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工纸|机制纸海洋中飘摇的“方舟”

2016-12-06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发明“蔡侯纸”算起,中国手工纸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如火种般曾带给全世界文化传播的光亮;而自19世纪末香港和上海建立现代化造纸厂,机制纸在中国不过百余年的岁月。


然而就在这百年中,手工纸在悄无声息中大举溃败——由于原料限制、天然漂白和手工抄造等原因,手工纸生产的缓慢和有限的产量一如过往。而机械造纸速度却迅猛发展,每分钟已可达千米以上,它们海量、廉价而标准,在这样的浪潮面前,中国手工纸迅速沦为孤岛,并带来了一组鲜明的数量对比——如今我国每年纸生产总量中99%以上是机制纸,只有不足1%是手工纸,且还在不断缩减中。



中国手工纸产地(不完全)分布示意图


宣纸


人们用8个字浓缩了宣纸的魅力——“墨韵万变,纸寿千年”。在如今机制纸占绝对优势的一片汪洋中,它堪称遗存的手工纸“方舟”里的“旗舰”。2006年6月,中国嘉德公司四季拍卖会上,以10张清代丈二匹宣纸,卖出了3.63万元的高价。


宣纸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一次亮相是意味深长的,标志着宣州所造纸已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堂。


宣纸的神奇与一个名词紧密相联——“时间”。它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让人惊叹——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真迹如清《四库全书》等古籍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约800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



抄纸是手工纸制造中最为精妙的环节之一,纸张的薄厚均匀,全在抄纸工匠的手上功夫,绝非短时间内就能掌握,抄造大幅纸张时,更是需要多人的默契合作与心神相通。捞起的湿纸,要一张张平放在“纸贴板”上。摄影/王兴亮


宣纸名噪艺林,对其生产技艺,历来的制造者都讳莫如深。但其所带来的财富和商机却使它自古以来便受到众多觊觎。历代都有能工巧匠煞费苦心钻研宣纸技艺。根据可考材料,国外仿制宣纸的企图也层出不穷。英国人白恩首开宣纸窃密之例,20世纪初日本人内山弥左当门多次深入泾县搜寻情报,抗日战争时日本更是在皖南搜罗青檀树运回国精心种植。可从结果来看,移地仿制的“宣纸”无论是润墨性,还是拉力、光洁度都与真品有颇大差距,即便是造纸历史悠久的日本也是如此。


竹纸


中国各地的竹纸工艺,虽然纷繁复杂,号称72道工序,却离不开浸塘、蒸煮、舂捣、抄纸等基本程序。明末出版的《天工开物》有过详细描绘,并大略分为六大步骤:斩竹漂塘、煮篁足火、石臼捣料、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


抗日战争爆发,安徽沦陷,聚集在陪都重庆的文化人断了宣纸来源,被迫改用夹江竹纸。普通人用于书写还没什么,对于用惯了高级书画纸的张大千来说,拉力和白度都不足的竹纸,严重影响创作。迫不得已,他亲自跑到夹江马村乡,了解夹江纸的原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改良。



经著名画家张大千改造的夹江竹纸上有一些暗纹,这些暗纹是根据张大千亲自设计的宽纹纸竹帘制作而成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宣纸难寻,所以张大千决定改用夹江竹纸来绘画。张大千改革原材料搭配,使夹江竹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成为一种高级书画纸。摄影/冉玉杰


张大千对夹江马村的竹纸做了两个重大改变:一是在纯竹料纸浆里加入麻料纤维,以提高纸张的拉力和韧性;二是改变传统的天然漂白法,采用从英、德等国进口的漂白粉,以增加纸面的白度。改良后的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张大千给它定名为蜀笺。夹江书画纸一炮而红,风行抗战大后方书画界,代替了宣纸。为了纪念张大千,1983年夹江县政府将该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至今,夹江书画纸还是唯一能够对泾县宣纸形成威胁的竹纸——尽管它并不纯粹。


构皮纸


构皮纸,古法造纸的一种。因构树的广泛分布,以构树皮为原料的构皮纸至今仍散见于很多偏僻的乡村,尤其是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而在贵州的丹寨县石桥村,能工巧匠们为构皮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古老的纸张变得鲜活起来。



一张构皮纸上,有各色野花野草和各种树叶,色彩斑斓、繁花似锦。这是贵州丹寨县石桥村的村民对构皮纸——这一古老手工纸的改良和革新,石桥村人把它命名为“花草纸”,生产方法是在未干的纸浆上直接铺就花草,经特殊处理及自然烘干而成。摄影/黄晓海


近些年,到丹寨来旅游的外地人日益增多,其中有不少人来自海外。对这些外来者而言,石桥村手工制作构皮纸的工艺,无疑就是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而买几张构皮纸回家作纪念便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背景下,当地的造纸户们也抓住时机,对造纸术进行改良:比如往纸浆里加入蚕丝,可以做成一种韧性非常好的特种纸;往纸浆里加入鲜花,制成的纸张就不仅能保留鲜花的形状,而且长时间也不会变色。这些改良后生产出的构皮纸,在成为旅游纪念品之余,也被一些卡片和手袋生产商看中,纷纷选择来自石桥的构皮纸作为他们产品的原材料。


狼毒纸


《中华造纸两千年》一书明确记载:“吐蕃650年开始生产纸张。”这种纸张,就是狼毒纸。它的得名,源于这些造纸工匠在雪山草地之间寻找到的新的造纸原料:狼毒草。



藏纸的制作在西藏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原料是一种叫狼毒草的野草,所以也叫“狼毒纸”。因为具有毒性,狼毒纸不怕虫蛀鼠咬,具有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等特点。狼毒草开的花分外漂亮,但就如罂粟花一样,只宜远观。图为西藏然乌湖旁的狼毒花。摄影/张超音


狼毒草在藏语中称为“阿交如交”,也就是毒草的意思。这是一种在藏区分布非常广泛的草本植物,它有着发达的根系,能够适应高原上干旱而寒冷的气候,每当草原因放牧过度而呈现衰败景象时,狼毒草就会如火如荼地生长。但在这美丽的花朵背后,却是狼毒草饱含的毒液。千百年来,高原上的人们很少有人去碰狼毒草,并因为它的毒性而给它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但是,恰好就是狼毒草的毒性,使得它有机会变化出世界上最神奇的纸张。能够用来制作狼毒纸的是狼毒草的根,狼毒草的根系越发达,制作出来的纸张质量也越高,而越发达的根系,其毒性也越大。


如前所述,狼毒草含有很大的毒性,用狼毒根制成的纸,虽然经过漂洗加工,但仍然有相当的毒性。而正是它的这种毒性,使得狼毒纸成为身怀绝技的经书保镖:在藏区,保存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书不胜枚举,它们之所以历经岁月沧桑而不被虫蛀不被鼠咬,就在于狼毒纸的毒性使得这些令藏书家们最痛恨的破坏者根本不敢接近经书。此外,再加上高原天气干燥缺氧,狼毒纸制作的经书在具备防蛀特点的同时,还具备了防潮和防腐的特点。


东巴纸


东巴纸的生产时间很短,从砍树到出纸大约一个星期,与竹纸宣纸动辄半年一年相比,速度飞快。但因为生产方式原始,造价还是非常昂贵。据东巴纸专家陈登宇先生测算,每做一锅,仅可煮干皮5公斤左右,最多可得 25cm×60cm规格的东巴纸60张,需要砍伐原料树不低于1000棵,燃烧木柴200公斤,花费工时最少7天。解放前,50至60张规格为 50cm×60cm的东巴纸,需要用一头羊去交换。如今因为原料稀缺,依旧无法大批量生产。丽江满街出售的所谓东巴纸旅游纪念品,绝大部分并非荛花制造。



一位纳西族女孩在用东巴纸印制东巴经。东巴纸的造纸工艺是家传技术,传男不传女,这在纳西族内部形成了一套保护传统工艺知识产权的方法。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后,纳西族的造纸工艺就面临失传的危险,直到80年代,各地的老东巴开始恢复造纸工艺。与此同时,纳西传统的手工纸也面临着各色假冒“东巴纸”的冲击。摄影/谢罡


制好的东巴纸呈牙白色,因为属于皮纸,植物纤维极好,所以非常柔韧;因为用浇纸法,每张纸单独放料,所以非常厚实,可两面书写;又因为生产周期短,纤维较粗糙,至今仍无法解决印刷难题。有时人们会在最后增加一道用石头砑光纸面的工序。


如此昂贵的纸张,无法进入普通人的日用领域,于是变成纳西族有文化的宗教阶层东巴们的专用纸。事实上,东巴纸之得名,就是因为它主要被用来抄写东巴经。从这点看,其功能与藏纸相似,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东巴经是纳西族人的百科全书,内容包括宗教、哲学、历史、医学、天文、民俗、文学、艺术等精神领域。一代代东巴们,用一种竹管削制的坚硬竹笔,将纳西族的历史记忆和生活经验,连图带画,恭恭敬敬地抄写在柔韧厚实的东巴纸上。全世界现在仍然保存着一万多卷东巴经,分藏于各国图书馆。


头图摄影/谢罡

本文选编于  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12月

撰文/王章 陈彪 黄涛 司空小月 聂作平

责任编辑/陈惊鸿 耿菲琳 杨嘉敏 图片编辑/王彤




别错过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往期内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起玩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