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5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汶川13年,如何重建了亿万人心?

铁血网 2021-05-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蒋校长 Author 铁血老蒋

文 | 蒋校长

非知名军网铁血网创始人,五道口男子技校辍学,军品材料砖家;微胖界军宅戴表,懒癌强迫症晚期;女军迷之友(自认),战忽局临时工。

2.4亿年前,洪荒的地球上,印度板块开始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开始迅速上升,并在高原的边缘,形成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山脉。

经过几千万年的变迁,其中一条山脉里,山麓沟壑间,已有无数城镇星罗棋布。

这条山脉,名叫龙门山脉。

当然,它还有个名字:龙门山地震带。

2008年5月12日中午,龙门山地震带北部的什邡县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程强和同学们像往常一样在休息。

逼近的考试与逐渐燥热的天气,让这些孩子格外需要一次难得的安逸。

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此时,地下1.4万米深处,长时间地壳运动积聚的能量在这一刻突然爆发,把整个龙门山脉抬起两米多!

霎时间!天崩地裂。

程强下意识跑出教学楼,而在不远处,一栋楼房已完全震塌,无数容颜转瞬之间被废墟掩埋。

从汶川、北川到青川、什邡,在整个龙门山脉地区,昔日热闹的城镇突然满目疮痍,到处是倒塌的建筑。

转眼,那个惨烈的中午,已经过去13年。

时光流淌,“悲伤”的词汇被逐一写进历史,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渐渐磨平“地震灾区”的标签。

如今,汶川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来往游客、小镇街景及远处苍翠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祥和安宁的山水画卷。

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唤起千万颗心灵的希望,重塑安居乐业的家园,再次为经济社会注入活力,用了多久?

答案是:三年。

01.

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不愿再回顾的中午。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北纬31°,东经103.4°,中国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县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

▲(图源:视觉中国)

这场特大地震,在中国的“心腹之地”划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这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受灾面积相当于西班牙整个国土,受灾人口比北欧五国人口总和还多。

猛烈的震动中,有人被抛下楼梯,有人埋入废墟,无数幸福的家庭顷刻间阴阳两隔,成千上万鲜活的躯体变成死寂的残骸,哭喊声、呼救声此起彼伏、撕心裂肺。

▲(图源:视觉中国)

地动山摇间,天昏地暗,隧道坍塌、桥梁断裂、电力被毁,对外联系全部中断,刚刚失去亲朋好友、正在含泪自救的灾民陷入孤立无援的险境。

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播报了四川地震的消息,震级不断修正,越来越高,所有人的心被揪到了嗓子眼,一场全国性大救援随即拉开序幕。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官兵第一时间开拔,来自全国的医疗救护队伍迅速集结,官方与民间的救灾款项、物资源源不断送往灾区。

今天,我们展读汶川震后72小时内的作战态势图,依然感到撼人心魄。

一声令下,全军部队,天南地北,空中飞越,地面机动……标示救灾部队的红色箭头,几分钟增加一支,几小时多出一片,翻越崇山峻岭,横渡大江大河,全部指向同一个目的地——汶川震区。

武警8740部队,在地震后两个半小时内,该部参谋长王毅就带领600名官兵紧急出发,向汶川开进。

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15名空降兵顾不上大雾弥漫、无地面引导、高原山地无空降场的困难,冒死跳出机舱,赌上生命去救生命。

汶川威州镇,一座“红军桥”横跨岷江。1935年,红四方面军主力受阻于此。冒着炮火,当地百姓修复了被炸毁的这座索桥,帮助红军渡江转危为安。

70多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作为红军传人的人民子弟兵,又徒步跨越这座桥,舍生忘死救百姓于危难之中。

无数翘首以盼的灾民,看到地平线上逐渐接近的红旗,无不泪流满面:

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灾民里面,有一个14岁的青川少年强天林,一双手把他从废墟中拽起。

因为倒塌建筑激起的灰尘特别大,强天林看不清楚这双手的主人,但是能够看到他穿着一身迷彩服,而他的手紧紧地抱着自己。

这让刚刚经历地震的强天林,从心里感到踏实和温暖。

在即将撤离的时候,那位解放军跟强天林说了一句话。他说,天林,你要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这位解放军也许想不到,这句话,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还有邱光华机组,穿行在危险的峡谷之中,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开辟航线。危急时刻,以命换命,他们义无反顾。

某红军师实习士官武文斌。奋战在残垣断壁间,这位在请战书上写下“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的90后士兵,累倒在泥水里。

年轻的羌族排长陈大桂。地震袭来,山体滑坡,他营救了17名乡亲,自己和藏族新婚妻子却被泥石流无情吞没……

刚从军校毕业的何朋举,肩扛“一道杠”进入灾区。他浑身泥浆,双脚磨出了水泡,泡在雨水中生疮发白。肩膀脱皮、磨出了茧子,手臂痛得抬不起来。当时一块板材滑落,在他的小腿上划出一道很深的口子。

在救援一个孕妇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托举起担架,托举起生命。

何朋举还不知道,他们托举的这一幕,将成为汶川救灾标志性的照片。

与此同时,这场改变很多人一生命运的灾难,激荡起中国人内心潜藏的公益意识。

491万多名志愿者、300多家民间组织从全国各地星夜兼程奔向灾区。

他们有的发动起成排的救援车辆,有的背起行囊冲刺般地追赶最后的航班,更多的人从逼仄的写字楼里跑出来,从学校图书馆跑出来,从午睡后的被窝儿里爬起来,挂掉打不通的电话,合上信息已爆炸的笔记本,毫无准备,甚至毫无目的地挤上各种各样西行的交通工具。

出征的人们,有很多瞒着家人,有的为自己留下了遗书,贴到卧室的镜子上,写到孩子的作业本上,留在邮箱草稿纸上。这样的时刻,激越,冲动,甚至盲目,却透着一种特有的豪情。

震后蜀道,成串的救援车灯与星空相连。

伤患的绝望中,救护车在远处闪亮。

堰塞湖在黑暗中积聚着水位,探照灯引着挖掘机轰鸣而至。

志愿者衔着电筒,照亮了断裂的山道。

一个用汽车供电的灯泡,升起在避难营的夜空……

这样的场景,凌乱、匆忙,却格外悲壮。

那个时候,没有安卓手机,没有4G网络,没有WIFI,甚至连手机和信号都没有,人们却没有丝毫的隔阂,那么多陌生的面孔集合在一起,天南地北,四海一家,不需要任何媒介、任何语言。

他们很多人,可能没有接受过救援训练,没有任何保护装备,甚至连伞和雨衣都没有。

但是他们有更宝贵的东西:一束青春的火苗,在被风雨浸湿的身上炽烈燃烧!

那一年,全体中国人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汶川答卷”,为历史写下了最赞赏的批语。

所以2008年,感动中国颁布了一个特别奖项:感动中国——中国人。

02.

震惊世界的救援结束了,震惊世界的重建才刚刚开始。

震后10天,1500多万人实现应急安置;

震后24天,中国就开始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震后27天,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震后100天,1200多万人过渡性安置完成;

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

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

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家家有房住”的目标提前一年得以实现。

所有灾区基层党员干部,同样经历家园破碎的苦楚,同样承受痛失亲人的悲伤,都是“五加二”、“白加黑”,从事着重建工作。

灾后一年中,四川120万名党员组成2万多支服务队,活跃在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建房选址、信贷资金、心理辅导、技术培训等各类问题。

付出更多的是各省的援建队伍。

在抗疫战争中,中国曾靠“一省包一市”控制了蔓延的疫情。

其实,这个模式只是汶川重建“一省包一县”的延续罢了。

一声令下,各省的18位副省长亲自带队,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调研,迅速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紧接着,是全国各地赶来的数百位专家。

他们奔走于各个灾区,访谈、摸底、调查、评估,印送的各种研究报告和资料文件达5000多万字。所有这些辛劳与智慧的付出,都是无偿的。

然后,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对口支援行动拉开序幕。

▲(图源:视觉中国)

在这支对口支援大军里,有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八大主力”,有建设上海世博会的“王牌军”,有曾参加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建设企业……一支支“军队”,构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援建阵容。

在灾区的每一个地方,这数十万援建大军,住板房吃盒饭,抗余震战高温,把全部深情献给了灾区人民,促进了灾后重建快速推进。

北京援建什邡最大单体项目——什邡市人民医院,只有29岁的张贝贝是北京援建工作者中最年轻的项目经理,他带着援建队伍冒着余震、飞石、洪灾、泥石流等种种危险开展建设。

对口支援小金县的江西,在每年有4个月属于冰冻期不能施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确保对口援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已经完成援建任务的江苏,在绵竹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再次支援5000万元,支持灾后重建。

只有50万人口的澳门拿出了55亿澳门币援助款,人均支援四川地震灾区超过1万澳门币。

经历过震灾的唐山人最能体会到灾区人民的痛苦,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和群众添麻烦,指挥长符睿敏带领援建队伍,选择条件最差的地方搭板房居住,白天黑夜战斗在援建一线。

援建者们对灾区人民的真情与关爱,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援建工程陆续竣工,援建大军先后撤离灾区。每一个送别场面,都是最激动人心的画面。数不清的灾区群众自发为援建者们送行。

援建大军离开了,他们留下的是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设计的“西羌名城”,是周福霖院士、童庆禧院士设计的复合隔震建筑,是水磨镇寿溪河畔融入佛山建筑风格的“禅寿老街”......

从瞬间“归零”到物质重建、经济重振、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仅仅用了一千多个日夜,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新跨越的起点。

灾后重建的“汶川答卷”震撼了世界。

2005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十年之后还有不少灾民无家可归;

2011年日本大地震,重灾地区目前仍是满目疮痍。

▲(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的世界难题,中国,逆转了被灾难倒拨的时钟。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如今,汶川、北川、青川……早已不只是川西崇山峻岭间一座座小小的县城,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象征,是一个窥见社会主义强大中国的窗口。

03.

十年树木。十年,亦可树人。

比重建城市更重要的,是重建人生。

如今,漫步在昔日的汶川震区,街头奔跑着嬉耍玩闹的孩子。他们当中,有的名字可能就叫震平、爱军……这些在野战方舱里出生的“地震宝宝”的名字,是一种感恩,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传承。

13年前,灾区送别救灾空降兵,前文提到的少年程强也在人群中,他用双手高高举着一块布条——“长大我当空降兵”。

这一幕,成为抗震救灾的经典记忆。

13年后,程强梦想成真。他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空降兵战士,还当上了“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

类似的故事还有强天林,他永远记得送别解放军时听到的那句“你要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回到校园后的他,学习上更加刻苦,终于在高考时顺利考取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被选拔到中国国际救援队工作。

24岁的强天林穿起红色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服,像曾经拯救他的那位不知名的解放军一样,开始拯救其他人。

13年前,这支部队拯救了他们;13年后,这支部队塑造了他们。

13年,时间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这种子,是“我看见,我记得”;这种子,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种子,还是“你在我的名字里”。

被改变的岂止被救的人?参与救援和重建的人,同样经历了一场人生洗礼。

汶川地震,人民军队交出的答卷,人民是满意的,但很多人保持了一份清醒:“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那个和战友们一起托举孕妇而被定格在历史中的何朋举知道:“我们在力量体系、方案计划、专业装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何朋举回去后考取了研究生,专攻能在地震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型运输机。

13年过去了,何朋举已经如愿成了一名运20的系统工程师,他的小腿上,仍留着汶川给他的伤疤。

而那个13年前北京援建工作者中最年轻的项目经理张贝贝,已经成长为了上海SK大厦项目的负责人。

更多被重建人生的,是灾民自己。

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们在墙上写上了两条被网友誉为地震灾区“最动人”的标语: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懒人才会没饭吃,勤快的人不会挨饿。”

村民石光武领着家人起早摸黑,很快搭建了临时过渡房。在他的感召下,乡亲们自发重建家园,开展生产自救。

地震被困废墟下172小时后获救的“最牛矿工”彭国华,灾后积极跟人学习手艺,干上了泥瓦匠。

早年事业有成的沈艳燕,在地震后义无反顾选择回到家乡绵阳平武县牛飞村创业,与乡亲们一起重建家园。如今,她已经培训羌绣绣娘数千名。每名绣娘每个月依靠羌绣制作能收入3000~4000元。

地震可以摧毁家园,但摧不垮中国人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

04.

回望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

汶川13年,时代之轴的转动,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三十而立”带入“四十不惑”。

崭新的时代,见证的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指向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图源:视觉中国)

昔日,那山崩地裂的灾难,挡不住我们前行的脚步;今天,更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奔向复兴。

昔日,面对灾区群众的呼唤,中国交出了合格答卷;今天,面对瘟疫肆虐,中国复制了当年的成功。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也是最公平的见证者。

时光从未停止,那一刻凝固于废墟中的姿态,那些刻在行路人灵魂中的名字,从未被遗忘。我们从废墟上站起的身影,未曾有过片刻的停歇。

我们从汶川走到北京,从北京望向世界,我们经历又一个十年,见证着一个个大场面,一步步靠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

现在,回到汶川,轻轻问一声,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去奋斗、去建设种花家?

相信我们今天的答案会更加笃定:

为了每一个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和价值!

为了每一个国民享有所有生的尊严!

我们相信:

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属于汶川,等待着汶川百姓!

一个更伟大的复兴,属于中国,等待着中国人民!

参考文献:

1. 一片热土的重生,一支军队的重塑

2. 中国为什么能在三年内重建“汶川”?

3.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不忍提及,又难放下

4. 中国公益往事:废墟可以重建,人心谁来拯救?

5. 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

出品人:蒋校长主编:夏扬舟  责编:FOX撰文:坐标纵线  运营:电动肥仔

最近一段时间,恒河边葬火熊熊,照亮了亚洲最大的“皿煮国家”。然而,就在印度政府都无力洗白的当下,却有这样一个“被骗到印度做妾”的中国女人,朝着自己的祖国发起了攻击...关注铁血网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印吹”查看详情。



战斗民族,已经“死”了...
怎么回事?歼20惊现美国绝密军事基地 !全都吓坏了!
辽沈战役中,解放军内蒙古骑兵师有多彪悍?
关键时刻,英国的这一特殊举动,意味着什么?
疫情泛滥,印度“牛比人命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