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让人成为人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传统手工艺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烧造、铸锻、染织、编结、木作、髹饰、雕塑 等门类
烧造
陶瓷
“
瓷器好坏,烧造的窑火掌握十分关键。视窑内器物不同,分为烧一日,烧三日,清晨开窑。工匠须用数层布包裹脸面手足,蘸冷水入窑搬取,以防烫伤。出窑后,迅速取出钵内瓷器,趁热装入新坯,利用钵内余热烘烤新坯,以免冷钵冷坯入窑,窑火骤热烧裂新坯。
锻造
龙泉剑
“
古法造剑要求工匠从选择铁矿石开始做起,把矿石冶炼成炒钢,再将炒钢原料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以减少钢铁中的杂质,使成品组织均匀致密,最终使钢铁渗碳成钢。古代刀剑常以锻造出的花纹层数铭文,“卅湅”便是三十层,“百炼”便是一百层。剑锻成之后还要进行研磨、淬火,中间很多环节都要靠匠人的经验。供图/龙泉市宝剑厂有限公司
铸造
青铜器
“
铸造法在我国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上图的青铜鼎就是运用这种古老的工艺制作而成——将铜液注入外范(模具),待铜液凝固后,将内外陶范(或其他耐火材料)打碎,或融化蜡质模具,取出所铸铜器。一套外范只能铸造一件青铜器,因此不可能存在两件一模一样(地理君强行题外话~“一模/mú/一样”这个成语就是来自青铜器的制作)的青铜器。
扎染
自贡扎染
“
扎/zā/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木作
木地板
“
木作对于东方人来说绝不陌生,谈到木工不得不提到“鲁班”,传说“鲁班”是木工的祖师爷。鲁班师傅是有名的巧木工,在他的经验指导下,中国成为了当时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也许你不知道的是,鲁班也算是比较早的涉足木地板行业,鲁班符咒记载:伏以,自然山水,镇宅地板,抵抗一切灾难,家宅吉祥如意,家庭兴旺发达安康。
髹饰
漆木器
“
《周礼·春官》:“駹车……髹饰”。郑玄注:“髹,赤多黑少之色。”后来,“髹”/xiū/字作为漆艺的专有动词使用,颜师古:“以漆饰物谓之髹”,中国汉族民间则把以漆饰物的动作也称为“漆”。髹饰更有很多流派:陇中派、扬州派、成都派...描绘、填嵌、堆饰、刻划等手法花样百出。
雕塑
“
中国传统雕塑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着悠久的历史,题材和形式多样:宗教雕塑/石刻、工艺雕塑把玩、家具/建筑装饰等等,形象的设计运用夸张或变形来强调人物或动物的神韵,作品的表现服从于工匠艺人对物象的感受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表现神情以及不同生命特征,也许有人认为西方的古典塑像更“像”真人,然而我认为,中国的“以形写神”的意像主义思想也是东方人的性格所在。
刺绣
“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彩做法。
纺织
“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手工纺织工具。纺织顾名思义是种工艺,丝、棉、纱、化纤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技法,直至今天,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安全气囊和窗帘地毯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写着写着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盘丝洞。。
编结
流苏
“
编结作为一种家庭手工艺在全世界都很流行,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流苏了,据《后汉书》记载,中国汉代出现以五彩毛线编结而成的穗子,称流苏,用作车马装饰。宋代帝王祭服上饰有流苏。明清两代妇女的云肩下缘饰有彩色流苏,清代官吏冠帽上也饰有流苏。除了流苏还有中国结、平安扣等,记得小学手工课还专门有类似的课程,拿个小钩针,能勾出各种花样,那时我真是个心灵手巧的少年!至于上图嘛,地球人都知道,我估计牙买加的这种雷鬼艺术元素也属于编结手艺!
这些手艺,
不论精雅清奇,或豪奢气派,
都将在久远的岁月中继续沉淀,
它们,
今天还好吗?
部分图片来自《中华遗产》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别错过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