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灶台革命:何处寻觅炊烟袅袅? | 豫记

韩晓民 豫记 2020-09-15


韩晓民 | 文


农村称厨房为“灶火屋”,意为“建灶生火的屋子”。


灶即灶台,又称锅台,俗称“地火”,用砖、坯、泥垒成,多设在厨房一角。灶台为方形,灶堂为圆形,灶堂开有五个口:上面开大小两圆口,一口放锅,一口与烟囱相连;正面开大小两方口,上口进柴、下口出灰;侧面的小口与风箱相连。


风箱是一种木制的鼓风装置,因其外观像一口箱子而得名。其结构很简单,一密闭的木匣子里面装上木活塞,木活塞与木拉杆相连,前后各开两个方形洞口,用木片作阀片,称“风门儿”。使用时,来回推拉拉杆,木匣子的空气受到压缩,便把空气从侧面的气孔中挤出,吹进炉膛。有意思的是,在推拉拉杆时,阀片一张一合,“吧嗒、吧嗒”响个不停,清脆,有韵味儿,其节奏还能体现一个人的脾气是温是躁。




想象力丰富的人想象出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一只老鼠钻进了风箱里,会怎样?推拉杆时,老鼠这边受风,拉拉杆时,那边受风。于是总结了一个歇后语: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所用燃料有木柴、秸杆、杂草、树叶等,这些燃料可统称为“柴禾”。一日三餐都要生火做饭,所需燃料的量很大,所以农家庭院里储备有成堆的柴禾。柴禾枝枝杈杈,随处乱堆,沾满泥土,那些骨瘦如柴、土里土气的小丫头,如柴禾一样毫不起眼,便被称为“柴禾妞儿”。




用锅台做饭,要不停地往灶膛里添加柴禾,俗称“烧火”。常言道:“人要实,火要虚。”意思是做人须实诚,烧火时则应把灶膛里的柴禾扒拉开,柴禾之间有了空隙,便“虚”了,火烧得才旺。扒拉柴禾的木棍儿称“烧火棍”,拿烧火棍在炉膛里翻来挑去,称“倒灶”。“烧火倒灶”就成了做饭的代称。


传统观念里,做饭是家庭主妇的事儿,如果男人下厨房,就会被人耻笑:大老爷们烧火倒灶没出息!或者:锅台边转不出大男人!世俗之见,不足争辩。




柴禾燃烧生出的烟从烟囱里排出,烟囱用砖砌成,方形,穿过房顶,把烟雾排到户外。旧时,每到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飘起炊烟,成为乡村一景。“谁家的灶火不冒烟儿”也成了俗语,用来比喻无论谁家都时常有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


后来,煤普及了,“煤火”渐渐代替“灶”。


“煤火”是方言,一种烧煤的灶台,用砖、泥砌成,1米来高,外观方方正正。炉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平面,上面摆有一对半环状泥制锅圈,用来放锅。建造煤火时,多在炉面一侧嵌入一个桶状沙锅,俗称“温锅”,可利用煤火的余热烧温水。“温锅里的水——不动(冻)”是人们发明的又一个歇后语。




煤火的炉堂中间大、两头小,上端用生铁铸成的一对火口收口,下端装有几根铁条阻挡煤块下滑,这些铁条称“炉枝儿”。煤火正面开有两个方口:大口在下,向里延伸成一个方洞,用来储存煤渣;小口在上,用来进风,如果火不旺,用扇子扇风助燃。


所烧煤称“散煤”或“面儿煤”,有明煤和烟煤之分。燃烧时,明煤烟小,烟煤烟大,所以大家喜欢明煤。散煤进入炉膛后会迅速滑下去,哪还会燃烧?人们把散煤和一种叫“煤土”的黄胶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水后和成稀泥状,称“和煤”。




不用火时,用煤铲把和好的煤覆盖在火口上,叫“封火”,为防熄火,用铁制火杵扎一小孔透气。再做饭时,稀泥状的煤已烘干成块,用火杵通开,把煤块捣进炉膛,火起后做饭。这样,既省煤又能使散煤结块成渣。煤火使用起来比锅台干净了许多,也不必每次做饭时都生火。


散煤中经常夹杂一些大小不一的煤块,这些煤块坚硬、耐燃,称为“煤核儿”,如果火败了,添些煤核儿进去,火很快就会旺起来,称“添火”。后来,人们把散煤、煤土加水和好后,圆成核桃大小的椭圆形小球,称“煤球”,煤球可代替煤核儿添火使用。




再后来,民间开始使用蜂窝煤。蜂窝煤是圆柱状的,应该叫“煤柱”,可是,人们已经习惯性地把散煤的加工品称煤球,蜂窝煤也称煤球。同时,烧蜂窝煤的炉子也受到牵连,仍称“煤火”。习惯的力量真的很强大。


烧蜂窝煤节能、干净、起火快,而且炉子可移动,于是蜂窝煤迅速风靡开来,烧散煤的“煤火”很快绝迹。


农村办红白喜事,要在家里设宴待客,动辄十几桌或几十桌,必须使用特大号的“煤火”,就出现了“墩子火”。墩子火用砖、坯、泥垒成,炉高1米左右,底部三条腿支撑,顶上有三耳支锅,炉膛很大,顶部虽然收口,但火口直径仍大得吓人。火口越大,火势越旺,当然,用煤量也很大。不过,一生能办几次红白喜事?所以,人们也就不在乎那区区几百斤煤了。




短短几十年,燃料、炉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燃油炉在城镇昙花一现,煤气灶便取而代之,如今,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等灶具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烟熏火燎、炊烟袅袅的场景已属罕见。


谁家的灶火都不冒烟了,但家庭琐事中的磕磕碰碰仍时有发生,也许,家庭生活就是由琐事和磕碰构成的。


作者简介
韩晓民,豫记专栏作者,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员,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现供职于许昌县政协文史委。主编有《许昌县文史资料》,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净土》、民俗纪实散文《民间记忆》等书。



推荐阅读

许昌腐竹为何能成功申请非遗?

许昌杜寨 你不知道的说书圣地

一季红薯半年粮,今年回去刨红薯了吗?


—END—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合作电话:13503998760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