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甫 : 我把江山比李白、美食比美人

2017-02-24 地理君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杜少陵其人,啧啧,怎么说呢

啥也不说了,诗如其人


杜甫诗集


上面当然是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原版在这里



红尘滚滚

痴痴情深

李白是如何回应的?




不好意思,这还是我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回归正题


现在留下来的诗歌里,杜甫写给李白的更多一些,且李白比杜甫年长不少,少白走的是俊逸美少年风,子美却走的是横眉冷对的大叔路线


同样的情形,我会说此二人“画风不同”,而用诗圣的话说就是「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瞧人家这文人才情!


杜甫一生,“饿走半九州”,四处漂泊

没有多少机会去品尝山珍海味

但他笔下一颗甜美的野樱桃

就能带我们回到那个诗人的年代


求仙饭


很多人都知道,李白的一个梦想是求仙得道,白日飞升,殊不知,杜甫也有一个求仙梦。


杜甫在年轻时候的表现,时常让人们想到李白。


他像李白一样有天赋,爱喝酒,像李白一样想要游历天下。甚至曾意气风发,准备了船要扬帆出海,到日本去看看呢:“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744年,杜甫与李白在洛阳初次相逢,一首《赠李白》,成了杜甫给这位神交已久好友的见面礼。在诗中,杜甫流露了客居东都洛阳的厌倦之情,向往起求仙问道的隐士生活来: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他期待着和李白一起从凡俗中脱身,游历大好河山,“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摄影/王建榕   廖育贤


这种“青精饭”直到现在,还是南方一些地区人民普遍爱吃的食物——“乌饭”。


图片来自网络


南烛是我国南方常见植物,它的果实可以食用,茎叶也可以捣汁拌饭,这样做出的米饭颜色乌黑,有一股特殊的清香。


无独有偶,其他一些国家的餐桌上也常有用植物药剂染成五颜六色的米饭。维多利亚·芬利在《颜色的故事》中提到,伊朗人用藏红花把米饭染成金灿灿的颜色,这与中国的“青精饭”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了。


青精饭无疑是年轻时的杜甫追求仙术的象征和途径之一,从后边几句诗来看,杜甫希望炼成丹药,还想与李白一同访求仙草呢。


这就难怪杜甫与李白在山东重逢时,会写下那首著名的绝句了: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流浪




杜甫的人生与唐朝由盛而衰的剧烈转折相重叠,遭遇了八年安史之乱,“北漂”途中曾几次辗转家乡,路上以野果充饥: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摄影/黄小黄


杜甫诗中的“薯”当然不可能是红薯,红薯是明代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但在红薯传入之前,国人把本土产的山药叫做薯。


崖蜜”,顾名思义当然是山崖上的野蜂蜜。有一种野蜂会在悬崖上筑巢,以逃避敌害,但是却很难逃过吃货们的馋吻。


供图/GETTYIMAGES



浣花溪畔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来到成都,盖起了草堂


春去秋来,杜甫家的果树结了果子,他将美味的果实与附近一些穷邻居一起分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草堂里的杜甫,已然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农家人,一碗白米饭“软炊香饭缘老翁”,大概早年颠沛的生活已经伤害了杜甫的牙齿和肠胃,只有这种“软炊香饭”才能让他吃得舒服吧。


邻居偶尔从杜甫家的药圃挖走一些草药,有时也会为他送来“万颗匀圆讶许同”的红樱桃和“满眼颜色好”的蒲鸽(一种青瓜),令他可以一饱口福。


供图/余庆


性格



有人说,杜甫有着食草动物的性格,温柔而悲悯。


他写“夜雨剪春韭”,又写“香芹碧涧羹”。韭菜、芹菜这些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家常绿色蔬菜,在诗圣的笔下,更显温文尔雅,平添了一份超脱之美。


成都定居下来,有了自己的家之后,杜甫也开始兴致勃勃地歌颂起身边的一切事物了,吃过的美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主题。


也许是在夔州(今重庆一带)吧,杜甫吃了一顿清凉可口的面食:“槐叶冷淘”——用槐树叶榨汁和面做成的冷面。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美味让诗圣突然诗兴大发: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写着写着,杜甫的思绪径自飘远,想起同样在纳凉消暑的皇上,恐怕这样爽口的食物,正适合他享用:“君王纳晚凉,此味亦时须。”(此时定当思念李白)


唐代,有一种极有可能是中华鲟的“黄鱼”曾经是三峡一带渔民天天都能吃到的鱼类,数量多到渔民吃不完,甚至拿去喂狗。


如今由于长江一带的环境改变,中华鲟在野外已经濒临绝种。


沧海桑田,抚今追昔,读到杜甫谈论黄鱼美味的诗歌,总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忧伤感觉:


“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

脂膏兼饲犬,长大不容身。”


“诗圣”杜甫不是一个令人联想到美食的诗人,但他的诗篇和他笔下的食物,为我们提供了诗圣的真实生存记录。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中华遗产》2016年2月刊

点击阅读原文可订阅全年杂志

精选内容 别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