情况下移动秤锤,直至秤杆平衡,此时秤锤系绳与基线的交点即为“零点”,俗称“定盘星”,作出记号。如果是盘秤,要将空秤盘挂上,找出定盘星。定盘星很重要,只有确定了定盘星,此后的秤星才有了基准,后来人们便把“已经拿定了主意”喻为“做事有了定盘星”。


在秤钩下挂“标准砝码”,向左移动秤锤,找到第二个平衡点,作下记号,该点即为所称重量是“计量点”,如果是大秤,计量点可表示10斤,中等秤可表示1斤。把计量点和定盘星之间的距离分成10等份,每份则表示1斤或1两。这样,几斤几两的位置便确定下来了,这个过程俗称“打标准”。




按照事先作出的记号,用小手钻打眼儿,一般来讲,逢“5”的地方打出“星花”,逢“10”的地方打出数字,比如“10 ”、“20”、“30”等。这一过程称“放眼儿”。


左手拇指和食指捏把铜丝扎进放好的眼儿内,右手持刀把铜丝割断,再用刀面把割过的铜丝拍平、拍牢固,磨石蘸水后细心打磨,把粗糙的铜丝截面磨平、磨光,成为锃亮的小圆点,金星一般。这一过程俗称“扦星”。


由于木料各部分的颜色深浅不一,有的还有木纹,便会影响秤的外观和读数,所有“着色”环节必不可少。若想把秤杆变成红褐色,则把生石灰和烧碱混合成浆涂在秤杆上,浆干之后,用水冲洗,鲜亮的褐红色便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俗称“烧色”。若想把秤杆变成黑色,则用一味名叫“五倍子”的中药,焙干磨粉,加水熬浆,混以青矾碎末儿,涂在秤杆上,浆干后洗去浮色,则呈黑色。着色之后打蜡,并用“光珠”抛光。这样处理后,光亮色艳,且不褪色。


一杆崭新的木杆秤制成了,说似简单,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讲究技术和技巧。制成的新秤究竟合不合格,最后还要用标准砝码检验,若秤星的示数与砝码一致,则是杆好秤,若有误差,则报废。



木杆秤一般有两套星号,一套朝怀,一套朝上。朝怀的称重小,朝上的称重大,而且朝怀的最大称重星号刚好是朝上的最小星号,比如朝怀的最大称重是十斤,而朝上的星号系统中,右端起点便是十斤。与之相对应,号系也有两个,如果“看怀里”,则提左边的号系,如果“看上面”,则提右边的号系,因此,左、右号系又分别称为“小号”和“大号”。



老秤工陈学增正在手工钻眼儿。张莉莉 摄


称物时,先估测一下所称物件的重量,从而判断提“大号”还是“小号”。如果物件过重,提“小号”则“打不起来”;如果物件过轻,提“小号”则“驮不住”。这样称重时,都会浪费时间。


用称钩钩住所称之物,如果是盘秤,则把物件放进秤盘内。右手提号系,左手前后移动称砣系绳,秤杆平衡后,左手捏住称砣系绳,系绳所在的星号数便是所称物件的重量。旧时,不会使用木杆秤俗称“不识秤”,比现在的文盲还丢人。


卖东西时,秤杆左右平衡,俗称“平秤”,表明“给够了”;如果秤尾高高翘起,俗称“高秤”或“高秤头儿”,表明“给足了”;如果秤尾敲得很高,甚至秤锤滑向右端,俗称“打不住锤儿”,表明“给多了”;如果秤尾下压,则是“低秤头儿”,买东西的人便会讽刺说:“别让秤锤砸住脚了。”




也有奸商不实诚,在称重时玩花样儿或在木杆秤上做手脚,俗称“耍秤头儿”或“耍秤杆子”。比如称重时,故意把称砣系绳扭向右侧,站在对面的顾客,明明看见系绳压住了某个星号,而实质上却没“给够秤”,或者称重时,用右手三指提号系,用无名指和小指或手掌一侧暗压秤杆,秤尾自然翘得很高,这些都是小把戏而已。另有耍秤头者故意给“高秤头儿”,秤锤“刺溜”一下滑向右端,顾客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清所称重量,商贩便以少报多,障眼法而已。不过,玩这一招有风险,细心的顾客往往会要求重新称重,一下子便露了马脚,不但会招致顾客的训斥,甚至这桩买卖也可能“黄了”。


最可恶的是在木杆秤上做手脚,这也是奸商惯用的技俩。比如换一个较小的秤锤,或在秤盘底部附磁铁,称重时明明是一斤,而且“秤头”很高,但实质上只有七两或八两,这样的秤俗称“七两秤”或“八两秤”,一旦被顾客坐实,那就麻烦了,常用的惩罚手段简单粗暴:把秤折断扔了。


更可恶的是奸商与个别秤工勾结,制秤时便动了手脚,比如把秤杆两端的铜套制成活套,通过拉出或推进铜套掌握秤杆的平衡;又如把秤杆制成空心,里面灌少量水银,称重时,秤头越高顾客吃亏越大。当然,这样的秤工属极少数,一旦让“星秤会”知道,会清理门户的。




现在,国家推广新衡器,电子秤因称重快捷、方便而迅速走俏,木杆秤仿佛一夜之间就在市场上消失了,只在偏远的乡村,偶尔还见到有人使用。


有人说,木杆秤像龙,秤钩是龙头,秤杆是龙神,秤星是龙鳞。把大号木杆秤悬挂于堂屋,可以辟邪镇宅。还有人说,木杆秤促买促卖、生利生财,是财神的化身,挂于家中或店铺里,可以招财进宝。这些说法都很好,至少可以让凝聚着老祖宗智慧的木杆秤保留下来一些,不至于说消失就消失。


推荐阅读:


许昌腐竹为何能成功申请非遗?


一季红薯半年粮,今年回去刨红薯了吗?


别看扁了农家院 布局藏着大讲究


作者简介
韩晓民,豫记专栏作者,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员,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现供职于许昌县政协文史委。主编有《许昌县文史资料》,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净土》、民俗纪实散文《民间记忆》等书。

喜欢文章可按二维码打赏作者~

编辑:云济 图片来源:许昌日报等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来稿及合作:

电话:13503998760

邮箱:yujimedia@163.com

长按图片会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