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家将后代隐居在郏县神秘的藏兵洞? | 豫记

2016-02-24 张振营 豫记


张振营 | 文 图


在郏县西北部,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归葬处的“三苏园”景区附近,有一个神秘的小村子,叫齐村。


齐村里有很多神奇的故事,传说这儿是唐朝的御马场,是宋朝杨家将后裔的归隐地,村子下面筑有巧妙的藏兵洞,至今还没有揭开神秘的面纱,民国时危害数省,被称为“民国悍匪”的老洋人张庆曾藏身此洞。非物质文化遗产胡老刀具久负盛名。


齐村的东西各有一条岭,北边是小峨眉山,村子就座落在簸箕形的山凹里,这个村齐姓第一,胡姓第二,所以才叫齐村而过去居住的是杨姓之人。


杨家和齐家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这里是个御马场。来选址的的官员见此地东西两条小河依两坐低矮的丘陵从北向南蜿蜒而下,然后又交汇在一起向东南奔汝河而去。两河之间地势平坦,土沃草肥,且三面环水,是阻挡马匹外逃的天然屏障。




两河交汇处正前方的河南岸有座高圪塔,被风水先生称为大印,因而被河圈上的地方叫“玉印镇地”,颇信风水的养马官遂将此地确定为专为皇宫养马的御马场。养马官姓杨,人称杨御马。齐村最早的杨姓之人就是杨御马的后人。


还有一种说法,说村里的杨姓是北宋杨家将的后裔。北宋亡时,杨家将这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在哪里呢?如果杨家将真的像《穆桂英挂帅》、《忠烈杨家将》那般神勇,北宋会亡吗?杨家将的军威实际上只维持了三代而已。


杨业之孙、杨六郎之子杨文广病逝后,杨家就没有什么大出息了。汴京沦陷后,杨家人也四处逃难,其中有一支就来到了今天齐村这个地方。


面对金人的进攻,瘦了的骆驼比马大,还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能力的杨家后人就在此地挖了地道以躲避金兵。这地道就是村里的藏兵洞,也叫躲金洞。



沟里的洞


村北不远处就是三苏坟,村南的高圪塔上建有包公祠,此地还发现过宋墓,出土过宋、金时期的文物,宋朝的元素比较多,也许杨姓之人来自杨家将后裔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明朝未年李自成起义之后,郏县人口骤减,齐姓先祖齐世强随迁徙大军从山西来到这里定居。随后,村里又收留一家胡姓的落难铁匠。


在后来的几百年里,齐姓和胡姓人丁兴旺,而杨姓渐渐衰落。到民国年间杨姓八门只剩下杨尾巴一门,杨尾巴为避讳迁到山里的付村去了。


对杨家的败落,人们都说,齐家有木匠,胡家制刀具,正好一个打刀,一个做把,做成刀宰羊,再说齐字本身下边就带着两把刀,这样一来哪还有杨家的好日子过。

藏兵洞的故事


村里过去有一座古寨,清同治《郏县志》记载为崇庆寨,寨门朝南,寨墙上有石刻“望云”二字,现存有寨墙遗址。村里的老房子都在寨墙之内。这个寨不同与其它村寨四座门或至少有两座门,此寨只有朝南一座门。我想这样建筑是因为与此地的地势有极大的关系,也许这里最初是与藏兵洞相互配合的一所军事要塞。


村里老人们说,村里还有一奇——藏兵洞。但要说得清楚还得去找李学文。一路打听着向北走去。南北水泥路边靠西墙跟儿一个老头正拿着锄头松地。



藏兵洞入口


上前一问,他就是齐学文。老头已84岁了,他说他要把这里整整种花。他家住在路东,到春天开门就见花也是挺愜意的事。


说起藏兵洞的事,齐学文老人往前一指说,就在前边院子里。过去是俺的家,土改时分给别人家了。院里有三间土墙瓦房,院墙和门楼已经塌踏,看得出已经很久没有住过人了。


洞口就在院里的西南角,站在石砌的洞口往下看,里面黑洞洞什么也看不清。


听老人讲,藏兵洞蜿蜒曲折,里分三层,上下相通,左右相连,里边设有翻井等机关。洞内时宽时窄,时高时低,有些地方只能爬着过。分叉颇多,左盘右旋,久不见尽头,确如迷宫,对洞内情况不熟悉的,很难走出去。


本来想下去看看,但没有做充分准备,想想还是算了。


老人说,在三层结构的古地道中,一般以第二层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层里,灯龛密布,住人洞室、炊灶洞室、铸造作坊、磨房、储粮瓮洞等一应俱全。且与村里两眼水井相通,只要储存够一定食物,在洞内将士生存上几个月不成问题。



村中老井


因藏兵洞建在村子地势最高的西北处,且高于村子两边的河沟有十来米,另外还有洞口通到河道,这样既不怕洪水也不怕从洞口灌水。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真是叹为观止。齐学文还向我们讲起了与藏兵洞有关的故事。


民国悍匪老洋人曾在洞中月余。老洋人本名张庆,家居汝州,趁着豫西一带闹饥荒,拉杆当土匪,因其身材高大,黄发深目高鼻,颇似洋人,被人送绰号老洋人。


其杆自称“河南自治军”, 最强盛时有人马三万余人,劫掠陕西、河南、安徽、湖北诸省,还拘几十名传教士做人质。兵败退至郏县、宝丰、鲁山一带活动。


1922年11月,直鲁豫巡阅副使吴佩孚派三路大军围剿时,老洋人的司令部就设在齐村的藏兵洞里。驻扎河南的陆军十四师师长靳云鹗被仼命为剿匪总司令,负责指挥各路人马围剿。


老洋人的队伍虽然损失惨重,最后只剩3000人左右,但他在洞内据守不出,且手中尚有外国肉票7人。在强攻、灌水等方法都奈何不得的情况下,靳云鹗只得招安。



齐村老房子


经过几轮谈判,官匪终于达成协议,老洋人释放所有洋票,匪部改编为正式官军的两个游击支队,由老洋人和他的副手张得胜分仼支队长,驻守郏县、鲁山、宝丰一带。


官兵撤走后,老洋人匪性不改,既向当地官府征粮派差,又暗中继续干抢劫勾当,且有反水之意。


1924年1月,再次被剿时,老洋人匪众被围困在齐村北部十几里处的老爷顶上,在内讧中,老洋人被部下枪杀。


齐村藏兵洞还上演过现实版的地道战。


1943年,一队十几个日本兵来到齐村。而此时齐村的藏兵洞里藏着从薛店街和周边村来的群众近千人和一些大户所带的财物,寨上也布置好了抗拒日本侵略者的准备。


日本兵从寨门前走过,到河沟沿时见沟内洞口林立,疑有设防,又听闻寨内有藏兵洞,已处强弩之末的日本侵略者没敢进寨,匆匆在村外吃一顿饭就走了。


这些藏兵洞建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建?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文献里也找不到记载。老人们说,传说是春秋战国时鬼谷子的演兵场。


也有人说,是村里杨家后人挖的躲金洞,还有人说,是清朝雍正年间被追杀的一个将军为避难而筑。


村南两河沟交汇处的洞壁上有多个洞穴,深不可测。这些洞叫“屋洞天窑”,洞口旁边还有累累弹痕,以前这里是进出村的要道,这些洞是为了躲匪和抗击土匪而用的。


胡老二刀的故事


打听齐村两大匠人家的情况,村里人说,怕是齐木匠的手艺要失传了。家俱有现成的,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那些老式农具用的越来越少,齐木匠家早就不再做木工活儿。


说起铁匠,大家都伸出了大拇指,说胡老二刀可是远近闻名。原来,藏兵洞口后边这家就是胡铁匠家。如今,胡老二刀具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四代传人胡阳杰带我们看了他家的老宅子。清瘦的胡阳杰看上去精明能干,边走边说起家里打铁的历史。


他家这个院是土改时分的,和我刚才去的院子是一处宅子,因为发展需要,家人和铁匠做坊都搬到了村外的公路边。


基本被废弃的这处宅子气派高大,主房是两层楼房,楼上是方格木窗。主人家撤了室内的木楼梯,在青瓦楼前用青砖接了一个阳台。



胡家老房子


胡家铁匠传承了多少代已无从考证。胡阳杰说,他的曾祖父胡须柱1979年故去时享年89岁。


他在在世时名声鹊起,是因为所锻打的日常刀具及农具品质一流,打造的枪管、刀剑工艺更是一绝,曾为当地的抗日武装及村寨民兵提供过大量武器。当年郏县城西太朴寨的寨墙上曾铭刻他做出的贡献。


第二代传承人胡海滨颇具传奇色彩,正是在他手中让胡二刀名声大震。


已90高龄的胡海滨身体不大好,耳朵有点背,说话时生怕我们听不到声音很高。


从他的叙述中我知道他有兄弟四个,父亲把技术传授给了除愿意上学不愿学艺的四弟之外的三兄弟,最后阴差阳错真正传承下来的是他这个老二。


也许是命中注定,从先祖传下来的是“胡老二”技艺,到他这个老二身上注定要放异彩。当年,16的胡海滨已跟着父亲学了一年多的手艺,因和哥哥打架赌气跑出村十几里地,见一支队伍过来跟着人家就当兵去了。


因个子高,他很快成为一名机枪手,打死不少日本兵。抗战结束后他回到村里潜心跟父亲学艺,并把铁匠手工技艺发展到最鼎胜时期。


五十年代茨芭、薛店两镇成立铁业社,胡海滨收徒2000多人,把技艺传播到周边好几个县。



胡家刀


胡海滨会锻打当地的各种农具、全套的木工用具、屠宰用具,尤其剪刀、斧头、镰刀、菜刀最负盛名,镰刀锋利可剃头。


第三代传承人胡桥定从七十年代开始从父学艺,他既取自家工艺之长,又走出去学习来补自家之短。


七十年代末,他辞去令人羡慕的教师职务,专门研究锻打技艺。他是齐村拥有空气锤的第一人,1980年,他独创了一刀两刃的鸡冠刀和排骨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传统锻打产品冲击很大,大多农具和木工用其等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行走在乡村,很难再看到铁匠用的“红炉”。


面对市场与传统的决择,胡桥定和他的次子——第四代传承人胡阳杰选择了坚守和坚持。胡桥定教育儿子,不能把祖上的手艺从我们的手里丟掉。


作者简介

张振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在《河南经济日报》任记者,现供职于平顶山市政协。

推荐阅读

中国青铜第一村的隐秘绝技

河南麦田里的狂欢凭什么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合作电话:13503998760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