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豫北农村的野性婚礼:新郎吃喜面,大战几回合?| 豫记

2015-11-23 王九云 | 文 豫记



王九云 | 文


喜面,顾名思意,就是有喜事而吃的面。面是指面条,就像喜酒、喜糖一样,包涵喜庆和祝福的意思。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生了孩子后,在做九或者做满月时请亲戚朋友吃喜面的习俗,谐面条长之意,祝福孩子长命百岁。


然而在我们豫北,有新郎官婚礼当天吃喜面的习俗,这种喜面也叫富贵面。当迎亲队伍进门后,女方做喜面让新郎吃,叫“吃富”,新郎吃的越多男方越富。




当然,女方是不会让他轻易把“富”给吃走的,得要红包,但给了红包也不让他顺顺当当地把“富”给吃完,吃得越少越好。


前几天回老家参加本家孙女的婚礼,目睹了吃喜面的场面,那欢乐的情景和有趣的乡村俚语,至今挥之不去。


那天,迎亲队伍在拖地鞭炮的导引下进了门,宾主在正房分主次款款落座,男方两个伴郎分坐在新郎两旁,女方族长上茶敬烟,显得温馨和谐。




我在配房好奇的看着一位嫂子做喜面。以前做喜面都是手擀面,现在很简单,就是在开水锅里煮一包方便面,放上调料,为防新郎吃得多,嫂子多放点辣椒就大功告成。


喜面做好了,嫂子端给身后五六个待命的小伙子,端喜面的站中间,其他人簇拥着嘻嘻哈哈地进了正房。


“喂,给红包儿,给了红包再吃面。”一句不客气的话打破了宾主之间的和谐气氛。




坐在新郎左边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伴客,看样子是领队的。他满脸堆笑:“中、中、中。”边说边从衣兜掏出两个红包递给说话的小伙子。“不中,俩红包儿就要想吃富诶?”“再掏!”年轻人七嘴八舌。老伴客又掏出两个。“不中,都掏出来!”


女方七大姑八大姨、男方的女娶客都来助阵了,形成两股剑拔弩张的局势。这时的玩笑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辈分大小,到场者谁都可以开。


老伴客索性手往兜里一伸,把兜子翻过来,又拿出两个红包,放在手心,双手一摊说:“恁都瞧瞧,把家底儿都翻出来了,可中了吧。”女方有位老妇人嚷道:“那就解开红包儿,瞧瞧一个红包儿里几吖钱儿。”“哈、哈、哈……”




我身后的嫂子把嘴巴凑到我耳根:“你瞧她,真像喲马蜂窝——就她窟窿眼儿多!”我附和着笑。老伴客有点难为情,不敢解红包。“没有888不中!”“对,888,发发发吗!”


哈,这时像走进了鸟林,“叽喳、叽喳,”“唧唧、喳喳,”看不出是哪个说的,也听不清说的啥,只看到一条条手臂在摇晃,一张张嘴巴在翕动。看热闹的人在后边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团,年轻人嫩得能捏出水儿的小脸儿如绚丽的桃花,上了岁数的老脸成了久旱的黄土地,沟壑纵横。




两边宛如战场,中间潇洒惆怅的新郎官倒是清闲,坐山观虎斗,左瞅瞅,右看看,有时左手抓把瓜籽,右手挑一粒放进嘴里,门牙一磕,舌尖一踢,瓜子皮便快乐的蹦出口外;有时也轻翘指尖挑块糖,撕掉糖纸,放进嘴里不紧不慢的嚼着,两条腿还在得意地打着颤。


坐在右边的年轻伴客看服装是派出所的干警。他可能有职业习惯,看着近在咫尺的喜面新郎官沾不到边,就趁人不妨,起身来个猛虎下山的缉拿动作,隔着桌子欲夺喜面。


哪知小伙子眼疾手快来个鲤鱼打挺挑出圈外。众人把方桌撞得如不倒翁,推过来,搡过去,盘子在上面丁玲咣当响,人们左抢喜面,右抢红包,大战几个回合,不分胜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眼看无法收场,老伴客擦擦汗,又把红包装进兜里,挤出人群到院里,对看热闹的新娘妈妈说:“亲家婆的,恁瞧瞧这,把俺搁到二架梁上了,快给俺搬喲梯的让俺下来回去交差吧。”


亲家母笑笑说:“今儿个俺也不当这个家儿呀……888不中,666吧,咱66大顺。”


“哎呀,俺主家也是面疙瘩糊涂汤——他哪有恁多油水呀!”老伴客说着,从上衣内兜掏出两张“老人头”晃了晃:“亲家婆的恁瞧瞧,主家就给俺这两佰快钱儿,连其它小钱儿全都算上,这中了吧?”


“就这俩钱儿?漫间地诶解手儿——圪蹴的嘞吧!”凑热闹的小伙子喊道。“哎,大兄弟,咱隔着墙头儿撩滚的——实打实(石打石)的说,真就这俩钱儿。要不这样吧,我垫上六十,二百六,咱两边儿都顺,中不中?”“哎呀,你真是尖椒掉到油缸里了——又尖又滑!”




经过一番有趣的嘴官司,二百六一锤敲定。


有了女主人的话,闹腾的人也只好作罢,接了钱,送上面,等着闹新郎官的笑话了。


新郎官一扫刚才的斯文,接过喜面,拿过筷子,挑起一柱面就往嘴里送,可还没碰着嘴边,便被一伙人扒拉下来。


西装革履的新郎官死死地抱着饭碗,转身欲奔里屋,又被小伙子们拖回来,在众人的干扰中,几上几下,也顾不上辣椒的侵袭,拼着老命往嘴里扒拉,一拥而上的小伙子又把面碗夺回来,他那副狼狈相逗得众人捧腹大笑,一碗富贵面整整吃了一个半小时才落下了帷幕。




人生难得几回笑,这些淳朴的民风虽然感到粗俗一点儿,野性一点儿,但大家的本意是善良的:给婚礼增添点喜庆色彩,多点欢乐气氛,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才是大家的初衷。



作者简介

王九云,安阳人,教师,文学爱好者。喜欢散文,擅长乡土文学,曾多次在《河南日报农村报》、《河南工人日报》、《安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





推荐阅读


乡村女人与鸡的恩怨情仇


红糖做的月饼,是老家中秋的主角


当孔夫子邂逅安阳曲沟:抬阁背后的秘密


—END—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合作电话:13503998760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