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什么比得过回家过年的幸福?| 豫记

2016-02-05 陈锋 豫记


陈锋 | 文


眨眼间,春节即至。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不常回家,再加上节前事情比较多,究竟春节回不回去过年?最近一直在犹豫不决。


年夜越近,思虑越多,几经思量,于是乎,决定:


回家过年!因为:我想回家过年,那里有浓浓的年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不饶人,时间不等闲,一忽悠间,已经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




每逢新春佳节之际,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家思亲、回味小时候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于魂牵梦绕,夜里做梦,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每每惊醒后,乃至半晌夜不能寐。


家乡位于豫东大平原,坐落于沙颍河南岸的项城,那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几千年来,长期受教于人文始祖和老子道德文化的熏陶,崇尚礼仪,至善至爱,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亲情浓郁。


每逢农历新年,就会热闹非凡,一般情况下,热闹的场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一进入农历腊月开始,直到年三十。有“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说法,这个阶段主要是筹办年货,杀猪宰羊,买鸡买鱼,蒸馍蒸包,准备各种各样果蔬食材。




进入腊月二十,就开始腌、酱、烹、煮、煎、炸、卤、熬各种食物,以静待年夜的到来。接着,各家各户开始祭灶,有“官祭三(小年)、民祭四”之说,迎接各路诸神下凡送福;


农历二十五、六,清扫宅院、打扫卫生、喜迎亲朋好友回家过年;二十七、八,亲戚邻里,看看谁家年货准备的是否齐全、分量是否足够,荤素搭配是否合适,互相赠送一些食品,以备年关底下缺这少那,慢待客人;


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主要就是写春联、贴对子、挂灯笼、摆放花卉等,一切恭迎佳节的事情安排停当,全家开始围桌吃团圆饭。


第二部分:除夕守岁开始大致到正月初十。就是从三十下午开始,家里就准备除夕守岁的食物了。主要有花生、瓜子、红枣、核桃、桂圆、开心果、糖块、玉米花、香蕉、苹果以及各种点心、油炸食品等等。




然后,就是守岁,大人、小孩围在电视机前等待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着膝下儿孙满堂,想想现在过的好日子,家里老人会时不时的讲讲以前的苦难经历,在这种场合下,以便教育和提醒子孙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家子看着、说着、笑着、唱着、评论着,有的打着电话、有的拍照、有的发着短信、微信、红包,无拘无束,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直到守岁至午夜12点,钟声敲响,全家开始燃放鞭炮,焚香祈福,天增岁月人增寿,又迎来了新的一年,然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


吃罢年夜饭,全村男女老少,穿着新衣服,按照在村中辈分高低、德高望重、年龄顺序开始走街串巷拜年了,有些在外地工作、有些比较虔诚的,一拜能拜大半天。



从初二开始,就进入走亲访友了,这个期间,重要亲戚一定是要走动。一是自己的祖辈父辈,二是姥姥舅家,三是岳父岳母,四是比较亲近的姑姑、姨家等等。


第三部分:主要就是元宵节。


一般是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有村镇组织的,也有市里统一组织的,燃放焰火、逛庙会、唱大戏、载歌载舞、耍狮子、走高跷、摆旱船、武术比赛、体育竞技等等,走街串巷,门类齐全,应有尽有,万人攒动,热闹非凡,盛世太平,欢乐祥和。




一般情况下,过了正月十六,整个年才算基本上过完,这时候,学生开始返校上学,商家开始开门做生意,务工外出的人们开始盘算着要到哪里去发财?等等。


我想回家过年,那里有父母亲情。父母生养,骨肉亲情。千百年来,无不被一代一代的人们所赞美和颂扬。父亲的威严、宽厚、教诲时时铭记于心,母亲的善良、慈祥、呵护伴我步步前行。


我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一生善良、恩爱、勤俭,不畏艰辛,倾其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弟几个,其中的“苦”和“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多年来,父亲的朴实忠厚、和蔼亲民的形象,影响了我的一生,他在我们村村支书这个最基层的岗位上干了46年,连续二十多年都是我们周口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和劳模。



我的母亲,虽然长年在家务农耕种、操持家务,但她慈祥宽厚,善爱有加,德高望重,在我们那三里五村都是响当当的,还曾荣获过项城市“十大好母亲”称号。


虽然现在我们都已长大成家,父母们也都快八十岁的人了,我们家也已经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了,但父母他们仍然还在不停地操持着家务,今天打电话问问这个什么时候回来,明天又想想那个请到假没有,并告诉他们年夜好吃好玩的东西都准备好了,虽然也不指望着孩子们干些什么、但总是期盼着天南地北的孩子们早点回家过年,看着孩子们都好,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父母在,那就是家。作为儿女,不论我们在外边干什么工作?出门有多么远?心里要永远装着这个家和家里的父母,平时只要能经常和父母通通话、聊聊天,或者有条件的话,经常回家看看,父母都会很高兴的。




我想回家过年,那里有快乐回望。


小时候,我们家情况和六十年代大多数农村家庭情形都差不多,当时的农村都比较贫困,家家户户的粮食都不够一年吃的,吃不饱、挖野菜、刨红薯、蒸槐花、蒸榆钱、蒸红薯叶都很正常。


每到过年,家里也无虽蒸点白面馒头、花卷,买几斤肥一点的猪肉,既能吃荤菜,又能炼油炒其他的菜,萝卜、白菜、莲菜、花生、海带、粉条之类是必不可少的。


馒头、肉也只能是年三十、初一吃一点,解解馋,因为那是父母留着年夜接待客人用的。




谁家孩子买新衣、穿新鞋,那都是梦想。大部分都是农村自己纺线织布,染成颜色,先给家里老人或大人做衣服,剩下的再给小孩做,有时只能把大人穿破的衣服,洗洗浆浆,再给小孩做着穿,孩子多的递换着穿,鞋也是自家做的。


虽然说小时候过年生活比较清苦,但小孩自有小孩子们的快乐。


我们村共有150多户人家,500多口人,陈范两大姓,几百年来,和睦相处,团结一心,男丁居多,热心武术,强身健体,村子中央广场,是老少爷们各种游玩、祭拜、婚丧嫁娶、杂耍、娱乐聚集交流的中心,特别是一到过年,这里更是炮声隆隆、烟雾缭绕、热闹非凡的好地方。


比如说:武术比赛、舞狮表演、斗狗比赛、套圈比赛、弹射比赛、扑克比赛、铁圈比赛、踢毽比赛、踢火球赛、砸包比赛、堆雪比赛,更好看的是猫捉老鼠、八抬花轿、鞭炮比赛、自制炮赛、器花比赛、焰火比赛等等。




那时候参加游戏、游玩比赛用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谁家有钱买啊!


天天比赛,天天花样翻新,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人小孩一起玩。虽然是数九寒天,大家玩的都是一身土、一身泥、一身汗,但是老少爷们仍然是兴高采烈,欢声笑语,热闹畅快。


我想回家过年,那里有美好未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诗词道出了多少代游子思乡念祖的情结;“谁不说俺家乡好”,一句歌词响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多少外出游子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


在这片繁茂的热土上,有底蕴深厚的古老文化,有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相信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家乡的人民一定会更幸福。


家乡,我为你自豪!家乡,我为你歌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陈锋,项城人,从军28年,从事新闻宣传管理十多年,发表大量新闻、摄影和文学作品,现为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


推荐阅读:

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让年味更浓的三种礼品,最想送给谁?




—END—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合作电话:13503998760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