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疆间歇河,流淌的诗篇

2017-09-18 CNG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从高空看

那些纵横交错的间歇河

宛若一首首在大地上蜿蜒流淌的美丽“诗篇”


新疆

这里不仅有全球干旱地带严酷沉寂的一面

更有浪漫瑰丽的“诗意”一面……




从高空看,流水留下的痕迹画出一道道优美的线条,将干旱的新疆大地装扮得灵动而富有生气。如果说流水是一支笔,那么大地就好比是一张纸,纵横流淌的水流在它的上面写下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虽然新疆气候干旱少雨,但并不缺少河流,因为这里的众多高山蕴藏着大量冰川积雪,成为河流与湖泊的源头。而水量较少、数量更多的,则是那些叫不上名称的间歇河。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夏季,我来到新疆哈密北部靠近山区的一个村庄。有一天,一阵暴雨突然降临,为这片干旱的土地带来了久违的甘露,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村庄不远处的山上,一条条平时干涸的山洪沟一瞬间蓄满了洪水,借助山势倾泻而下,给周围村庄造成了很大损失。这一次,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干旱地带暴发的山洪,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小冲沟突然爆发出来的力量,至今让我记忆深刻。


后来,我坐飞机飞临新疆大地上空时,经常能看到地面上有蜿蜒起伏的线条,它们纵横交织,从山口向平原方向自由伸展开去,仿佛一幅幅巧夺天工的“抽象画”,更像是一首首流淌在大地上的“诗篇”,其数量多得无法计数。这些线条其实是河流。这让我又想起了当年在哈密给我留下不良印象的一条条“小冲沟”。如今,换一个视角来看,它们竟然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美丽景观,而且还是塑造新疆地貌的重要力量。只不过,我们往往关注和赞美那些叫得上名字的大江大河,如塔里木河、伊犁河、阿克苏河等,而忽略了更多平凡得没有名字的小河小沟。其实这些小河沟还有一个名称—间歇河。


新疆的间歇河流淌在“诗意”里,每一次暴发后留下的印痕都足以引发我的遐思


对于新疆的地貌特征,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三山夹两盆”。在高大山体的前山带地区,大都分布着许多间歇河。赶上降雨或融雪季节,这些小河沟的河床才有水流,其余时间都是干涸的。要是赶上暴雨,可能会出现突发性洪水,水流陡涨陡落,故又常称为山洪沟。其实,那些著名的大河也正是由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河沟汇聚而成的。


哈密南湖戈壁上的间歇性辫状河流
从照片上看,此处干涸河床边滩上呈线性分布的绿色斑点是灌木丛。这些边滩有时几年没有水流,于是在河床上慢慢长出了一些灌木。照片中部出现的同心状影像是被剥蚀的水平岩层。位于南疆的哈密年降水不到100毫米,很难在地表看到绿色植被。辫状河大多发育在高山区上游河段以及冲积扇上,由多河道、多次分岔和汇聚构成辫状。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河道砂坝(心滩)发育。并且河流坡降大,河道不固定,迁移迅速,故又称为“游荡性河”。由于河流经常改道,河道砂坝位置不固定,故天然堤和河漫滩不发育。


这些小河沟按照各自的方向和命运流淌。对此,我常常陷入一种遐想:假若沙漠或戈壁是一架巨型钢琴的话,那么小河沟的手指便弹响了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这两大沙漠。


当如同“血管”般的小河沟,把清洁的冰雪融水或季节降水运送到四面八方时,新疆大地就呈现出一种祥和自然与生机勃发的状态。与此同时,流水也在锲而不舍地改造着它所流经的大地。显而易见,在改造地表形态的所有因素中,流水的作用非常普遍而明显,它形成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即使在干旱的荒漠地区也屡见不鲜。


奎屯大峡谷两岸发育的密集线性小冲沟
冲沟是由间歇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暂时性水流在奎屯大峡谷两侧峭壁上的松软岩层(第四纪砂砾石层)冲刷出来的沟槽。由于缺乏植被和土壤,雨水直接冲刷地表。冲沟侵蚀是由切沟侵蚀发展而来,规模远大于切沟,还可以发展形成沟谷地。赶上下暴雨的时候,如果人站在冲沟边,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雨水的汇聚、切割非常迅速,将表面切割完后,会导致崖壁不断崩塌,往里退缩。摄影/郝沛


春夏之际,高山冰雪融化,或赶上暴雨,突如其来的水流会将平时干枯的小河床瞬间填满。这是一些出生后很快就要“死亡”的间歇河。面对死亡,它们义无反顾地踏上旅途,造就了新疆千姿百态的大地景象。这些间歇河形成的地貌可谓千奇百怪,河谷、干沟、冲沟、切沟、纹沟以及冲洪积扇等应有尽有。它们几乎遍存于新疆大地上,构成了新疆独具特色的景观类型。


在洪水期间,间歇河通过强烈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将山区中风化的物质—砾石、沙、土状物质等,从山中搬运下来,堆积在山麓,由于形状像一把展开的扇子,所以又叫“冲洪积扇”。它的扇面稍有倾斜,从扇顶到扇缘的距离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宽度最大也可达数十公里。从山上流出来的洪水一出山口,就迅速发散成为放射状的辫状水系,形态非常壮观。当一个个冲洪积扇连起来时,就形成了冲洪积扇裙。从冲洪积扇往下,就渐渐过渡到倾斜平原了。


其实河流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分选作用。河流一流出山口,水流分散变薄,速度减缓,其携带砂石的能力逐渐减弱。正是携带能力的减弱,使得河流对其携带的物质产生了分选作用,大的石块先沉积停留在山口、扇顶的位置,接下来按照大小轻重的程度,逐步筛选,重的、大的留下,轻的、小的继续随着水流前行,最后在流水消失的扇缘位置,最细最轻的物质—细粒土状物质才沉积下来。


分布于哈密五家渠冲洪积扇上的辫状水系
在广阔的新疆荒漠地带,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条条宛若秘鲁纳斯卡平原巨画一样的线条,那是高山融水或降水在冲洪积扇上留下的辫状水系痕迹。如果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苍凉辽阔的景色,会不由产生一种敬畏的震撼感觉。冲洪积扇是指,在河流出山口处,由冲积洪积物组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当河流携带的物质冲出山口后,形成延伸很广、坡度较缓的扇形地。山前冲洪积扇从扇顶到扇缘的颗粒由粗变细,赋水性由弱到强,依次为潜水深埋带、垂直交替带和潜水溢出带。在潜水溢出带,多以泉水的形式向地表排泄,由于地下水埋深浅,容易产生盐碱地。


行走在新疆大地,我发现流水形成的地貌——被誉为“大地的文身”——几乎无处不在


从新疆昌吉市出发,经217国道就可以到达奎屯大峡谷。只见一排幽深的峡谷突然势不可挡地出现在眼前,是那样出其不意,壮观得仿佛要让人窒息。这道长近20公里、深达200米的沟壑,如同雕塑一般,静静地绵延挺立在奎屯河上。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经过多年的冲蚀雕凿,奎屯大峡谷已形成一处处令人叹为观止的流水侵蚀奇观。多年的雨水冲刷,在河谷峭壁上留下了密布如织的冲沟、细沟、切沟,从而将几近直立的谷壁雕凿成石林状,形状非常奇特险峻。看到这些沟纹,就如同看到多年来流水与大地交锋的痕迹。甚至还有人把这些冲沟誉为“大地的文身”。


难怪有人在面对奎屯大峡谷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仿佛大地突然断裂,垂直地下陷出一个宏伟的峡谷。峡谷两侧的绝壁,经历亘古的风雨侵蚀,以粉身碎骨的代价冲蚀出了一道道惊心动魄的密纹般的纵深沟壑,就像地球的岁月,被刻上了山的脸庞……繁杂的层次感,像是蕴藏着某个神秘入口。天地之间,是被神所刻下的裂痕。”


东天山南麓冲洪积扇上干涸的辫状河流
东天山南麓常年有水的河流很少,河水流出山口后,进入平原,这里是径流散失地,除了蒸发,大部分的水流都渗透到地表下。从这张航拍图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辫状河的特征:河床宽而浅,河道反复分岔合并,受不稳定水流作用,河道易废弃改道,所以其沉积主要发育河床和河漫滩相,与曲流河相比,不发育堤岸和牛轭湖沉积亚相。摄影/郝沛


不过,在科学家眼里,冲沟侵蚀只是一种重要的侵蚀方式,它不但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过程,还是江河泥沙的一个主要来源。他们研究发现,土壤及岩土性质对冲沟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土壤及岩土类型,由于其抗蚀性的差异,决定了冲沟发育的大小规模和形态特征。冲沟的活跃程度强烈依赖于岩土性质。在砂泥质岩石或第四纪填充物上(奎屯大峡谷松软的岩层就是第四纪砂砾石),活跃的冲沟数量最多;其次为砂粒层上活跃的冲沟数量较多;而由钙质或硅质胶结的岩石抗侵蚀性最强,活跃的冲沟也最少。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科考人员曾在奎屯大峡谷附近做过一次实地调查。他们发现,在奎屯河东岸的河流阶地上,独山子背斜(是天山北麓三排褶皱带中西北端的背斜)北翼断层活动形成走向近东西、高6—7米的断层陡坎。在断层上升盘上发育了7条冲沟,长度在88—130米之间。而在独山子背斜东侧的奎屯河古冲积扇上,也有断层陡坎,断层上升盘上发育了38条冲沟,冲沟长度在30—1500米之间。由此可见,密如蛛网般的大小冲沟随处可寻,将奎屯大峡谷及其周边地区装扮得更加迷幻多彩。


后来,我在吐鲁番盆地中部的火焰山再次看到了壮观的冲沟地貌景观。在由吐鲁番往东去往鄯善的路段中,有一条长约100公里的红色山脉—火焰山。这是一条年轻的褶皱低山,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岩、砾岩和泥岩组成。由于受水流冲刷,山坡上布满了一道道密集的冲沟。在盛夏灼热的阳光照射下,只见红色山岩上空热浪滚滚,烟云蒸腾缭绕,将红色岩石映照得熠熠发光,恰似一团团烈焰在天空中熊熊燃烧。


相比较而言,五彩湾的小河沟更加宽阔而平坦,看起来就像是一条条整齐的街道。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城北的五彩湾,是茫茫戈壁荒漠中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以怪异、神秘和壮观著称。


要想从外面进入五彩湾,就要驾车沿着一条条冲沟前行。途经一处叫石树沟的地方,在沙丘上和冲沟里可以看到很多硅化木,有的硅化木长达三十几米。这表明,在远古时代,现在的沙丘、冲沟所在地曾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森林。从石树沟向北,就进入了一条很宽的大冲沟,沿着冲沟一直北行,尽头就是五彩湾。


我发现,五彩湾的地层分布较为完整,冲沟非常发育,证明山洪引发的地表径流的外力作用比较强烈,还在继续对五彩湾地貌产生侵蚀作用,也使得冲沟在不断加宽。


南天山与西昆仑山交会地带的山地间歇河
这张照片显示,山地一些较大的冲沟汇聚成了一条较大的间歇性河流。一些绿色植物生长在间歇河河床较高的边滩上。周围的山脉遭遇流水侵蚀的痕迹非常明显,这是由于山脉的岩石较为松软,所以容易遭到流水侵蚀。间歇河又称季节性河流、时令河,是指河流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河床裸露;赶上丰水季节,就形成水流,甚至洪水奔腾。这类河流通常流经干旱区域,而且年平均流量较小,但因暴雨、融雪引发的洪峰却很大。摄影/李翔


这些始终被荒漠围堵的生命之流,呈现出新疆大地的气质


与间歇河相遇,实际上就是与一种生命相遇,也是与某种伟大的思想相遇。在沙漠戈壁周围,在峡谷平原周围,间歇河的思想写在纸上、人的躯体上,也写在花朵和景观上。


流水—这些大地的精灵—凭借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信念,硬是把水路走通了。它们把坚硬的岩层冲开,将河床下切上百米,将大地切开一个大口子,这个口子还在一天天加深。岩壁上寸草不生,但河水不管这一切,只是一心一意向前奔流着。


在阿尔金山,海拔5000多米的玉苏普阿勒克山上的积雪始终滴落着忧伤的“泪水”。这些晶莹的“泪水”,在形成无数细小间歇河的同时,最后也汇聚成了一条大河—若羌河。


在罗布泊西南部,还有一条发源于阿尔金山的米兰河,是米兰农场唯一的水源。在它的支流突克里克河流域内,居然有16条泉沟一字排开,汇聚成了一条更大的河流。


在昆仑山的一个高山峡谷里,由巨大瀑布形成了一条急流。流水似乎从来没有这么暴烈过,它们不顾一切地飞流而下,在低处形成巨大的水花,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昆仑之花,也像是大山的微笑。在这里,冰川融水产生了一种美轮美奂的诗意画面。


天山北麓倾斜平原上的辫状水系
从图片上看,远处散乱的辫状水系逐渐汇聚到近处较大的一条间歇河里。天山北麓的植被覆盖状况明显好于天山南麓。因为这里的降水比南坡要多一些,生长以蒿属、藜科、针茅等为代表的荒漠和荒漠草原植物。辫状水系又称辫流。辫流是多分支、宽深比大、弯曲度小、散乱无章、变化迅速的河道。辫流之所以具有这些特征,主要是因为流量不稳定,暴涨暴落,含沙量很大,并且不均一。当洪峰到来时,这种河流迅速拓宽河床,在水下形成浅滩。洪峰过后,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下次洪水再来时,有些被淹没的沙岛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这样,到下一次枯水位时,就会看到槽道的分布面目全非,有的槽道还有了大幅迁移。摄影/李翔


当然,在新疆大地上,还有更多无法记数的季节性水沟或水槽。它们以最本色的面貌,呈现出新疆大地的气质。干旱地带的流水之美,使人心生敬意,流连忘返。这些始终被荒漠围堵着的生命之流,具有相同的韧性和执著。它们通过不懈努力,塑造了宛如抽象画般的地貌景观,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精神激励……


本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09月

撰文/李凡 陈漠 摄影/徐波 等

责任编辑/雷东军 图片编辑/马宏杰

你去过新疆吗?

别错过

十处绝佳美景,山水踏歌行

“诗圣”笔下的美食

我们能从旅行中得到什么?

你用歌词说曾经,我将诗画叹山河

楼兰,从这里走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