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其实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人的情人节 | 豫记

2016-02-22 梁永刚 豫记


梁永刚 | 文


从小到大,我对元宵节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元宵节作为过年的压轴戏,让孩子们心里总有一种依依不舍、意犹未尽的感觉。


小时候盼望着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可以吃汤圆、玩花灯、放焰火,等渐渐长大成人读了许多书后,对元宵佳节还是一个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节日,堪称中国的情人节。


不信,这些唯美、古典的诗词里就可以证明。




毕竟,在那个封建的传统社会里,受各种礼数的桎梏,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只要是待字闺中的女子都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都要严格遵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三步不出闺门”的规矩。


但元宵节是个例外。这一天深居闺中的年轻女子可以结伴出门逛庙会、赏花灯、看焰火。


这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同时也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徜徉在热闹的街市他们无心浏览一街两巷的美景,或者是在车水马龙的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或者是渴望着能与擦肩而过的有缘人一见钟情。




有一些年轻男女却很幸运,借着元宵节这个大好机缘演绎出动人的爱情故事,明朝文人阮大铖写的《春灯谜》,就描写了韦节度之女影娘与美少年宇文彦在灯会上一见钟情、继而定情。


当然,有一些年轻男女可能会黯然神伤,失望而归,只好把美好的憧憬和希望留到明年了。


历史上关于“破镜重圆”这一成语的由来,也是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凄婉爱情绝唱。




说的是南陈后主陈叔宝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其时隋军压境,南陈的灭亡已是不可避免。徐德言担心故国灭亡后夫妻离散,便与乐昌公主商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街市,以获得对方的消息。


不久,陈果为隋所灭。由于为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杨素破陈有功,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中,赐为杨素小妾。


杨素对乐昌公很是宠爱,还为其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度尽劫波的徐德言匆匆赶到街市,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


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徐德言泪流满面地向老者讲述了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卖镜老人深为之感动,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



徐德言于是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诗毕,徐德言千恩万谢,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不禁悲从中来,终日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深深地被打动了,顿生成人之美之心。


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回归故里。于是便就有了破镜重圆的故事,千古不衰流传至今。


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微博和微信,连女孩子逛一次街都需要呆在绣楼里漫长等待的古代,元宵节作为正月里的爱情季节,实际上承载了“传情达意”的任务,类似于现在的万人相亲大会。


这一天,对未婚的女孩子来说是何等的诱惑啊,简直就是心驰神往。在这有限的时间内,红男绿女们都会睁大眼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缘分,可如果这一天错过了,仍没有寻找到意中人的话,那么这一年都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我们会发现不少诗词都与元宵节的古典爱情有关。


那首经典的《生查子•元夕》更是成为千古传唱,词中细腻委婉而动人心魄地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失意女子的落寞与伤感在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洋溢,让人惋惜和慨叹的同时,也让我们记住了发生在千年前那个元宵节里的一段凄美爱情,至今依然能够打动我们的心弦。


当然,关于这首词的作者究竟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学术界的专家们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我不管别人如何考证此词的作者应是欧阳修,但内心里仍固执地觉得这样的词句这样的情感,只能属于南宋那个才情不让李清照的才女朱淑真。




人多评说她的诗词幽怨,流于感伤,从《断肠集》这三个字就可窥见一斑。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生动描述,更是创设了元宵节一对有情人相会时那种妙不可言的情境。


试想一下,一个痴情的人万般寻找却始终不见对方的熟悉身影,在即将万念俱灰之际,偶然的一次回头,却意外地发现寻找之人正在灯火阑珊处,顿时,怦然心动的感觉和相视一笑的甜蜜充溢心间,苦苦寻觅的身心疲惫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对于中国的“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另一个是七夕节(本称乞巧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非常贴切,也很传神,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


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相比于西方的情人节,其实我更喜欢元宵节的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又一个元宵佳节,又一个灯火阑珊,又一个烟花绚丽。




其实,在这个中国人情有独钟的传统节日里,我怀念元宵节的灯、元宵节的火、元宵节那些观灯的人,以及那段尘封在历史深处的古典爱情,他们在平平仄仄的诗词里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缠绵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不已,倍感情意浓浓。 


作者简介

梁永刚,男,1977年生,汉族,河南平顶山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现任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政协秘书长。 

推荐阅读

河南哪儿的元宵味儿最浓

吃在十五,游在十六——揭秘元宵节民俗中的吃喝玩乐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合作电话:13503998760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