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这么大,最该去哪儿看? | 豫记

2015-12-11 小钻风 豫记


小钻风 | 文


夜太美 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


但是,能熬夜的不一定是人


有可能是莲鹤方壶上的那只倔强小鹤;


黑着眼眶的也不一定是人,


或许是云纹铜禁上的那些龙形异兽



河南博物院(有木有蓝天美女大背景,那得看运气)


一个河南姑娘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火了。其实她的家乡就很大,地大物博,博大精深,不知道她可曾看个清楚明白。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读懂河南才能读懂中国。


读懂河南的最佳捷径莫过于走进河南博物院,仔仔细细看,认认真真想。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流连忘返,就像蔡琴唱的一首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冬天寒冷,雾霾深重,走进河南博物院,穿越到天清气朗的上古社会游走于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岂不快哉?!然而非常不幸的告诉您:因郑州市通讯线路故障以及自身配电系统故障抢修,河南博物院从12月12日—15日闭馆四天。


在您无缘亲临博物院一览究竟的这几天,不妨读读本文提前将博物院咂摸一番,以俟院门大开之日。


河南博物院作为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目前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一、二级文物5000余件,是中国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河南厚重的历史以及文化底蕴,在这里就能深刻感知。


它的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几十年来馆址几经变更,最终落于郑州市农业路。




有朋友说,平时只要有空就会来博物院溜达一趟,走走看看,更别说外地朋友来郑州了,领他去一趟河南博物院是必须的,感受一下咱河南的文化历史,走一趟下来,都得来包辣条压压惊,太厚重。


这会儿站在路对面,从外部来看,博物院金字塔型的主题展馆正在整修,但整体依旧恢宏大气,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也体现了厚重的中原文化。


只是再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也拼不过郑州的醇厚雾霾。在农业路高架之下,竖起的钢筋支架,排队的水泥罐车,以及围挡那一片醉人的深蓝,洋洋洒洒绵延一路,混在看不清人的“仙境”里,只能说,够魔幻。


顺着罐车洒落的水泥,一步一步似爪牙,绕到后面的文博西路,才得以从后门进去博物院。本想着会很冷清,毕竟因为修路不得不紧闭大门,再加上主展馆闭关维修,只是没想到还没走到西配楼临展厅,就先看到了等着排队领票的人群,小孩儿、老人、工人、大学生情侣,看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是可以穿透PM2.5的,不,是2.6。


和约好的志愿者讲解员红姐是老朋友了,但在博物院约见,还是第一次,大老远人还没见着,话已经迎了上来,一股热烈,主场气氛果然不一样。




红姐之前在祭城办事处工作,是的,祭城,出了那个地儿全国就木有这个叫法了。后来祭城路被改为寄托厚望的平安大道,彻底成为历史。红姐退休之后就开始活跃在博物院,挂着工作牌,身体力行的为每一位游客传播中原文化。


跟着她走进西配楼的临展厅,《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正在展出。一脚踏进去,就像是踩在了20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土地上,虽是史前,但我想这时候不适合茹毛饮血这个词,因为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一根贾湖骨笛,这个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静静的端坐在竹架上看着你,耳边悠悠扬扬的节奏若有若无。


红姐说,这根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打磨精细,7孔,而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之后判定其为调音孔。不禁感慨道:“古人虽无美酒珍馐,但有这么一根骨笛,足矣。”



贾湖骨笛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早期,距今8700—8200年


看着她既羡慕又满足的神情,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会选择去做志愿者,甘愿把时光倾注在博物院,花费在每一个沉默不言的文物身上,仅仅是因为喜欢吗?


仿佛看出我的疑惑,红姐说:“在你们看来,或许认为志愿者是有报酬的,其实没有。每一个像我一样的志愿者都是凭着热爱聚集在一起,不仅没有报酬,还会不遗余力的发挥自己的个人优势,提高团队整体水平,支撑这么些年的,除了喜欢,还是喜欢。”


“我刚开始来的时候,刚退休,就是单纯的喜欢历史文化,可当时不仅不会专业讲解,就连说话都是紧张的磕磕巴巴的。


第一次讲解的时候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回家后,我发了狠劲,我就不信了这两页纸我背不会。然后把讲解词放大了两张,贴在卧室的书架玻璃上。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背讲解词,开始真难背啊。


有时舌头都打不过来弯,我就当练习绕口令啦。一个星期下来,开始一天只能背一段,慢慢可以背一部分了,再后来,十分钟就能从第一个字一口气背到最后一个字。”


就着红姐讲着那些志愿者的点滴日子,经过五千年情谊不变的彩陶连双壶,我想一对壶尚且能千年之后不改本色,作为制作者的人类,也应有一份藏于内心的坚持可跃古今。文物作为历史的鉴证,祭奠往昔,警醒来者,确实值得为之倾注热情。


渐渐走进定鼎中原的夏商周时期,我们在镇馆之宝妇好鸮尊面前停了下来。



妇好鸮尊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单听名字就知道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昂首圆目,双翅并拢,呆萌至极的猫头鹰状让人不禁想伸手抚摸一下,却又担心被啄了手。


看来萌宠系列,早在公元前11世纪,凭借其蠢萌的外表就开始俘获人心了。


红姐围着展柜转了好几圈,嘴里一直兴奋的念叨着:“古人真是聪明啊,你看那小猫头鹰,简直跟真的一样,大眼睛多有神。每次见到这个妇好鸮尊都特别的激动,工艺精美,活灵活现,老祖先真是有情趣调调啊。”


顺着一件件文物一路走过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再踏进宋元明清,从商代青铜器再到元青花,这种感觉就像是踏在霍金的时间奇点上,一段段历史如洪流般汹涌而至,扑面而来,时空穿梭的感觉简直不能更赞。



河南博物院旧址


直到出了展厅大门,深吸一口比河南千年历史文化还要厚重的雾霾,才瞬间清醒。拐角处的历史教室,为庆祝国际志愿者日举办的沙龙分享会正在准备,进去之后发现,志愿者团队简直是卧虎藏龙。


从年龄上,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5岁6岁的小学生;从职业上,有退休的老干部,也有正在念书的大学生,还有建筑工地的工友大哥们;但进了博物院大门,就只有一种身份:志愿者。他们有的从团队成立的那天起就坚守在这里,至今已经11个年头,有的是新加入的大学生,也已经迅速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观众,通过博物院这个平台,不遗余力的宣传着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


志愿者是河南博物院的名片,河南博物院是河南的名片,他们,就是河南的窗口。


要想成为“窗口”之一,除了一腔热血,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经过社会招募,再加上后来的专业培训,自己本身的知识积累和不断学习,层层审核通过了才能成为正式的志愿者。



冯勇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


冯勇,省直机关党校的一名讲师,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2005年加入志愿者团队,从加入的那一刻起就把志愿者工作当成了事业。对于负责的每一个展览都认真严谨,展览前都会多方查阅资料,丰富讲解内容,增强知识性,讲解风格沉稳厚重。


他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不图回报的付出。十年的志愿者生活,收获知识,实现价值,增加阅历,结交朋友,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


“作为志愿者,我发现无论游客年纪差异多大,他们都如同小孩子一样,会好奇疑惑,对新鲜事物感叹,对不懂的事情进行提问,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翻阅资料,答疑解惑时,那一刻我会非常享受。当然了,这些事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而这些游客身上的好奇心,也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不能因为没有人来解答,让他们失望。”



彭保红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


红姐看着这些文物,眼睛亮亮的。我想,她是真喜欢这些,所以才会选择这里,年复一年。


天色已晚,意犹未尽的游客渐渐离去,回归到嘈杂繁复的摩登世界。静悄悄的博物院,只剩下草木花虫窃窃私语,千百年如一日的文物们依旧无声,等待着像红姐一样的志愿者,在太阳升起的又一天,推开沉睡的大门,带着阳光,掸去灰尘。开始新一天的讲解。



推荐阅读:

豫记有件大事,你来掺和不?

门票里的秘密:河南博物院风雨八十年

考古女生日记:再文静也会变成女汉子


—END—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合作电话:13503998760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