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知识 | 吃不光赶不走的入侵生物

2017-05-10 CNG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

随着国家及地区间贸易、旅游、交流

等活动的日益频繁

很多物种被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入到新的地区

进而引起生物入侵

对当地经济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生物入侵的过程


图片编辑/宋文


一般看来,生物入侵的过程通常包括引种—野生种群建立—分布区扩展三个主要阶段。有些物种到达新的地区后,面对新的选择压力,无法建立野生种群进而无法入侵成功;但是很多物种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向更多适宜栖息地迁移扩散。



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摄影/Dennis Anderson


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北美牛蛙,现已在我国多省区大面积入侵成功,牛蛙等外来两栖动物宿主在造成全球两栖类快速下降的元凶之一——壶菌病的分布中起到重要作用;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原产于东南亚的缅甸蟒在引种到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短短20年的时间内,已造成当地兔类、狐狸、浣熊、负鼠、山猫和鹿类的大量下降甚至灭绝。

图中这两位守株待“鱼”的美国人,把捕猎亚洲鲤鱼当成了自己闲暇时的娱乐活动。这听起来有些残忍,但作为恶名昭著的入侵种,亚洲鲤鱼并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



人类是生物入侵的重要媒介


摄影/杨孝


如今,人类的足迹已经几乎踏遍了地球所有的角落,入侵物种也随着人类的脚步四处传播。当IUCN的外来物种专家皮埃罗·热诺维西被记者问到,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被外来物种入侵时,他能想到的只有深海海底的火山口、黄石公园的热泉、荒凉的沙漠和与世隔绝的亚马孙雨林深处。就连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也已经发现了被沾在登岛者的鞋子上带来的五十多种外来植物的种子。



治理是难事


摄影/Nerissa Michaels


即便是对付那些入侵物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也多不可取。美国最早希望采用化学手段来控制入侵的亚洲鲤鱼,在河中抛洒了大量毒剂,然而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死亡的鱼中没有多少亚洲鲤鱼,倒是不少本地鱼类成了陪葬品。


要对付入侵种,最理想的方式是在其入侵的早期进行控制,此时它的分布范围还不大,容易集中处理。但是一旦错过了这个阶段,等入侵种站稳脚跟,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之后,再想清除它便绝非易事。


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09月

撰文/秦昭

专家/刘宣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 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畅南 图片编辑/宋文

审稿专家/赵亚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你还知道哪些入侵物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