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苍山洱海间,那些鲜为人知的古塔

2017-12-04 CNG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大理古塔分布图

(点击一下图片可查看大图)


古时大理国有“妙香国”的美誉

寺庙众多,佛塔林立

其中崇圣寺三塔更成为大理的地标与象征

这些古塔始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

历经元、明、清,直至民国年间依旧不衰

现存的古塔主要集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在苍山之中、洱海之畔

还矗立着近50座古塔

那些鲜为人知的古塔

引领我们步入昔日的“妙香国”


2016年冬月的一个清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后简称大理州)大理市下关镇阳平村,赵玉莲背着箩筐,推开木门,走到村口的菜地,今年冬天暖和,地里的豌豆尖长得快,隔天就得掐下来送到镇上卖。菜地旁有座黄色的佛塔,阳光从云层里钻出来,古塔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屹立在蓝天之下。


晌午,赵玉莲坐在塔基上歇息,她告诉我,塔叫蛇骨塔,也称佛图寺塔,里面葬着白族人的英雄呢。在唐代,洱海里住着条大蟒蛇,每每兴风作浪,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南诏国王张榜招贤,有个叫段赤城的青年决心诛杀蟒蛇为民除害,他手持两把宝剑,又在身上、腿上捆绑了无数锋利的小刀。段赤城在洱海边找了几天,总算寻着了蟒蛇,提剑冲上前去,蟒蛇张开血盆大口将他吞进肚中,段赤城在蟒蛇体内拼命打滚,将它的五脏六腑刺得稀烂,最终同归于尽。百姓为了纪念他,将蛇骨烧成灰,建起了这座蛇骨塔,并在附近为段赤城修了一座衣冠冢,墓碑上书“唐义士段赤城之墓”。1955年,镇里的剧团演《段赤城》,把碑借了过去,至今也没还回来。


段赤城是白族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至今仍被大理不少村庄尊为本主(本主,白族人称“武增”,意为“我的主人”,是白族村落的守护神),立庙祭拜。据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原副所长张锡禄教授考证,阳平村曾有一座蛇骨塔,大约在南明永历年间的一场泥石流中被毁,久而久之,当地人便将佛图寺塔讹传为蛇骨塔。


佛图寺塔
▷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
▷拍摄地点/大理市下关镇阳平村
佛图寺塔虽然名有佛字,却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佛图寺塔供奉的是白族的本主段赤城。佛图寺塔建造年代没有准确的记录,专家大致认为也是建于南诏时期,因为塔的形制与南诏时期所建大理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极为近似。


南诏佛塔呈现出汉藏融合的特点



像蛇骨塔这样的古塔,在大理州还有很多。大理古塔始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那个时期佛塔的形态与中原风格迥异:中原地区的密檐塔,塔身以上层层收缩,整体呈锥形,比如著名的西安小雁塔;佛图寺塔上下小,中部粗,呈现出优美的抛物线形态,更显秀丽别致。


佛图寺塔始建年代不详,但形制与“大理三塔”之一的千寻塔类似。千寻塔为十六级密檐式塔。“寻”是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比喻古塔高耸入云,而千寻塔也无愧于这个美称,塔高69.13米,是我国现存最高、层数最多的唐塔。尤为独特的是,千寻塔一反中国佛塔喜好单数级的传统,采用偶数级别,在佛塔史上也算个异数。


千寻塔通常被认为是南诏国时期的作品,唐朝初年,洱海地区部落林立、割据一方,其中最强大的称为六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因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故称“南诏”。在唐朝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国祚延续两百余年之久。南诏建国之初即信奉佛教,传说观音自西天而来,在云南各地教化百姓,数次受南诏王细奴逻妻子与儿媳妇的供养,许诺未来会化身文官、武将,协助南诏建国,它便是云南独有的阿嵯耶观音,也是南诏国的守护神。南诏王世隆在位之时,“建大寺八百,谓之兰若;小寺三千,谓之伽蓝,遍于云南境中”,过去寺庙大多建有佛塔,可见南诏国古塔的数目颇为惊人。


历史上的南诏处于强大的唐朝与吐蕃之间,时而依附唐朝,时而联络吐蕃,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频繁的联系使得南诏既受中原汉传佛教的影响,又有着强烈的吐蕃藏传佛教痕迹,表现在佛塔上,既有中原传统佛塔,亦流行藏传喇嘛塔。大理州境内至今还能看到喇嘛塔,比如洱源县凤羽镇大官路口的清代留佛塔。


留佛塔

▷古代佛教白族密宗的遗物

▷拍摄地点/洱源县凤羽镇大官路口

留佛塔南北各一座,均为喇嘛塔形制,一座三级,一座二级,纺锤形。塔的周围均为白族民居,却又与这两座喇嘛形制的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大理洱海东岸海东镇罗荃塔相传也修建于南诏时期,塔残高13米,同样为密檐式砖塔,不知塔顶何时被毁,因而民间传说罗荃塔是无顶的,塔顶飞到了洱海对岸的村庄,后来这里就叫“塔村”。“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在塔身安上炸药,一声巨响之后,罗荃塔刹那间四分五裂,从此消失在大理人的视线中。2010年10月,这座命运多舛的古塔才重新矗立在洱海之畔,新修的罗荃塔高45米,依旧无顶。


大理国时期的古塔俨然一部荒野田畴的《天龙八部》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国,定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国号大理。这个王朝从建立肇始,便与佛教有缘。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曾对大理国的王族与高僧有着生动描绘。事实上确实如此,历史上的大理国举国尊崇佛教,国王、后妃与官员都留下了诸多崇佛的故事,素有“妙香国”的美誉。


“乐洋洋,拈花斗草小溪旁,不觉落日歪下山,背上雕弓,射个山鸡下酒也何妨。乐该乐,身为国王无事也该玩。法门空又空,初一十五朝梵王。从小学会阿弥陀佛念,等到人老了,老而无用,落发时节万事休,牟尼佛前多朝拜,还我本来面目,也许是个真和尚。”这是大理国君段正兴写的一首词,文笔虽然俚俗,却处处表现出对佛教的向往。1171年,这位国君果然脱下皇袍,出家为僧。大理国22位国君中,就有10位逊位后出家为僧。段正严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真实的段正严可不是小说里的风流儿郎,他7岁师从于六铉法师,26岁即位,一生文治武功,在位39年后因天空有彗星出现,认为国有不祥之兆,禅位出家无为寺。


与南诏国一样,大理国同样修建了诸多佛塔,其中不少保存至今,洱源县右所镇旧州村的旧州一塔便是大理国佛塔的代表作。车还没到旧州村,便听到山谷中回荡的铜铃声,循着铃声,我走过田垄,穿过玉米地,跨过沟渠,旧州一塔就矗立在一片绿油油的蒜苗地中。



旧州一塔
▷大理国佛塔的代表作
▷拍摄地点/洱源县右所镇
旧州一塔是大理国后期修建的,当时的旧州是大理国的邓赕郡,地处茶马古道津梁孔道,商贾云集,文化绵长,至今也是洱源县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当时的佛塔后面有寺庙,是信众礼佛朝拜的场所。


旧州一塔高15.4米,为十一级密檐式砖塔,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加之洱源自古多地震,塔身四面的裂缝清晰可见。几年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修旧州一塔,以铜质仰莲、覆钵、宝顶组成葫芦形塔刹,并在塔身四角安上铜铃。风不停吹过,铃声回荡在山谷中。与中原佛塔不同,大理佛塔的塔刹多以铜制成,而中原地区往往以石头雕成塔刹。


祥云县水目山中还有座水目寺塔,传说也修建于大理国时期。一个细雨纷飞的黄昏,我来到水目山,在庙门口敲了许久,和尚才打开木门,穿过一条磨得铮亮的青石板路,水目寺塔就藏身在庭院之中。水目寺塔通高18.17米,为十五级密檐式塔,塔有两层地基,底层以石块砌成,上层以砖砌成八面形须弥座。


水目寺塔

▷云南佛塔中独一无二的“寺抱塔”

▷拍摄地点/祥云县云南驿镇

水目寺塔建造于大理国,是当时的皇家寺院,塔被寺院环绕,这种形制的塔国内极为罕见。鼎盛时期的水目寺盛况空前,“衲子千余,从者如云,三千和尚,八百尼姑”。水目寺塔所在的水目山风景极佳,徐霞客也曾到访,并在游记中有所记载。


尤为独特的是,水目寺塔第一层基座之上立有48个石柱础,其中四周20个,内侧20个,塔的四角各两个。原来,塔的周围曾经有一座八角形楼阁,这也是水目寺塔被称为“寺抱塔”的由来。


民国年间,楼阁在一场火灾中被毁,仅仅留下了48个柱础,曾经的寺抱塔究竟是如何布局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古建筑学家,幸好当年驻扎在祥云县云南驿古镇的美国飞虎队航拍了一张水目寺塔的图片,建筑学家们才恍然大悟,水目寺塔楼阁为上下两层,包裹住大半个塔身,塔尖从殿顶伸出。2014年春天,祥云县文管所根据飞虎队的照片,恢复楼阁,又形成“寺抱塔”的布局。水目寺塔这种“寺抱塔”的设计不仅在云南佛塔中独一无二,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水目山还分布着一片云南省最大的塔林,59座僧塔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岗上。僧塔高2—6米,分覆钵式塔和楼阁式塔两种,又以覆钵式塔为主,塔身浮雕卷云、花卉、狮子图案,塔身之下建有地宫,埋藏历代僧人的骨灰罐,已发掘的地宫中,最多一个存放骨灰罐211个。


明代是大理建塔的又一高峰


秀峰塔

▷始建于明代的圆形实心风水塔

▷拍摄地点/云龙县宝丰乡象鼻岭

秀峰塔是为七级圆形实心石塔,始建于明代。现存的塔是清代重建,《重修秀峰塔序》中记载,此塔是为了镇风水所建。宝丰乡曾经叫过雒马井、金泉井,历史上产盐量丰盛,“年产盐三万余斤”,商贾云集,文人辈出。古人有诗赞宝丰山水与秀峰塔:“擎柱一峰回地轴,辟开双峡放江流。”秀峰塔的顶部刻有天王造像。


明代是中国建塔的又一高峰,中国现存明代古塔逾千余座,这股风潮同样影响了大理,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觉寺双塔、大寺双塔,宾川县鸡足山铜瓦殿饮光双塔等皆建于明代。


大理诸多佛塔中,等觉寺双塔算是难兄难弟。1950年,等觉寺被改建为县人民医院,当时医院供水困难,有人就打起古塔的主意,他们拿着铁锤、铁凿,将右塔最顶端三层铲平,糊上水泥修葺成水池,接上水管,将这座明代古塔改造成水塔,金属塔刹也被取下送到废品收购站去了。后来等觉寺左塔虽未被改成水塔,命运却更为糟糕,红卫兵抡起大锤铁斧,将古塔凿得只剩下了两层,几乎只比医院围墙高出一点。2009年,巍山县人民医院才搬离等觉寺,伤痕累累的双塔得以重见天日。


等觉寺双塔

▷命运多舛的一对佛塔

▷拍摄地点/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报国街

等觉寺双塔始建于明代,由当时的知府左琳与僧人共同建造。上个世纪50年代,等觉寺被改建为县人民医院,等觉寺右塔被改为水塔,幸存的左塔后来被红卫兵削到只剩下两层。2009年,医院搬离等觉寺,佛塔才重新面世,现在所见的双塔是近年重新修葺而成的。


清代古塔折射着白族人的心灵史


南诏、大理国的古塔,大多是寺庙前后的佛塔,清代以降,佛塔受民俗乃至风水堪舆的影响,大多用来镇妖辟邪、祈求人杰地灵,诸如制风塔、镇蝗塔、锁江塔等层出不穷。


灵宝塔

▷剑川古塔中的精品

▷拍摄地点/剑川县城金华山

灵宝塔为九级密檐式实心正方形砖塔,塔高约15米,各层均有石刻造像。剑川木雕盛名于西南,而灵宝塔上的石雕,也让我们看到了剑川白族石雕工艺的精湛。


▶上图为圆雕的天王像(摄影/杨继培)


▶以上2图为动物、山水浅浮雕(摄影/杨继培),因为有了这些精美的石刻造像,此塔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为剑川古塔中的精品。


制风塔

▷为了镇住洱源的狂风所建

▷拍摄地点/洱源县右所镇元井村

大理因“风花雪月”而闻名,分别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下关风力之大实属罕见,而背倚罗坪雪山的洱源县也同样狂风怒号,春秋冬三季不停歇,百姓深受其苦。于是有人在山上修建了这座制风塔,如今成了一道别致的景观。


制风塔,顾名思义,是用来镇风的,中国古塔的用途多种多样,用来制风的倒是闻所未闻。制风塔地处洱源县右所镇元井村西山之上,高17米,塔身以条石垒砌,渐次收缩直至塔顶。


洱源县(旧属邓川州,即碑文中的邓邑,邑是当地人对于地方的称呼)背倚罗坪雪山,春秋冬三季狂风怒号,搅得百姓不得安宁,于是百姓在西山建了这座制风塔,祈望它能制住这怒号的狂风。站在塔下,山间野风依旧在耳边呼啸而过,制风塔竟被吹得摇摇晃晃,却依旧傲然矗立在山巅。都说大理有四绝“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下关风期之长、风力之大举世罕见。洱源也曾狂风大作,制风塔也就应运而生了。


困扰洱源人的不仅有狂风,还有蝗虫。洱源县凤羽镇风河村天马山上有座镇蝗塔,塔身呈锥形,高10米。洱源县古代蝗虫成灾,黑压压地飞过来,将庄稼啃得一干二净,村民才在天马山建了镇蝗塔。每年农历八月八日是镇蝗塔生日,村民在这一天虔诚地捧着鲜花、香火到塔前供奉,祈望塔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时至民国,大理人仍在修建古塔,剑川县羊岑乡的锁江塔便是此时的作品。锁江塔地处羊岑乡永定河南岸,永定河宽约15米,我和摄影师葛霭在河北岸走了很久,也未寻到桥梁,一打听,才知道夏天发大水,桥早被冲垮了。


无奈之下,我们只有趟水过河,冬天的河水冰凉刺骨,鞋很快打湿了,水深之处没及大腿,连牛仔裤也湿透了。好容易走到对岸,山路早就被密林遮得严严实实,眼前荆棘密布,双脚寒冷刺骨,寻找锁江塔的经历堪称艰辛。


在艰难攀爬了半个小时后,锁江塔出现在眼前。塔高12米,为八级密檐式石塔,在斑驳的塔身上,我找到一则修塔记,文字已近漫漶:“制逆龙,开风气,培文脉,闭雪雹,锁江口,非徒观壮瞻者。此矣,我邑绅民患蛟洪之作,制逆龙雪雹之损田,由是而修宝塔焉……”,落款在民国戊午秋日(1918年)。俗话说,“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剑川锁江塔应是一座镇水塔,中国古代不少宝塔都有镇水的功能,就连著名的崇圣寺三塔,都是用来镇治洱海之水的。


制风镇蝗也好,锁江镇水也罢,历史上的白族相信万物有灵,将太阳、月亮、石头、黄牛、水牛、龙王、壁虎、树木等作为本主加以供奉;在生产、生活受到威胁时,也祈望通过建造宝塔用来震慑。此外,弥渡县回龙山塔为镇瘟疫而修,鹤庆县文笔塔,也称母猪龙塔,为镇母猪龙而建,大理种类繁多的清代古塔,折射的是白族人的心灵史。


民国21年(1932年),在时任云南省省长龙云的倡议下,大理最后一座古塔——楞严塔在宾川县鸡足山动工。楞严塔虽建于民国年间,却秉承了大理南诏古塔的风度,塔高42米,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楞严塔还曾作为航标,如明灯一般指引着驼峰航线上的美国飞虎队,塔身微弱的光芒最终带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楞严塔

图片来自网络

站立在楞严塔下仰望塔顶,云彩从天空飞速掠过,楞严塔屹立在蓝天之间,让人产生炫目的感慨,并惊叹中国古建筑竟有如此的魅力。从楞严塔远眺,苍山洱海尽收眼底,群山叠嶂,葱茏欲滴;可以东观日出,南觅彩云,西揽苍洱,北望玉龙,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难怪徐霞客当年游览鸡足山数日不返,留念其间,惊呼:“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观,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并留下了“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的记载。


曾几何时,大理国有“妙香国”之美誉,佛塔林立,寺庙众多;如今,苍山洱海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古塔,引领我们步入昔日的“妙香国”。大理佛塔传承一千余年,中国历史上北魏、唐、宋、明四个造塔高峰,这股浪潮都曾影响到大理,而无论造型,还是题材,它们又独具地方与民族特色,书写下中国古塔史的独特篇章。


本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6月

撰文/萧易 摄影/葛蔼 等

责任编辑/刘乾坤 康静

图片编辑/王彤

地图编辑/王岩

微信编辑、排版/初阳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苍山中,洱海畔
这些古塔折射的是白族人的心灵史

别错过



西安城墙

山川遍写边塞诗

龙井问茶,茶几许?

中国的世界地理之最

乔戈里,这么近,那么远

美好的景色总该配上诗一样的名字


卤味

杜甫与美食

中国菜在歪果仁眼中是一种奇妙的存在


中国国家地理

微信号:dili360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