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至今提起来,都是中国人心中的痛,是真疼...忆大飞机辛酸往事

蒋校长 铁血军事 2019-04-27

文 | 蒋校长

非知名军网铁血网创始人,五道口男子技校辍学,军品材料砖家。



要想富先修路,然而要想拥有核心技术,就不仅仅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50年前,我们一贫如洗,飞机制造业几乎一片空白;50年后,我们忍辱负重,凭着大国工匠的钻研劲儿,硬是把国产大飞机摆在了歪果仁面前,冷冷的说出那句:对不起,让你们酸了。今天这篇历时一月有余,就是想跟大伙掏掏心窝子,说说咱大飞机的那些年那些事,篇幅较长,还请大家耐心看完。

“要不是缅甸总理乌努想在会议之前和周总理会晤,后果不堪设想……”时隔多年后,总理曾经的卫士长成元功提起这件事,仍忍不住阵阵后怕。

1955年3月27日,化名吴先生的金建夫找上了香港启德机场的一名保洁。这位保洁名叫周驹,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然而,接下来,他将在保密局香港站干将金建夫的蛊惑下,干出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儿”!

香港站的另一员干将赵斌丞,他是戴笠的得意门生,他在不久前截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情报:4月份,一位新中国的大人物将在香港机场包乘印度的飞机,飞往印尼。赵斌丞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机会,于是打算策划一起爆炸案。他把这个计划报给毛人凤。

毛人凤大喜,也认为这是个天赐良机,随即制定了代号“一号”的暗杀计划,经蒋介石首肯后,交由赵斌成、金建夫直接执行。金建夫以60万港币的天价诱惑,找上了周驹。起初周驹并不同意,后经金建夫“做了很多工作”后,终于接下了这个“大买卖”。

他带着美制定时炸弹,伪装成牙膏(另一说中药包),把它放在了飞机上。

看到这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这个暗杀计划就是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4月11日下午,“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印尼临海的高空爆炸坠毁,除3名机组人员外16人遇难,其中包括8名中国代表团成员。

这架飞机原定计划是要搭载周恩来总理,由香港飞往印尼去参加万隆会议的。要不是周总理临时改变行程,后果将不堪设想。

关于这个事件的解读和揭秘已经很多,但是有一点在犀牛看来,非常重要。如果总理出行不是包租国外飞机的话,那这个计划可能从根儿就不会成立……

周总理的专机

因为经常需要出访,所以在开国领导人里,周总理坐过的专机应该是较多的。但是对于建国初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有个困难无法克服,那就是咱们自己造不出供总理出行的大客机。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总理的专机多由苏联造的飞机充任。

例如早期的苏制里2飞机,以及后来的伊尔-14飞机、伊尔-18飞机。伊尔14是苏联在1950年左右研制成功的,苏联曾把它当过礼物分别送给过毛主席和周总理。例如有个4202号飞机,毛主席曾经乘坐过23次,现在还能在博物馆看到。

给总理的那架是在1957年送的。那年8月,北京早晚的温度已经转凉,一场盛大的交接仪式在北京西郊机场召开,周总理亲自出席,现场还有苏联代办以及我国的各部高官。例如民航总局局长邝任农、空军副参谋长何廷一等。

他们在现场合照留念,背后停着的“大家伙”,就是那架伊尔-14:

伊尔14确实比苏制里2要好。它是在伊尔12的基础上改进,双发活塞式运输机,最大速度:431千米/小时;最大技术飞行航程2600千米;实用航程会根据载荷降低。再加上其它的一些不足,所以多数情况下只能在去周边国家访问的时候用,如果再远一点,那就不够用了。

而在它之前的苏制里-2,最大航程大概只有2000公里出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没有远程客机用,我们的领导人要是出远门,只能经常选择包租别国的飞机。这对一个大国来说,实在是没面子的事儿。当时就有西方记者讽刺说,“中国是没有翅膀的鹰”

陈毅元帅自己也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不能坐自己的飞机,地位就与别的国家不同”。

1965年3月,周总理访问罗马尼亚,就是从巴基斯坦租的波音飞机。到了罗马尼亚后,对方一看咱们领导人出行竟然是包租别国的飞机,就感到很意外,他们对我国代表团成员说,其它国家元首出访都是乘坐本国飞机的。

我们的代表团无言以对。要不是咱自己造不出来,谁愿意让自家的总理做别国的包机呢?

丢面子是一方面,更大的问题是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就是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远程客机,又必须得去万隆参加会议,所以只能选择包机。当时中国建交的亚洲国家里,只有印度有这种飞机,而要坐印度的这个飞机,只能去香港机场乘坐,但当时香港还是港英政府,这就给了对方可乘之机。

所以当1968年,我国制造的轰-6轰炸机首飞成功后,周总理才说:“能不能在轰六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客机?”

因为作为一个大国,我们真的需要有自己造的大飞机!

大时代

二战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

1952年的某一天,一干波音董事会成员们坐在大会议室里。他们在讨论一个重大战略,关于公司转型,关乎生死存亡,这个讨论已经进行很久,今天必须有个结论。

凭借着研制以及售卖战斗机,波音在二战中获得飞速发展,它的很多机型都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空中堡垒B-17”,“史上最强的轰炸机B-29”,都曾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即使到了战后,也有B-52重型轰炸机等机型担纲。

但是战争已经结束了,毕竟,战争已经结束了。

军机的需求将萎缩,要想维持公司的持续发展,转型就是必选项。可是往哪转?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居民生活的改善,民航业一定会获得大发展,作为一家飞机制造商,从造军机变成造民机,似乎也不是个多难想到的事。

但事情说的容易做来难,造飞机是个大工程,投入高、周期长,万一失败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打击。再说,当时还有道格拉斯和洛克希德这两家竞争对手,道格拉斯是做运输机出身,它家的DC-3运输机甚至被看成是飞行史上最重要的运输机。

波音不搞自己擅长的军机,跟道格拉斯竞争,能成吗?

人生漫长,但关键的只有几步,波音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押重注在造客机上。不只是转向客机,还要超前一步,制造商用喷气式客机。这个决定在世界民机制造业激起了千层浪,因为当时的民机主流还是螺旋桨飞机。连当时的民机老大道格拉斯也在犹豫之中,没敢下注。

所以当时任波音总裁把发展商用喷气式客机的计划书,以及2000万美元的研发费用预算摆在桌面上时。董事们都惊呆了。更要命的是,当时没有外部投资,需要波音全部自掏腰包。那个年代的2000万美元,绝对是个大数字。

看着被吓傻的董事们,波音总裁只好抛出两个后手:一个是可以向政府申请免税,一个是可以跟普拉特·惠特尼发动机公司谈谈,争取让对方免费给提供下引擎,至少也借一笔钱……董事们最终还是决定通过了。波音总裁当场宣布:

新喷气客机编号为707!

波音707是第一个取得商业成功的喷气式客机,从此,人类民航跨入喷气时代。

英国的“彗星”号、法国的“快帆”、美国的波音707、道格拉斯公司的DC-8以及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图-104等,都是初代喷气式客机的主要机型。其中更以波音707和道格拉斯DC-8为代表。

和战斗机侧重速度不同,民航客机更关注发动机性能、载重与航程、以及经济性。初代喷气式客机多采用涡轮喷气式发动机,为降低发动机与机翼气流的干扰,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往往十分重要。波音707和DC-8采用了后来成为大型客机标准模式的翼吊发动机短舱形式。

初代喷气客机的巡航速度和客运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因为涡轮发动机的原因,普遍存有油耗率高、噪声大的问题。这也成为后来中国自主研发大飞机时,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继续说回波音707。虽然现在大家知道,这款机型大获成功了,为波音成为民航霸主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却也是经历了许多波折。

和军机不同,民航公司的订单对民机研发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在707的研发进程中,就开始为订单奔走了,这个时期,波音拿到了泛美航空的几十张订单,但之所以能拿到这些订单,不是因为泛美多看好707,而是当时道格拉斯的DC-8产量跟不上。

没错,在波音决定搞喷气客机后,道格拉斯也启动了,启动时间大概是1955年。当听说道格拉斯要搞喷气客机后,泛美之类的航空巨头都纷纷下订单,波音能拿到几十张订单,还是因为DC-8预计产量不足的缘故。泛美的人还说:等DC-8的产量供应上了,就把波音的慢慢替换掉。可见当时波音的心理阴影面积。

打击接踵而来,当年底,另一家航空公司联合航空也订了几十架DC-8。这让波音特别的郁闷,也特别的焦虑,多方打听,终于从联合航空那里问出,他们喜欢DC-8,是看上了它的机身宽。

那就修改设计!

波音直接把707的机身改的比DC-8还宽,再加上别的方面的优化,让707大获成功,泛美甚至取消了DC-8的订单,全都换成了707。不仅泛美,其它航空公司也纷纷转向707,当时707的总订单已超过DC-8。拿到大量订单后,波音心中大定,加快了研制的进程。而这些订单,也奠定了波音成功的基础。

而借着和波音707的强强联合,当时的美国民航巨头泛美航空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泛美的客机在欧洲、南美洲和东亚等国际航线上和对手竞争。巅峰时,泛美的航线遍及全球160个国家,定期航班服务遍及六大洲。“世界上经验最丰富的航空公司”的广告语,令泛美航空更是举世闻名。

就在波音和泛美攻城略地的时候,它们的中国同行,却是另一番光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国内的经济非常窘迫,而国外的形势也依然很严峻,当时的选择,只能是以举国之力发展关键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49年底,中国空军成立了。毛主席说:“没有裤子穿也要办空军,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

伟人的一句话,揭开了一个大时代。

1956年8月2日,经航空工业局批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徐舜寿从航空工业局调往沈阳,出任第一任设计室主任。他带着叶正大(叶挺之子)等一干设计师,经过两年奋战,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飞机——歼教-1。

歼教-1在我国航空史上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它既是我国自主研发飞机的发轫与开端,更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培养了许多精英。强-5之父陆孝彭、歼7之父屠基达、运10副总设计师程不时、歼-8之父顾诵芬、飞豹之父陈一坚。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是徐舜寿手下的设计师。

那之后,这些新中国的初代飞机设计师们,带着祖国与个人的梦想,不舍昼夜的投身到飞机研发中: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歼5(沈飞1956)、第一代超音速飞机歼6(1964)……但是和军用飞机比起来,我国的民机和民航发展,就显得慢了。

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航总局成立。9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国民党)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史称“两航起义”。

两航起义为我国的民航事业带来了启动的资源,中航飞行员潘国定驾驶的康维尔240型XT-610号飞机,还得到过毛主席的亲笔题名,成为新中国民航拥有的第一架飞机。1950年8月1日,潘国定驾驶康维尔从天津飞到广州,天津-广州航线成为新中国民航最早开辟的国内航线,史称“八一开航”。

新中国的民航事业蹒跚起步了,但是去哪搞飞机呢?

一开始,民航的客机用的大多是苏联的,例如前面提到过的伊尔-14,在50-60年间,我国引进了大概50多架这个机型。后来苏联研制出伊尔-18飞机,又送给周总理一架,而我国民航也跟着引进了这个伊尔-18。到了1961年,中国从英国订购6架子爵843型飞机,开启了民航引进西方飞机的时代。

但不管从哪买,都是买。因为咱们造不出自己的大飞机,所以我们的民航没有自己的客机,我们的总理没有自己的专机。只得去买、去租、去借!

这是一个时代的痛点!

所以当1968年轰-6首飞成功后,周总理才说:“能不能在轰六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客机?”周总理之所以这样说,还跟赫鲁晓夫有关。

那是因为几年前,苏联在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造了一架图-104喷气式客机。

1955年,几乎是跟波音和道格拉斯开始造喷气式大飞机同年,苏联也启动了造大飞机的项目。1956年,赫鲁晓夫坐着图-104首访英国。红色大飞机降临在资本主义的土地上,可是引起了好一番轰动。

这架图-104,是苏联在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改的。而我国的轰-6的研制,也曾参照过图-16。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也在轰-6轰炸机的基础上,改一个大客机出来呢?

总理的话说完,各相关部门都牢记心里了,中国自己研发客机的事情开始酝酿了。但是还缺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很快就出现了。

1970年7月中旬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工作,当时上海市革委会负责人向毛主席汇报说:上海在搞火箭等上天的项目。毛主席听后提出,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

伟人的一句指示,正式揭开了中国自主研发大飞机的序幕。那之后的40多年,中国的航空人筚路蓝缕,历尽艰辛,在一张张图纸上洒下青春,在一次次失败中咽下泪水。

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多少时间去畅想未来,他们要做的是尽快把主席的指示落实下去。7月28日: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向三机部传达毛主席指示,上海要搞飞机,搞什么由三机部与上海联系。因为毛主席只说让上海搞飞机,并没说具体搞什么。

当时三机部的想法,比较倾向于让上海接过其它地区的军机项目,例如南昌320厂的“歼十二”项目;西飞也提出,可以把运7交给上海去生产。但这两个项目上海都没接,上海说,“要走大江大桥的道路”,第一步就要搞大飞机。给总理造专机!

大江大桥,为总理造大飞机!

大飞机

1970年7月29日,马凤山去三机部参加会议。会议由部技术组负责人刘增敏主持,西飞马凤山、郑作棣、张家顺、赵国强,420厂姜燮生、殷纪良,六院科研部马承林,605所王世忠、徐福荣等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主席让上海搞飞机,以及上海要给总理造客机的指示。最终输出了8条设计原则:

1、载客100人左右;

2、在轰六基础上改,不是重新设计,也不是大改;

3、采用美国JT3D─3B或英国罗罗公司斯贝511发动机3到4台;

4、最大航程5,000公里左右;

5、飞行高度在10,000米左右;

6、最大飞行速度在900公里/小时左右;

7、在复杂气候条件下,不论昼间、夜间均能飞行;

8、飞机外型要美观。

这里面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在轰六基础上改,不是重新设计,也不是大改;另一个就是5000公里的航程。马凤山当时是西飞的设计科副科长,在西飞期间参加过轰-六、运8等重要项目。所以这次讨论他的意见很重要。

根据这8条原则,马凤山提了三个设计方案,然后在空军司令部向空军曹副司令做了汇报,曹副司听完汇报后,原则上同意了第一个方案。方案通过后,上海在8月20日成立大型喷气旅客机会战组,组长许克诚。

紧接着在27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市正式下达(70)军工字270号文,对上海市正式下达了试制生产运输机的任务。

这项工程被命名为“708工程”,该机被命名为“运10”,代号Y10。

从此,一个新中国历史上无法回避的、豪迈与悲壮并存的事业,开始了!

大飞机一般是指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00吨的大型运载类飞机,包括军民用大型运输机、100 座级以上的民用客机,以及由它们派生发展的特种飞机(预警机等)。

大飞机涉及到非常多且非常综合的技术,能够自主研发大飞机绝对是一国实力的象征;而其相关产业的价值又非常大,据国际航联统计,每向航空产业投入1美元,将拉动60多个行业的关联产出8美元,也就是8倍的放大产出。 

所以只要是有实力有能力的国家,都会争取造大飞机,特别是大型客机。大型客机早期的标准是100座。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标准也在提高。目前我国习惯把150座的称为大飞机,而国际上则通常把300座的称为“大型客机”。

但是比起坐席数,曹副司令显然更关注航行里程。

立项之后,708设计组又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还去民航调研了三叉戟客机。三叉戟客机是英国造的一种客机,当时中国是主要客户之一,1970年代中国空军和民航都跟英国购买过。所以当时空军领导比较重视三叉戟,曹副司令还专门指示,让设计组去考察下。

考察完后,设计组在上海大厦向曹副司令做了汇报。听完汇报,曹反复强调这个飞机一定要有特点,就是腿长,是中央首长专机,为周总理直飞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用,代表团有四、五十个人就够了。又说要能从乌鲁木齐不着陆飞至欧洲社会主义明灯─地拉那,所以航程要加大到7000公里。

当设计人员说这样飞行载人太少,经济性不好时,曹明确指出“不考虑经济性”。

当需求5000公里航程提高到7000公里后,原来的轰六改方案,已经不大可能了,后来召开的“设计、制造、使用三结合”,更是给原来的方案蒙上阴影。

12月底,曹副司令叫来空军系统和民航系统的人,在北京民族饭店和设计组一起讨论。当时出席的空军系统有13师和34师,时任34师潘副师长(原名潘景寅,913事件中的空军飞行员)正是第一个带队从英国把三叉戟飞回中国的飞机师。所以他对三叉戟非常了解。

参与运10研制的郑作棣和赵国强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潘副师长提了8条意见,这些意见是使用了三叉戟后提出的,自有其合理性,但要在以轰6基础上改的运10上实现,则几乎不可能。”

到这个时候,轰六改的方案基本不行了,只能放弃原定方案,寻找新方案。

当时设计组内可以说是“百花齐鸣”,各种方案、各种声音都有。后来是马总(708设计组很多人管马凤山叫马总)拍板,定了个方案,并向曹副司令做了汇报,曹副司令同意了新方案。随后设计组又去民航总局向马副局长汇报,也得到赞同。

至此,运10走自主设计的路线,算是定下了。

从原来的改动,而且是小改,变成现在的自主设计,难度是几何上升的,所以从1971年4月开始,设计组用在总体设计上的时间就花了整整4年多,直到1974年底才完成全部的设计研究工作。然后收尾工作又做了很多,终于在1975年6月把设计图纸发了出去,交付各工厂生产。光设计图纸就有14万多页。

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马凤山带着设计组做出了大量工作。期间编写技术条件211份,提供技术报告789份,开展各类课题研究171项,编制并应用计算机程序138项,编写各种技术手册约200万字。

但是设计师们在完成这些辛苦又伟大的工作时,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却不大好。

程不时是在1971年被抽调进708设计组的,他之前在沈飞和哈飞都待过,参与过歼教1。一纸令下,他被调到上海,担任总体设计组的副组长,据程老回忆,当时的条件很是艰苦。程家老少3代6口人,挤住在只有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连做饭也在屋内。

住的条件艰苦,办公的环境更艰苦。程老说:上海的夏天极其闷热,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工程师们怕汗水滴在图纸上,极度小心翼翼,晚上蚊虫叮咬的厉害,工程师们只好用报纸裹在腿上、手臂上当'盔甲'抵挡。

天气热不说,办公室还不够。设计组们就把工厂食堂当办公室。开饭了,大家都把图纸工具收起来,吃饭。等吃完饭再摊开来继续工作。除了食堂,飞机场的一些装卸大设备的包装箱,也成了办公场所,有的设计小组往箱子里一蹲,就开始工作。

给设计师们添乱的,不仅是上海炎热的天气,还有复杂的气候。

当时一些“四人帮”的“小兄弟”们,给运10设计提出过很多意见。例如飞机设计要做吹风试验,他们就说,搞什么吹风?“要吹风去理发店去吹风”。按他们的意见,吹风试验不要做,静力试验不要做,科学规律等同于资本主义回潮的帽子。

其中有个“马桶事件”,在很多回忆运10的文章里都出现过。1971年有设计师提出,由于制造厂没搞过民机,希望调拨一个三叉戟的马桶做样品,这可捅了大篓子,大会小会的搞批评:为什么要研究西方的?我们中国人的屁股小,英国人的屁股大,研究他们的干什么?把火车上的马桶直接拿来用不就行了?

马凤山要一边顶住外界压力,坚持按照科学的设计规律走,一边还要安抚设计师们的心情,给他们打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设计师们,一起熬过了一个个艰难的日子,一起经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终于在1976年,第一架用作静力测试的运10铆装成功,编号01;1978年,01架测试完成,到了79年底,02架的首飞也提上了日程。

日夜鏖战十载岁月,一切即将开花结果。

一切,也将烟消云散。

时代变了

据说之所以美国总统的专机被称为“空军一号”,背后还有个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艾森豪威尔的任上,当时他的专机叫做“空军8610”,有一次在机场,机组人员差点把“空军8610”和东方航空的“东方610”给搞混了,虽然没出什么大乱子,但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危险情况,机组决定把飞机改名为“空军一号”,从此成了美国总统专机的专有名。

在美国总统专机没叫空军一号的时候,总统专机多由道格拉斯、洛克希德这两家公司的飞机充任。但是等改名后,就渐渐被波音给垄断了,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名字八字特别合。

尼克松就是乘坐波音707改装的空军一号访问中国的。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世界格局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美建交,自是开创了大江大河的大历史;而中国民航的同志们,也相中了美国总统坐的这架大飞机。

尼克松到访中国的第三天,民航就跟波音下了10架飞机的订单。1973年8月23日,首架波音707交付中国民航。

从此,美国大飞机挺进了中国民航领域。一起进入中国的不只是波音,还有当时的另一家民机巨头麦道。

麦道全称: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就是生产DC-8的那个道格拉斯,后来因为经营不善,被麦克唐纳公司在1967年给收购了。中美酝酿建交时期,麦道的总裁还是中美友好协会贸促会主席。他曾在一次访问中国时去过三机部,提过双方合作的想法。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

1978年开始,中国民航业开始迅猛发展,年均增长率20%以上;

1979年,麦道总工程师张镇中率团访问中国,给中美合造飞机拉开序幕。

从1970到1980,十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时代,早已变了!

进入80年代,喷气式客机也开始从第三代向第四代过渡。受石油危机影响,这一代飞机特别强调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型。主要机型有:波音的757、空客的A310、麦道的MD-80等、苏联的伊尔-86等。

这一代客机的载客量一般是200人左右,机身多为半宽体客机,强调的是进一步改善经济性。在发动机上采用了更先进的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耗油率又有降低,数量上也由之前的三四台,普遍改为两台。

就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运10准备试飞了。

1980年9月,这个耗时10年,经由全国十几个部委数百个单位的协同工作,和上万名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所攻坚的大项目,终于要成功了。

9月26日,上海大场机场,人头攒动。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就那样人挤人的站在一起,也分不清谁是干部,谁是设计师,谁是工人,大家都静静看着。试飞机长王金大在这样的“万众瞩目”下,驾驶02架运10缓缓爬行升空、冲上云霄。

一个刚做完手术的老工程师,带着个瓶子,静静看着自己参与研制的飞机飞上天空。他那个瓶子是用来装体液的,因为手术刚做完,还没来得及摘掉,别人说,这样还去干吗,你休息吧。他说不行,我既然在一线奋斗了这么久,今天首飞我一定要参加。

“他从手术刀下夺下来的生命,他要献给这架飞机”(程不时采访时说)

时间:1980年9月26日上午9时37分;

地点:上海大场机场;

起飞重量:80吨

飞行高度:1350米

飞行速度:310~330公里/小时。

绕场两周后着陆,

运10首飞,成功。

中国成为继美、苏、欧之后,第四个研制出100吨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

运10的成果震惊了西方。路透社说:“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波音一位副总裁看了飞机后说:“如何研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你们也毕业了,我们不过早毕业而已”。

当时有些不和谐的声音,说运10是抄袭波音707,理由是运10项目代号708,是707加了个1。对此,波音公司副总裁在美国《航空与航天周刊》上撰文写道:“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的十年之久的锻炼”。

一位美驻华空军武官亲自参观“运10”之后说:“凡是熟悉波音飞机的人,站在机舱门前看一眼就明白,‘运10’不是波音飞机的复制品,机翼构型明显不同。”

虽获诸多赞誉,但运10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攻克的难关还很多,眼下的中心工作还是继续试飞,测试在不同飞行环境下的情况。从1980年1985年,运10飞过北京、合肥、哈尔滨,飞过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

飞哈尔滨的时候,正是4月份,哈尔滨的冬天还没结束,运10航行1840公里,飞行2小时05分,挑战严寒成功;

飞西藏的时候,运10从成都飞到海拔3540米的拉萨市,挑战高原成功。在西藏降落的时候,驻地士兵听说这是咱们中国人造的飞机,“马上举枪敬礼,解放军的最高礼节。”据说当时运10还在试飞后,又往返飞了6次,给西藏运送物资。

然而,当运10载着第一代民机人的梦想和骄傲,在祖国的空中来回飞翔时,它的命运也被写上了休止符。

早在1980年02架首飞成功后,运10就出现经费问题了。甚至造完02架后,03架没造完就停了,已经完成60%的工作量,因为经费不足,被停下了。

运10的项目组从1980年开始写信,打申请报告,申请经费,一直申请到1985年。从一开始说给支持1.7亿元就能把运10继续做下去,没能获批;后来降到1.16亿左右,还是不行;再后来,上海表示可以承担一半研制经费,上级出一半就行,大概3000万元,终究是不行。

1985年2月,因为经费问题,运10停飞。随后,这个曾经万众瞩目的项目,就这样被搁置了。

中国第一次研发大飞机的尝试,失败了。

紧接着是第二次和第三次……

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前面讲过,麦道总裁曾是中美建交前的友好协会贸促会主席。他曾访问过三机部,提出过合作的意向,后来麦道总工程师张镇中还带着访问团,来中国访问过。

当时双方接触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合作没有成行,但是等进入80年代,这个合作的时机终于到了。据说当时张镇中曾去上飞厂参观过运10,参观完后,他认为中国有搞大飞机的基础和经验,觉得可以合作,遂向麦道总部做了汇报。

听完汇报,麦道认为跟中国合作有利可图,再加上中国这边也有很多人倾向于跟美国合作,于是在1985年4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美联合造大飞机的项目正式签署协议。参与单位有: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中国航空器材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

双方将合作生产MD-82及其派生型飞机。

合作生效后,张镇中带了很多技术人员还有设计图纸,并运送了大量飞机部件到上海,当年8月,正式生产开铆,到了第二年的6月,第一架MD-82就在上海总装完成了,这个速度据说震惊了很多美国人。

好多人都说是个假新闻,波音还忍不住吐酸水,说张镇中隐瞒事实。但事实上,上海总装的MD-82,确实成功了,在1987年成功首飞,而且很快就拿到了美国的FAA适航证。

关于适航证的事儿,张镇中在接受采访时还专门讲过:

“当时为了拿到适航证,我去找FAA局长,那个局长,觉得这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做成这件事,一口回绝,后来又提出如果要干就要向中国收取天文数字的咨询费。我说服不了他,就给里根总统写了一封信。” 

后来在里根总统的帮助下,张镇中拿到了FAA的适航证。

拿到适航证后,中美合作的步伐就开始加快了。很快第二架、第三架总装成功。在整个合作期内,中国一共总装了大概35架MD-82/83飞机,还返销给美国5架(一说4架),美国那边的反响还特别好。

美航空当局指出“长滩(美国)生产的客机每架平均试飞8小时,排除故障20多个才能合格,而中国上飞厂总装的MD83平均试飞5小时,排除4个故障就能合格…532项检查项目,上海的一次检查合格率为95%,麦道只有51%”。

而另外30架则由中国民航公司购进。这些飞机在我国的航线中,服务了很久。

关于研究大飞机的战略,当时中国这边有些部门提出了个想法,说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中美合作制造装配MD82/90,由麦道公司提供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第二步,中外合作研制100座级飞机,以提高设计水平。第三步,自行设计制造干线飞机。

MD-82/83的成功,给这三步走战略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很快中美就推出了更大合作力度的MD-90项目。

1992年,中航总(前身三机部)与麦道公司签定了合作生产40架MD90的合同,之所以说这次合作力度更大,是因为这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组装飞机”了,而是美国出知识产权,中国出设备和人工。大量的制造工作,都要由中国独立完成。

不仅如此,之前搞MD-82的时候,是上飞厂一家搞。这次中航总几乎是孤注一掷,把能投入的兵力都投入了进来:西飞、沈飞、成飞分头生产飞机的机身、机翼、机头、机尾各部分;上飞则负责最后的总装。麦道就更是背水一战了,因为在和波音、空客的竞争中落在下风,它几乎是把自家的未来押在这次合作中了。

结果,一盆冷水接一盆冷水的扣过来。

先是销路和费用的问题。起初双方商定是搞150架,规模比后来的40架大的多,但是中国民航表示,只肯买25架,而且还是20架美国产的,5架中国产的;再加上这次合作麦道提出凡是合同为没注的,都由中国负责,也就是很多零部件得中国自己造。

这个成本就一下子上来了,造一架都要比直接买一架贵了。所以才把合作规模降到了40架,而且中国只造20架,另外20架从美国买,当时想的是,赚不赚钱无所谓了,就当学技术了。 

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个更猛烈的打击猝不及防的袭来。

1997年,麦道被波音给兼并了。几个月后,波音宣布不再生产MD-90,关停生产线,中美MD-90项目,也就这样戛然而止了。中国第二次研制大飞机的努力,再次失败。

当时参与这个项目的四厂,都受到了很大打击,当时投入的大量资金、购置的大量设备、培训的大量人才,就都打了水漂了。而上飞,先是折戟运10,现在又落败MD90,其中滋味,相信是非常复杂。

然而还没等中国航空人缓过劲儿,很快,第三次项目,也要失败了!

就在跟麦道合作的后期,中国又提出了研发新一代100座客机的计划(三步走的第二步),当时最先想到的是跟波音合作,因为我国的民航系统不喜欢欧洲货,偏爱波音大飞机。所以如果跟波音合作,应该会有利于销售。

结果因为种种原因,跟波音没合作成,最终只能选择跟空客合作了。当时新加坡听到消息后,也表示很感兴趣,于是中欧新三方,在1996年成立AE100项目。中国持股46%,欧洲持股39%,新加披持股15%,连台湾也通过对新加坡持股的方式,间接参与了AE100客机研发项目。

按理说这次声势也比较浩大了吧?为了这个项目,还投了100多个亿,结果,一年多的时间,这个项目就夭折了,除了搞了个概念机,连一架飞机都没造出来。中国第三次造飞机的尝试,宣告失败。三步走战略,也宣告失败。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这次的项目,在市场考虑上也出了问题,连咱们自家的民航都不爱买。当然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空客自己也想搞搞100座飞机项目。

1998年,英国范堡罗航展上,空客正式推出了A319的100座型号A319M5(所以有人认为,空客这是忽悠了中国一把)。

从1970年到2000,30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一代人的青春过去了。中国造大飞机的努力,三次上马,三次失败。从自主研发到合作生产,走了一个轮回,又走回了起点。有些行业内的人甚至评论说,当年造运10的好多技术、产业链,本来是很先进的东西,现在反倒找不回来了。

而国际上,喷气式客机也早已进入到了第五代。这一代的代表机型是波音777、空客A330、A340。这一代飞机在设计上除增加载客量、提高适应性外,继续探索降低油耗,提高经济性。以波音777来说,它在94年首飞,载客量达到300-500人;航程9千到1万7千公里。

波音和空客在攻城略地,中国大飞机则黯然退场了……

美国著名的《商业周刊》杂志曾在99年前后嘲讽道:“他们在天上画了一个大馅饼。”

冲上云霄

时光荏苒,2006年中国再起大飞机项目,第二年空客A380投入营运,再过两年波音787首飞。一不小心,我们的大飞机已经被落下这么多。

但是不管被落下多少,该怎么做事,还是要怎么做事。往事已往,来日可追。

2017年,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首飞,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目前累计获得28家客户815架订单。

同年,中俄成立商飞公司,计划合作开发宽体客机。预定指标:座级280座、航程12000公里。命名C929-600;此外还有缩短型和加长型,分别命名为CR929-500和CR929-700。

中国的大飞机,终于可以冲上云霄了!

关于C919的文章和讨论已经很多了,犀牛不再展开去讲。犀牛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聊一聊。

2018年9月的时候,波音在北京发布了《2018-2037中国民用航空市场展望》报告。报告中预测:中国民用航空市场在未来20年,总需求将达到2.7万亿美元,其中:将需要7690架新飞机,总价值1.2万亿美元;而这些庞大的机队,将需要总价值1.5万亿美元的航空服务。

事实上,中国在全球民航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的市场足够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市场还会变得更大。

但是这么大的市场,怎么可以飞的都是别人家的飞机?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努力的发展自己的大飞机。从火箭到卫星,从高铁到珠港澳大桥。这几十年来,我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现在,轮到航空了!

犀牛相信,我们自产的大飞机,会越来越多的飞翔在这个蔚蓝天空上。也许我们落后很多,也许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没关系,不停的努力就好了。

参考资料:

1·程不时访问

2·张镇中访问

3·郑作棣、赵国强:《悲情运10》

4·吴兴世:《国家四次决策发展中国大飞机 运10被搁置有三原因》

跟老铁们说一下,本文原创自铁血网创始人老蒋(人送外号蒋校长)新开的一个公众号,大国较量背后那些心里的小九九都给你讲得明明白白,大家有想看的也都可以给老蒋留言,老蒋会挑有看头的专门给你写作,关注老蒋一起解剖时事

·  姑娘,你为国籍而参加美军的样子,真丑!

·  日本人为何没烧故宫?听到这话,我打字的手都在抖

·  美在台协会公开:美军已进驻台湾?!这才是真相……

·  中国为什么能有今天,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  被美俄盯上了,中国西边的这个邻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