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喀秋莎”: 俄罗斯永远的恋人

2015-09-03 訂阅▷▷▷▷ 俄语之家Ruclub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u01532icsp0&width=670&height=502.5.5&auto=0&encryptVer=6.0&platform=61001&cKey=5VcyF2QQyhVZpf33vK23JLL1mU89i1i70GV0tiHT9QHlq5cr4OszC66+eqJrVEMA&encryptVer=6.0&platform=61001&cKey=JnNkvzu9GmtatuDt8UlEeeCJUWpfq8FE9zANR4B1CzM=

当解放军阅兵方队在红场唱起了这首歌,在场各国的方队有人留下来眼泪,有人跟着一起唱起来了


这就是那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喀秋莎》


КАТЮША
喀秋莎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 на крутой。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Выходила песню заводила,
Про степного сизого орла,
Про того которого любила,
Про того чьи письма берегла。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Ой ты песня песенка девичья,
Ты лети за ясным солнцем вслед,
И бойцу на дальнем пограничье,
От Катюши передай привет。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Пусть он вспомнит девушку простую,
Пусть услышит как она поёт,
Пусть он землю бережёт родную,
А любовь Катюша сбережёт。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1939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创作了《喀秋莎》,而后,由作曲家勃兰切尔谱成曲子。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家在外情郎的思念。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虽如此,在此后两年时间,歌曲并没有流传开来。

1941年6月22日,战争狂人希特勒撕毁了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大举向苏联发动了闪电般的全面进攻。战争初期,德军分北、中、南三路夹击苏联,不到一个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的近百万大军,就击溃了阻挡的苏联红军,进而长驱直入,直逼首都莫斯科!

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在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即将开赴第聂伯河前线,他们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甚至连给家人一封告别信也没时间写的最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市民们几乎倾巢而出为他们送行。送行的人群里,出现了一群妙龄少女,她们是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女学生。此时,她们站在路边,看着行进中的同龄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正在行进中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人人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齐刷刷地向姑娘们行了个庄严的军礼,在姑娘们歌声的感染下,市民们也都高声唱起了《喀秋莎》。在歌声的陪伴中,年轻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雄赳赳走向了保家卫国的前线……

随后在第聂伯河阻击号称“飞毛腿”的德军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战役中,虽然战斗极为惨烈,但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却高唱着《喀秋莎》,一次次冲向敌人,让德军不由得胆战心惊。阻击任务完成后,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正是由于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不仅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以迎头痛击,更为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从听到《喀秋莎》开始,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的生命只持续了短短一个月。但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却很快传遍了全苏联,伴随着他们事迹的,还有歌曲《喀秋莎》。从此,《喀秋莎》便流传开来,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市,在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在整个苏联,到处都在传唱着《喀秋莎》。

随着战争的深入,《喀秋莎》也被传唱到了东欧一些国家。波兰人民曾将喀秋莎作为战斗号令,而保加利亚的游击队员还将这首歌曲作为联络信号。更让人意外的是,就连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上了《喀秋莎》。

一次战斗间隙,在苏联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正在休息的战士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的熟悉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开始,战士们还以为是自己的部队在唱歌,仔细一听,那歌声竟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红军连长拿起望远镜一看,发现在对面的德军阵地上,一伙德军正围着一架留声机忘情地在欣赏着《喀秋莎》。连长顿时怒不可遏,战士们也被激怒了,连长在没有请示上级的情况下,就带领战士们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当他们攻进德军阵地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留声机依然在转动,在歌唱……连长上前取出了唱片后,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战士们也都跟着跪了下去,人人泪流满面。

这场为了从法西斯魔爪中夺回《喀秋莎》唱片而没有请示的战斗,使8个红军士兵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事件,惊动了上级军法部门,指示立即派员对此事进行调查。那位连长所在团的团长对上级调查的人说:“要处分我来承担。如果当时我看见‘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蹂躏的时候,我甚至比他们的反应更为激烈!”

团长的话,让军法处的人深为震撼,离开后,再也没了下文。

1942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苏联乌拉尔的兵工厂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炮斜置在卡车上,不仅能并排发射火箭,而且移动方便,火力凶猛,战士们都非常热爱这种武器。在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字母“K”,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根据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美丽高雅的名字,迅速在红军中传播开来。“喀秋莎”发射时的火焰和独特的呼啸声,加上动听的《喀秋莎》歌声,使纳粹士兵心惊肉跳,加速了纳粹德国灭亡的进程。

1945年春,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苏联红军200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4月16日,红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

前进中,红军战士高唱着《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为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门在莫斯科为《喀秋莎》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也让《喀秋莎》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可以说,喀秋莎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功臣,也是俄罗斯永远的恋人

下面来听听俄罗斯版《喀秋莎》

首先把原唱版献上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w0149iw4g9y&width=670&height=502.5.5&auto=0&encryptVer=6.0&platform=61001&cKey=tDxivT4elpiq+AXa5G0/U4xmtrhlHBSyJmdZdkFcpu8=&encryptVer=6.0&platform=61001&cKey=e4vbxYwRq+8O9NJBVroQ7cBMf0EMsjcMwxD+fwxA0BkB2Fc3x/ad+ofz9SmE7w5d

视频时长2分46秒

下面这个版本是俄罗斯小姐妹唱的,非常不错!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j0149iv825l&width=670&height=502.5.5&auto=0&encryptVer=6.0&platform=61001&cKey=tDxivT4elpiq+AXa5G0/U4xmtrhlHBSyJmdZdkFcpu8=&encryptVer=6.0&platform=61001&cKey=e4vbxYwRq+8O9NJBVroQ7cBMf0EMsjcMwxD+fwxA0BkB2Fc3x/ad+ofz9SmE7w5d



当历史被岁月洗刷逐渐淡了痕迹


“喀秋莎”却是俄罗斯人心中永远的恋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