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它就是那条只有头、没长尾巴的翻车鱼

2017-06-19 CNG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虽然翻车鱼看起来笨拙,但跃出大海时,它们长长的背鳍划破水面,常会被人误认为是鲨鱼。摄影/Richard Herrmann


 

翻车鱼长相诡异

身体后半截后部在高耸的长三角形背鳍与短小的臀鳍之后戛然而止

整个身体有点像个鱼头

看起来长相怪异的庞大身躯能对周围动物有一定威慑力

然而

翻车鱼这一辈子却活得不容易

幼年时,成群活动的翻车鱼极易被金枪鱼、鬼头刀鱼等掠食性鱼类捕食

成年后,它又因行动相对较慢,会被鲨鱼甚至虎鲸追逐

一些智商较高的海洋哺乳动物如海狮

甚至以撕咬它作为日常游戏和爱好

可这家伙还是顽强地生活到现在

……



理论产卵量可达3亿枚!


在美国,每年夏天都会有大量未成年的翻车鱼随着温暖的洋流来到蒙特雷湾,加利福尼亚海狮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它们专对翻车鱼的鱼鳍进行攻击,然后将失去行动能力的翻车鱼像丢飞盘一样扔出水面,最终和海鸥一起享用大餐。不过这还不算什么——除了要接受各种掠食者的考验,翻车鱼更要承受人类的威胁。


虽然是产卵最多的鱼,但翻车鱼的种群数量并不乐观
成活率并不算高。很大一部分卵由于无法受精而夭折,受精的卵也可能因为大鱼的捕食或者糟糕海况而丧生。运气好的卵孵化成为幼鱼并且逐渐长大,但大鱼、海兽的捕食以及人类的拖网捕捞仍让它们的生存状况受到巨大威胁。翻车鱼能够最终长大,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摄影/Reinhard Dirscherl


在新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某地捕获了“巨型海怪”,这些“巨型海怪”大半说的就是翻车鱼。因为结群活动,翻车鱼常常数十只一起被人类的各种网具挂住,成为远洋船只上常见的兼捕鱼种。虽然翻车鱼并不是典型的经济鱼类,但在一些拖网、刺网作业中,翻车鱼往往成为主要的受害者,这也是近年来它们种群数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在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有位鲸叉手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把它放在锅子里煮,锅都丢脸!”这句话说的就是翻车鱼。翻车鱼的厚皮让它在世界各地免受被食用的厄运,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地方,捕捞到翻车鱼会被认为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但也有例外,在中国台湾,素来有食用翻车鱼的习俗,人们会划开它们的厚皮,食用它们的肠子——名菜“炒龙肠”就是以翻车鱼的肠子为主料。

尽管命运多舛,但翻车鱼到如今仍然没有灭绝,这要归功于它们强大的生殖力。翻车鱼的雌鱼堪称鱼类中的生产冠军,它们在繁殖季可以生成约3亿枚卵细胞,虽然能够受精的卵数量有限,最终可以成活的幼鱼仅有约30条,但数量仍然非常可观。


幼体时期的翻车鱼体长仅3毫米左右,它看上去像一个不起眼的小刺球,身上布满了棘刺。这样的外形不但利于它们随波逐流的浮游生活,更可以防御敌害。绘图/张帆

皮肤色调可以随着心情改变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鱼类学家古格曾对翻车鱼进行过研究,他认为巨大的翻车鱼是动物界的生长冠军——幼年时期仅有0.25厘米长,但成年后体长可达3米以上。在有记录的标本中,最大的翻车鱼体长3.1米,两鳍长度4.2米,而体重更是达到2.27吨——这一纪录也使其成为已知最重的硬骨鱼。


没有肋骨的鱼
翻车鱼的骨骼极度特化,其他鱼类重要的尾鳍在其身上已完全退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背鳍和部分臀鳍形成的“舵鳍”。另外因为肋骨消失,翻车鱼无法像其鲀类亲戚一样鼓气。但也因为这种简约而特别的进化,尽管翻车鱼身形庞大,其骨骼却相对较轻。绘图/张帆


说翻车鱼像海怪,其实不算冤枉它。它们体型短圆,身体扁平,皮肤强韧光滑,身体后半截后部在高耸的长三角形背鳍与短小的臀鳍之后戛然而止,整个身体有点像一个鱼头,十分诡异。


四名成员翻车鱼家族的手绘全家福
翻车鲀与河鲀、刺鲀等都属于鲀形目,翻车鲀科在大约8000万年前从鲀科或刺鲀科鱼类中分化出来,而如今翻车鲀家庭有三个属,以往普遍认为现存四个种,翻车鲀属的普通翻车鲀和拉氏翻车鲀是在海洋中遇见率最高;二齿鲀属的矛尾翻车鲀则比较少见,它们以突出的矛状舵鳍得名;长翻车鲀属的斑点长翻车鲀则更加特别一些:它们体型较长,身上布满美丽的花纹,体型也相对袖珍,最大长度不超过1米。不过根据日本鱼类学家的最新DNA分析发现,在翻车鲀属还存在一个新种——牛翻车鲀,而目前关于拉氏翻车鱼这一分类是否妥当,正在重新研究认定。绘图/吕屹峰


与其庞大的身躯相比,翻车鱼的小嘴显得格外不合比例。它们的牙齿呈喙状,这一点和体型比它们小得多的近亲——河鲀很相像。翻车鱼每天需要吃掉大量的食物,它们以水母为主食,但为了维持巨大的消耗,不吃零食加餐是说不过去的——各种鱿鱼、甲壳类、浮游生物、小型鱼类甚至海藻都是翻车鱼的美味点心。

翻车鱼的体色通常呈蓝灰色或浅褐色,不同海域的个体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美丽花纹。它们的皮肤色调可以随着心情改变。与很多鲀形目的其他类群的鱼一样,翻车鱼受到威胁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将体色调暗。


周身闪烁的荧光让翻车鱼还拥有“月亮鱼”的浪漫别名
翻车鱼的体型椭圆,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将它们比为石磨,它们的拉丁文名Mola即由此而产生;日本人把翻车鱼称为曼波鱼,也许是因为翻车鱼游泳的姿势像是在跳曼波舞;由于常常在水面晒太阳,英美地区将其称作太阳鱼;法国人恰好相反,他们管翻车鱼叫月亮鱼,理由是:翻车鱼周身闪烁的荧光,就像夜幕中冷冷的月光一般。摄影/Richard Herrmann

在海面晒太阳的时候,翻车鱼常常会将身体侧翻,这或许是“翻车”二字得名的原因。虽然经常被人类目击,但翻车鱼其实只有30%左右的时间在海面以下10米左右的水中度过。它们一生之中,有20%的时间会潜到200米以下的深海去寻找食物,已知的潜水最深纪录是844米,这样的深度让潜水员望尘莫及。

海太大,相见需要缘分

翻车鱼在分类上属于鲀形目,因而也叫“翻车鲀”,现存种类不过4种。普通翻车鲀和拉氏翻车鲀的数量相对多些,矛尾翻车鲀和斑点长翻车鲀则比较少见。

虽然翻车鱼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洋,但对于一般潜水者而言,能够高概率目睹翻车鱼的海域其实并不多,著名的去处有两个: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


在巴厘岛与翻车鱼共舞
虽然翻车鱼分布广泛,但想在水下看到这些庞然大物并与之近距离接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印尼巴厘岛,本文作者张帆在拍摄翻车鱼时,一位来自泰国的摄影师记录下了他与翻车鱼共舞的瞬间并分享在社交网站,而作者回国之后才意外地在互联网上发现了这张照片并认出了自己。摄影/Stefan Follows


我第一次与这种奇特的生物相遇,便是2013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翻车鱼喜欢低温的海水,流经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秘鲁寒流为它们创造了理想的居所。我所去的比森特·罗卡角(Punta Vicente Roca)由两个独立的小海湾组成,其中较小的一处海湾更加适合潜水,翻车鱼经常在那里出没。

入水后潜导带我们直接来到了30多米的海底。沿着海底色彩斑斓的海扇森林徐徐前进,随着深度逐渐加大,水温越来越低,7毫米的潜服因为深水的压力紧紧贴在身上,显得格外的薄。在刺骨的14℃低水温中寻觅了数十分钟,目标始终没有现身。准备升水之际,却见一条翻车鱼仿佛从天而降,由远及近,直接向我直冲过来,直到镜头前才停下,几秒钟后它转身又瞬间消失在蓝水中。

升水到距离海面5米的位置做安全停留时,又有一条翻车鱼从远处游来,但因为其他潜水者追着想靠近它,那条鱼早早地掉头离去了。升水回到冲锋舟上之后,我甚至还看到了一条躺在海面上晒太阳的翻车鱼。

后来,经验丰富的潜友告诉我,如果留更多的时间在浅水甚至水面去寻找,遇见翻车鱼的几率也许会更大。


—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8月—

撰文/张帆 摄影/张帆 等

责任编辑/高新宇 图片编辑/王宁

翻车鱼的长相实在太奇怪了

你有没有亲眼见过它?

或者见过比它还怪的鱼类呢?

精选内容 别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