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火车拉来一座软棉棉的郑州 | 豫记

吴童 豫记 2020-09-15



吴童 | 文


郑州有很多名号,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商都:郑州城内有着7公里长的3600年前的商代城墙遗址。郑州也曾是各大企业在中国中部的必争之地。上世纪初因铁路的修建,郑州商业复兴,尤其是棉业蓬勃兴旺。很多人都知道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实郑州也是棉花堆出来的。这座城市绵中带刚,软硬兼施。


感谢邙山


郑州,败也黄河,兴也黄河。


三千六百多年前,商代的君王在此建都。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有着大河冲积出的大片肥沃土地,周边环境好,适合农业生产,这恐怕是祖先选择此地的最重要原因。但也正是因为黄河——凶猛的黄河正如一头猛兽,商朝人最终还是无法制服它——商朝终于又一次迁都,离开了郑州。这一别,繁华这个词与郑州阔别了三千多年。


风云变幻,三千多年后的1889年,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把建设铁路提上议程。朝中大臣对此事论争已久,而就在这一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洞察铁路之利,上书朝廷提出:“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绾毂,胥出其涂”,认为修建一条卢沟桥经河南到汉口的铁路,西可经洛阳进山陕甘肃,东可入淮、吴,南可下湘蜀,联动全国。


张之洞把郑州划上了铁路线。


修铁路,平原只需征地,从北京到汉口,一路上也不过是豫冀交界有山区难度稍大,但有一个天险却难以跨越,那就是黄河:“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



黄河铁路桥


张之洞提出铁路线路时也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一点,他把目光放在了荥阳、郑县段的黄河。这一段的黄河较窄,而河岸稍高,关键在于郑县西北处的紧邻黄河有一座山傲视黄河:邙山,这不仅让黄河不易改道以致冲毁桥基,也使得此段土壤适合修筑铁路路基,海拔也够。


相比之下,铁路走当时的河南首府开封虽然里程更短,但地上悬河和疏松的沙土地这两条就足以致命。


邙山,给了郑州一个机会,让河南的发展就此开始徐徐转向,汴洛间的这座古老商都终于得到了复兴的绝佳机会。


两开商埠


如果说从郑县到郑州的转变必须要感谢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他力主的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在1906后年相继通车,郑州也自然成为了当时中国独有的两条铁路的唯一交汇处。铁路让郑州逐渐热闹起来,这座老城、小县开始有了野心。


1905年,平汉铁路郑州到北平段通车后,河南巡抚陈夔龙奏请将郑州开为商埠。这一请求虽未得到清廷的回复,但郑州在1908年开始在火车站附近建设商埠。郑州隐忍着。



1904年建郑县站


8年后的1913年,中华民国初建,各省响应,郑州“趁乱”自行开埠。1915年陇海铁路全线通车,郑州一跃成了中原地区及西北各省洋货倾销、物资外运的集散地。商都郑州,回来了。


1922年,北洋政府内阁会议正式承认了郑州为商埠,这一承认其实在当时已无实际意义了,因为在1920年前后,郑州作为逐渐兴盛的棉花业的集散地,已经在全国夺回了商都的声誉。远至陕西渭南、泾阳,近到河北邯郸等地的棉花都先集中于郑州,然后再由郑州利用铁路分别转运到上海、天津、青岛等沿海各大城市。


商战之始


商战,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铁路开通之前,河南棉产地的棉花主要靠小马车或水运运输,范围有限,棉业并不发达。铁路开通之后,从水运转为铁路运输,极大地刺激了河南棉花的生长和运输。沿着陇海、平汉铁路的“带状”经济走廊日渐兴盛。


20世纪初,长纤维的美棉引入河南,豫西陇海线两侧农民由中棉改种美棉,产量激增,逐渐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全省植棉区。1922年到1926年,河南植棉面积年均近三百万亩,占全国10个产棉省总面的9.7%。1930年前后,全省108县,种植棉花的县已有90县之多。




郑州与汉口、济南一起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三个最大的原棉转运市场。棉花交易一般通过花行来进行。前期花行作为交易中心,从买卖双方索取佣金,到了后期,从事实质性经营,低价预购青黄不接的棉花,待成熟后高价卖出,牟取暴利。郑州先后设立了玉庆长、立兴长等十余家花行。


棉花日益增多,花行无法满足存储需要,货栈业应运而生。货栈不仅存储棉花,还能代棉商通过花行达成交易,有些还可以凭借货栈单到银行为棉商办理押汇手续。1934年,郑州建成通成、惠元、豫安等十余家货栈。


棉花的运输,也带动了打包业的发展,1925年之前,郑州只有人力和木机打包厂,1928年,郑州第一家机器打包厂——豫中打包厂建立。此后,郑州各个打包长纷纷建立,打包业将河南带入“机力打包业极盛时代”。打包完毕,卖方委托转运公司储栈保管,按期运到目的地。


1930年前后,郑州约有大商户2000家,其中棉商居多。春季1月到5月,秋后10至12月,为棉花交易最盛时期,买卖客商云集。上海、天津、青岛、济南等地纺织厂派人来郑州坐地收购,日本的三井、日信、吉田等大洋行,都是当时的购棉大户。一场场棉花引发的商战在郑州不断上演。


郑州的其他商业也在迅速起步,许多业态从无到有:1918年,豫丰纱厂(郑州国棉二厂前身)在如今的布厂街建立,布厂街的路名也因此而来;1920年,郑州火车站附近的乔家门(今银基附近)成立了大东机器厂。


这一系列大型工业企业的创办带动了郑州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到1930年前后,郑州的商埠区已经十分繁华,大量的企业、商店云集于此,甚至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商业街,比如万顺街、宝昌里旅馆客栈众多,是旅馆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钱塘路、南川巷有好几家影院、戏院;振兴街、兴隆街汇集了数十家花行,郑州大小商户、家庭需要买花都去这两条路上;顺河路则是粮食和皮货大宗交易的场所。




从这些道路中大家也能看出,那时的商埠区在老郑县县城西门外。新区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内。郑州的西大街是郑县原来的商业中心,明清时叫做里仁街,意即做生意讲究仁义。这个时候的西大街成为郑州餐饮业的中心,大大小小的饭店在路两边招揽客人,大一些的有明月楼、醉月楼两家。


说到餐饮,当时也是出现了一批名店,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家,还有豫顺楼和小有天两家。现在,小有天已经不复存在,但豫顺楼还在,只是搬到了北京,在六百多公里外的首都北京做起了原汁原味的河南名菜。


远在北京的豫顺楼


这些事情,只过去了80多年,看看现在的郑州,早已没有当年商战的滚滚硝烟。只有几个地名还证明着这些真的发生过,比如火车站南边规模巨大的豫丰家属院,比如远在北京的名店豫顺楼。




20年前二七商圈的那场全国闻名的商战,也没有什么遗存。亚细亚,那曾经的辉煌,如今只是二七广场附近楼上不起眼的三个字。


我祈愿能有机会看到郑州商界狼烟重起的一天,那一天,郑州会在小憩之后重新上路。



扫描二维码,打赏作者


推荐阅读:

河南最后的小火车今何在?

郑州耸立千年的最高建筑 是如何消亡的?

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 变身二七商圈


—END—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合作电话:13503998760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