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地图 | 不可错过的故事

2016-12-27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禹铸九鼎开始,上古先民就对广域地理表示出巨大的热情。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层走廊,有一幅用工笔重彩绘制的古典地图长卷格外醒目。此图长915厘米,宽62厘米,采用中国独有的长画幅构图,精细地描绘了西自黄河发源之地,东至大海的黄河及其两岸形势。若你不去留意上面纤细的字迹,只会觉得那是一幅由艺术家挥笔写就的气势磅礴的传统山水画卷。但细细分辨,图中自西迤东的巨龙上下,城池均布、名胜古迹云集,各自均有名称注记。



《黄河古地图》根据收藏于地理所图书馆古籍方志馆的原图等比例复制而成,是一幅气韵流畅的清代绘本黄河形势图。


如今这些注记在画卷上密密麻麻的字句已不再实用,甚至连真实的地貌也随岁月变迁了很多,然而古地图中记录的先民政治、经济、社会以及那些让人心潮澎湃的中国元素依旧让我们迷恋;多少相关的传说故事,就埋在这史家的简册和历史的尘埃里。


甲骨上的地图


图腾是一种图画,它象征着较复杂的绘画和抽象能力。当我们寻绎古地图的历史时,无需怀疑,当有图腾的时候一定就有原始的地图了。



远在距今35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在甲骨上刻下了一幅图,记述了他们打猎时经过的路线,路上的山川和沼泽历历在目。这个河南安阳花园村出土的商代刻于卜卦用的龟板上的《田猎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全世界已知最早的地图,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舆图,中国式记忆


关于地图的用途,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军事。天子万乘,诸侯千乘,成百上千辆骏马拉动的战车在大地上驰骋、会战,这样的军事单位对道路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不熟知哪里战车能够通行、哪里不能通行,后果绝对非常严重。“舆”者,车也,是用来承载物体的。古人注意到地图上载有山川、城镇、四方地物,就把地图叫做舆图。



宋度宗初年所制《舆地图》。


以航海、山川、城池、军事等各为侧重的中国古地图其风格也不尽相同,时而气韵洋溢地借图抒怀、时而有板有眼地服务于实用。


刺绣与美人


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期是中国军事艺术的一大高峰。据《拾遗记》记载,东吴孙权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派擅长绘画者图写山川、地形,以备作战之用。术士赵达的妹妹把山岳、河流、城邑、军阵用五彩丝线绣在方帛之上献给孙权,孙权大悦。抛开美人香泽的旖旎不说,这种艳丽无比的刺绣军阵图对行军作战来讲也极为实用!它图案醒目、便于携带,而且防水。时至今日,有些军事和户外运动的地图仍采用类似的形制。



这位传奇女子的作品会有多美并不可知,但我们可以通过这幅清代绢本彩绘《普陀檀林图》来想象刺绣军阵图的面目。


画即地图,地图即画


中国自宋代开始重文偃武,画山水画成为整个社会倾慕的风雅,无数“胸中有丘壑”的知识分子在地图上“直抒胸臆”,将山水画法和地图绘制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并且兴高采烈地将他们的作品刻石留念。



这幅《泰山寺庙图》绘制于清代,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地图的丰富与精美。


“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一语道破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这恰恰也是中国古地图的心声。


南极大陆的“麒麟”


明万历十二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首次公开了带经纬网的汉字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18年后他又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创造了许多全新的中文地理术语:地球、赤道、尼罗河、大西洋、亚细亚……



摹绘本大体上用了3种色彩:南北美洲及南极洲为粉红色;亚洲为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于白色。少数几个岛屿的边缘晕以朱红色,山脉用淡绿色勾勒,深绿色绘出的密密水波纹使海洋显得汪洋浩淼。



上图为《坤舆万国全图》中南极大陆上那只很像中国麒麟的有翅怪兽。


《坤舆万国全图》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不是南北两极和南北美洲,而是那些活泼的动物。海里有鲸、鲨、海狮等15种海洋动物,南极大陆上绘有8种陆上动物,其中有犀牛、大象、狮子、鸵鸟,以及一只很像中国麒麟的有翅怪兽。


移步换景画中游


地图究竟该哪面朝上,或许反映了中国式圆熟智慧:中国地图法无定法,哪面都可以朝上。一个城市的地图哪面在上,可能全凭你要从哪个城门进去……要从此岸看彼岸,那彼岸就在地图上方;而要从船上看两岸,那么你面对哪岸,哪岸景物就是正的,这就是“对景法”。



《九江府图》出自清同治年间所制《长江图册》,它采用传统的“对景法”。


当你看北岸景物时是正的,很舒服、很直观,但此时南岸的景物全部底朝天,是倒的;如果你要再看南岸景色,那么请把长卷掉个个儿,或者自己走到桌子的另一边。这幅清雅秀丽的山水地图可以让你变成一个小人作“画中游”,所谓移步换景、因事赋形。


任何文明里最脆弱、最易毁和最容易消逝的东西都不是文物本身,而是文物背后的传统精神;文明的成果也不仅仅是那些幸存下来的“传家宝”,还有值得我们继承的“世界观”。


在凡事力求科学的当今社会,我们早已有了更多细致、精确表达地形、堪称巨细无遗的现代地图,但古地图中那些让人心血澎湃的中国元素,你还晓得多少呢?

本文选编于  中华遗产2008年4月刊

撰文 / 唐晋 于汐 赵雪峰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式设计 / 许丽娟





别错过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