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知识 | 新疆的另类长城

2017-12-24 CNG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今天我们讲


新疆长城


根据国家文物局等机构

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认定资料

新疆也拥有丰富而精彩的长城资源

与众不同的新疆长城

有着怎样特别的身份和传奇?


▲  鄯善县的一处烽燧

摄影 / 黄彬


新疆也有长城


关于新疆的诗,唐边塞诗人岑参曾这样写道:

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这里面的“驿”、“烽”、“亭”

透漏了新疆长城的秘密


▲  星空下的巴里坤烽燧遗址

摄影 / 陈志勇


约在十多年前

我国著名的文物学家、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

曾在一次采访中指出

“新疆境内也有长城,

汉朝时长城便由玉门关

西延至盐泽(罗布泊)地区”


2006年底

国家文物局、国家测绘局

共同联合启动了历时数年的中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

根据2011年和2012年发布的资料

新疆大地的确拥有丰富的长城资源

超出了“西到罗布泊”的范畴

长城的概念再次被刷新了


新疆“长城”的别样姿态


必须要指出的是

新疆长城之所以在普遍观念中长时间“身份未明”

也的确是因为它有些“特立独行”


▲  塔里木盆地尉犁县的一处烽燧遗址

摄影 / 郝沛


一般来说,所谓“长城”

是一个具有防御功能的有机整体

重要特征便是连绵不断,高墙巍峨

而新疆的“长城”除了很少量的连续墙体外

多为一个个孤立的烽燧

(相关还有戍堡、守捉、卡伦、驿站等)

在荒原上彼此眺望呼应


另外,新疆长城

虽有着军事防御的身份和作用

更多地适应了中国对外交流开放的需要

变“拒”为“迎”,变“封闭”为“开放”

既是中央王朝经营统治西域的重要举措

更起着保护边疆和古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双重作用


对此,新疆历史学者贾丛江做了更为深入的解释——“张骞之前,西域虽然也有交通,但并非官道,烽燧体系建立后,往往也身兼驿站和安全岛的功能,是保证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军事设施。可行侦察、通讯、警戒治安、捉拿盗匪的职能,又能迎送、补给往来军队、商旅和使节。沿途行人第一安全有了保障,第二保证了有东西可吃、有水喝、有休息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烽燧线也就成了最好的交通线,有路有烽,相辅相存,不可分割。”


▲  库车县城西北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新疆的许多烽燧都依水而建

在泉边、河溪或者沟谷边

摄影 / 李翔


烽燧体系,别样史书


从汉至清,新疆的烽燧体系一直在延续生长

在汉、唐、清时期建设得尤其多

它们分别标志着

西域烽燧发展的初创期、高潮期和结尾期



当年汉武帝设置烽燧

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

另外考虑到

“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

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

所以西汉后来虽然控制了辽阔的西域

却并没在这里广置亭燧


到了唐朝

丝绸之路愈发繁荣

新疆大地上留下诸多烽燧带

北线东起伊吾,至玛纳斯

中线东起哈密,西迄疏附

南线东起若羌,西迄塔什库尔干


到了清朝

文治武功的康熙亲政后,平准噶尔叛乱

在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府

先后修建了数条烽燧(卡伦)群

贯穿新疆东西

遍及天山南北、山川隘口及重要通道


可以说

烽燧群的变迁和伸展

起起伏伏,都应和着整个国家的脉动


摄影 / 李学亮



思 考 

你觉得烽燧还有什么作用呢?


内容来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0月

撰文 / 杨允

审稿专家 / 贾丛江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图片编辑 / 王彤  


微信编辑、排版 / 小肉



往期知识

别错过


锅里锅外有乾坤

冰泡湖 | 亚洲鲤鱼 

 荧光矿物 | 海上丝绸之路

海菜花 | 医巫闾 | 冬三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