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同人文化为什么重要?
除了越来越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伴随着新闻热点飞速蹿升的关注量之外,对于那些不离不弃的爱好者、创作者来说,同人到底为什么重要?这是本文想要关注的问题。
要不是因为两周前那起著名的事件,很多人或许永远没机会知道这样一个名词。
关于同人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在中文语境下,同人指的是在有相同爱好的群体中流行的,基于已有作品进行的二次创作。(如果你已经知道同人是什么,可以跳过这段文字,直接进入正文)
以我们熟悉的《哈利波特》系列为例,可以大概了解同人创作和原作品之间的关系。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作家JK·罗琳将“小天狼星”打造成了一位人气颇高却“短命”的人物角色。他是哈利波特父母生前挚友,在越狱后与哈利相遇,成为了哈利“教父”式的人物。故事以此展开,全书以小天狼星之死为结局。
关于小天狼星越狱前的生活、越狱经历以及更多信息,JK·罗琳没有进行更多讲述。这为同人创作留下了创作的空间。
哈利波特电影中的小天狼星
基于原著的人物设定,全世界的同人创作者们对“小天狼星”的故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一部题目不详的同人小说中,作者详细讲述了小天狼星从阿兹卡班越狱后抵达英国,在与哈利相遇前遭遇的一段爱情故事。因语言优美、情节深刻感人,这段佐罗式的故事吸引了众多“哈迷”喜爱。
除了小说之外,视频和动漫也是同人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也有人认为,同人创作极大的丰富了原作的故事,是对原作世界观的补充。
欧美同人圈里最常使用的本巴恩斯版的小天狼星
调查显示,日本国内同人志的零售额在2018年就达到了820亿日元(相当于54.14亿人民币)的规模。在中国,同人圈子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壮大,逐渐蔓延到各个领域,大有“只要有爱,万物皆可出同人”的趋势。
同人为什么重要,同人在未来会怎样发展?以下是同人爱好者和创作者的回答。
01
“对现实范围以外的形象产生的爱意,很大程度源于在光圈留白范围内获得的满足感。留白可以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审美癖好,解决重口难调的问题。”
这是来自大学生傅辛翰的回答。
各种类型的同人作品我都会接触,这就和欣赏音乐一个道理,看了觉得舒服就继续看。其实我蛮“唯心”的,我觉得幸福并不客观,幸福感源自于你的“肉脑臆想”。
同人为什么重要?
表达是这个时代十分重要的工具,像编程一样。它不等同于创作,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创造价值。同人重不重要我不知道怎么衡量,但它的存在是一种表达多样化的现象。确实有群体从中收获幸福,这就是它的价值。
02
“我是那种只‘磕糖’的读者,如果一个作品是 bad ending,我是绝对不会看的。”
27岁,自称是“秃头博士”的R子这样告诉我们。
我个人从来不看原创,我看的全部都是二次创作的同人。
从广义上讲,同人这个概念,应该是商业的反义词,即非商业出版,是完全出于个人兴趣做的文学或者艺术的创作。那些拿去同好会上交流的作品,就是以个人的方式去交换或者出售的创作物。
开脑洞产出作品完全不是因为我想赚钱,纯粹是因为有着很强的表达欲和对某个作品的喜爱,所以才想把它用我的方式表达出来。
为什么喜欢?当我看原作的时候,看到两个人眉来眼去“好像很有戏”,就想通过自己脑补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结局,或者想看到他们更多不同的故事。我是那种只“磕糖”的读者,如果一个作品是 bad ending,我是绝对不会看的。
同人文化为什么重要?
我认为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同人之所以如此重要,首先因为它主要是一种基于网络传播的非盈利文化,所以就百无禁忌。从里面体现出更多种不一样的看待事情的方式,我觉得这个还是蛮有意思的。
其次,同人作品,尤其是以二次创作为主的同人作品,更多的是围绕在原著周边然后进行阐释的一种文化,其实在现在的这个环境下,更多的是帮助人和人之间构建communication,构建一个社群。某种意义上,网络上和见识相同的同好之间的交流还是蛮治愈人心的。
03
“同人不是原罪,以非盈利为目的的‘用爱发电’的同人创作者们也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24岁的产品经理某某这样说。
同人文是自从文学诞生就存在的自然现象,它是借由原文学的设定对原文学进行群体适应化再创作再传播的过程。比如原著《西游记》和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有了这些同人作品的努力才形成了深入人心的中国神话故事体系。
我接触比较多的是动漫作品和耽美作品。喜欢耽美作品几乎是和爱情情感启蒙同时进行的事情。
当从小根植于脑海的性别平等意识,在爱情情感启蒙阶段,与市场上泛滥的“男性凝视”的创作作品激烈冲突时,耽美作品很好的满足了身为一名女性对平等恋爱的追求和想象,喜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同人作品和原作品的区别在于,同人文在平行世界里丰富了故事细节,丰满了人物形象,从而维护了原作品受众的忠诚度,也带来了更广的传播。而同人作品一旦与原作品有所现实交集,又给了受众梦想成真的喜悦和感动。
同人安抚了原作品受众对原作品不灭的期待。
同人文化为什么重要?
一个好的原作可以引人入胜、忘乎所以,受众要脱离故事回到现实,或者需要接连不断的新的情节继续安放精神寄托,单靠原作创作者本人是不现实的,这时就需要同人填补这段空间。而对于同人创作者来说,他们无疑是受原作影响最深的人群之一,通过再次创作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也是他们的精神诉求。
04
“在过去的世界里,创作是一种奢侈品,而现代社会让普通人都能够低成本地参与到创作中来。” TT今年24岁,研究生在读。身为一位同人创作者,她这样说到。
我从小学五年级左右就开始创作了,一开始写的是《网球王子》的同人。当我在贴吧看到各种各样的同人帖子的时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一直坚持到现在。
同人创作是一个自我认同和寻找认同的过程。
自媒体时代网友的创造力很强,同人文化很通俗。它有俗的一面,但不能因此低估同人文化为大众精神世界带来的宝藏,也不能低估其为普通人创造的机会、为普通人带来的力量。
同人为什么重要?
让普通人参与到创作中来,这是我觉得同人最重要的地方。看原作很快乐,是获取、接受信息的快乐,但是写同人是创作的快乐、被肯定的快乐。受众能够更近地与同人创作者进行交流,因此参与感和价值感也更高。
05
“我就突然觉得现在所谓的同人创作和原创其实没有什么两样,还是自己劳动,还是表达自己的热情。”
29岁的山猫,他的日常职业是编辑。
其实我觉得同人文化本身就是粉丝文化当中一种,也不是特别的现象,同人这个词原来是日语词,就是同好、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意思,然后在汉语里面它就变成了那个有点儿像国外的 fan fiction,即同人小说。我觉得它本质上是一种参与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 。
创造同人的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我觉得就是一群和你、和我、和他都一样的人,没什么不同。
我在高三的时候还真的写过一篇火影的同人,险些成为了国内某个知名创作平台的签约作者。作为同人创作者,我可能没有能力像原作者一样搭建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但是当作者给我搭建了一个很大的框架后,同人创作是可以拿来用的。
为什么同人很重要?
因为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种健康的表达。过了十几二十年,这个名词本身可能会有新的说法,但这种表现形式一直都会有。其实同人创作有很多非常好的作品,我觉得奇怪的是,烂片、烂剧没人去说,但如果牵扯到同人,就开始“一棍子打死一大片”,这就很冤枉了。
06
“AI与人协同创作的同人创作方式将会兴起。”
林品,自称是“穿梭于同人展与大学堂的学者粉”。
我会把同人定义为:以既有文本作为“数据库”展开的文本再生产。
据我观察,当代喜欢同人的群体,首先是流行文化的活跃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积极使用交互式新媒体发布“用户自产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的“产消合一者”(prosumer),而且还是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因缘纽带的趣缘社交的热情参与者。
根据我的师姐、同人文化研究专家郑熙青老师的说法,即使是从最严格最狭义的定义来看,英语世界的同人小说创作也可以说是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由《星际迷航》的粉丝圈开启了。
日本的同人志文化一般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标志性的时间点是1975年第一届Comic Market(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同人展的举办;而中国当代的粉丝同人写作也可以追溯到1998年桑桑学院网站的开办。
这里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媒介载体,“同人志”是实体出版物,其传播依托于面对面交流的同人展和同人社团;而今天更为常见的同人文本传播渠道则是专门的同人网站,比如创办于2008年的AO3(Archive of our own),问世于2011年的LOFTER。
可以说,正是互联网络的兴起与数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媒介条件,让同人文化得以形成今日的影响力和规模。
正是在互联网——尤其是鼓励“用户自产内容”、支持“群体协作任务”的“互联网2.0”——技术与理念的支持下,拥有动机和热情的二次创作者,才能够突破物理时空的既定限制,向更大范围的人群传播他们的同人文本,与那些未曾谋面的“同好”结成更大规模的网络社群。
更进一步说,社交媒体与即时通讯的发展,让同人爱好者能够以网络协同作业的方式从事文本生产与资源传播。近年来的“同人” 文化生产,尤其是同人志、同人视频、同人广播剧、同人游戏的生产,已经越来越多地以“趣缘协同作业”的方式进行。
喜爱同人的心理动机和创作同人的文化实践,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群当中。
只不过,在中国当下的情境中,由于“数字代沟”和“数字鸿沟”的存在,同时符合流行文化的活跃消费者、“用户自产内容”的“产消合一者”以及“趣缘社交”的热情参与者这三个条件的人群,主要是所谓“85后”、“90后”、“00后”群体的其中一部分人群,也就是那些自幼便享有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
今时今日,越来越具有媒体能见度的诸种青年文化,其实大多都是以这类人群为主要参与者。
同人为什么重要?
在我看来,“产消合一者”的涌现是数码时代的必然趋势,而同人文化则是这一趋势在文化创意领域的一种体现。可以说,“产消合一者”的信息传播、资源共享、同好交流、同人创作活动,早已能动地参与到文创领域的协同传播与协同创造当中。
从文创产业的角度上说,倘若文创品牌运营方能够成功地激发用户的自产内容热情和趣缘社交潜能,并且与相关的趣缘社群建立良性的网络互动,就将有可能为他们的产品带来大量充满能动性的“生产性消费者”,进而带来传播效应与经济效益。
从网络用户的角度上说,用户不仅能够获得交互式媒介的媒介赋权,而且能够获得趣缘社群的群体赋权。在社交网络中获得双重赋权的网络化用户,有望通过他们的协同作业,发展出具有自我赋权效应的社群文化,借以释放受压抑的欲望需求、表达遭忽视的意见诉求、回应占据主导地位的意义系统。
这种从赛博空间生长出的民间力量,有可能会对既存的主流文化与商业文化构成偏移、溢出、叛逆与冲击,带来一些值得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细致追踪与深入探讨的新议题。
在从“互联网+文创”向“人工智能+文创”演进的过程中,“同人文化”的形态与作用也许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比如,“AI与人协同创作”的同人创作方式将会兴起,从而极大地拓展“数据库创作”的可能性。
07
“同人创作中,可以让原文中已经分开的恋人重聚,可以把原来平淡的故事重新紧张化,还可以重新想象两个真人CP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很有趣的。”
95后、传媒与性别研究博士在读的阿凉这样说。
同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本身就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大约2007年时,live journal 网站上大量的同人作品遭受清洗,所以2008年一个美国科幻作家创建了同人网站AO3网站,理念就是建立一个属于包括作者和读者在内的同人爱好者的内部交流空间。
所以如果再关照到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的经典著作,我觉得同人文的阅读和创作本身是对罗兰·巴特里面的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罗兰·巴特支持的态度就是 removal of the author,即强调摒弃作者的权威性,拥护读者对文本的解读。
文本本身应该变成一个开放性的文本,不是一个封闭的状态。对作者权威的摒弃,对于自由阐述的开放性,这是同人文化非常重视的一点。不管是同人的作者还是读者,都可以在原作文本之外进行自己的二次创作和二次解读,这种内涵就更加丰富而多元了。
但是同人文化在现实世界中确实会遭遇很多问题。一个就是同人作品本身的版权问题。另外一个是真人同人,这涉及到真人本身的姓名权、名誉权、人格权。
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的环境下,圏地自萌是不够的。总有一天需要正视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粉圈正确看待同人圈,也需要主流文化接纳同人文化的存在。
同人文化对我来说,意义在于破除一种绝对化的权威,是一种从多维度、多角度的阐释和创作,是属于读者的自由创作空间。
08
“就是一种精神狂欢吧。”
当我们问LUNA,你如何定义同人的时候,她回答说。
我觉得喜欢同人的不是“一群人”吧。在我看来同人就是幻想的一种,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每个人应该都或多或少有过同人的经历:想一想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上了自己,想一想自己的生活,这大概也是广义上的同人吧。
同人为什么重要?
它激发了很多人的创作欲望(粮不够自己产),缓解个人压力,创造和谐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聊天时间
你是如何看待同人文化的?真人同人创作是否应该有某种底线呢?如果存在底线,那在哪里?欢迎在文末留言区与我们互动。
喜欢本文?快点个“在看”支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