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知识 | 古蜀文明的变迁

2018-01-25 CNG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今天我们讲


古蜀文明


人类早期聚落的变迁

与环境关系十分密切

四川的古蜀文明迁移

或许可以为早期文明的变迁

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



宝墩文化



继1995年发现成都市新津县的宝墩古城以来

陆续在成都平原发现几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城:

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

崇州紫竹古城、双河古城等8座史前古城

其中又以宝墩古城面积最大、最为典型

由此命名为“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出土的陶器

与三星堆一期文化几乎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时代

三星堆便初具雏形了



▲ 鼓腹陶罐

摄影/李绪成



三星堆



1986年,广汉鸭子河畔发现了两个祭祀坑

坑中出土了大量光怪陆离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青铜人头像、青铜神树、金杖……

它们开启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另一扇大门

在世界已知的古代文明中

还没看到哪个民族有类似的青铜造型

这就是三星堆文化



▲ 三星堆众多的青铜人头像有的是巫师,有的是王或首领,他们深受族人敬重,被供奉于宗庙或神殿。《蜀王本纪》记载,古蜀第一任蜀王蚕丛,就是“其目纵,始称王”的,面具可能是蜀人将蚕丛塑造成祖先神的模样加以崇拜。这幅图根据推论,复原了当时祭祀的场景,展现了当年古蜀人庄严肃穆的宗庙和面具的运用。(绘图/金磊磊)



金沙文明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

所得文物多达6000余件

金沙文明与三星堆文明有极强的相似性

只是没有三星堆的城墙


专家认为,金沙文明

是三星堆文明的最后一期

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



▲ 2002年金沙遗址的考古探方



那么,这些古蜀城址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城址的选择



成都平原地处岷江三角洲

古蜀早期城址分布基本呈现“一脊两侧”布局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城址群

(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

温江鱼凫城、崇州市的双河和紫竹等)

基本位于扇形三角洲西侧

三星堆古城

位于扇形三角洲东侧

都江堰、郫县、成都

正好位于扇形三角洲的中脊

聚落布局呈现出从两侧冲积堤高地

向中间高地推进的趋势



▲ 四川部分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示意图
(制图时间:2014年6月)



城址的布局和建筑



纵观这些城址布局的特点

基本属于“顺山理水”的态势

南北城墙的方位

一般顺着河流从西北向东南延伸

与后来中国城市的“正位”不同
(正位:坐北朝南)

成都的古城基本是“维位”布局

(维位:城市轴线呈东北—西南向)

城墙的构筑呈斜坡状

房屋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

都是防御洪水的匠人智慧



▲ 有专家推测当年的成都平原

如同威尼斯一样,舟楫往来

是一个水系发达的文明古国

绘图/金磊磊



城址的迁移



古蜀人治水不仅仅是对洪水的防御

而且运用到了农业开发和航运之中

根据孢粉等科技手段检测

从宝墩到三星堆再到金沙

变迁过程伴随着气候冷干的出现

气候变迁导致农作物经济效益的变化


在农业考古发现中

在宝墩文化晚期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是粟

稻谷也占有一定比例

但是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的堆积中

稻谷的比例远远大于粟

说明古蜀人

从主要依靠来自藏羌的旱地种植

到水田开发稻谷的变迁


尤其是鳖灵来到成都平原后

对治水和农耕贡献颇大

也最终实现了古蜀城址

从三角洲外围向平原中心腹地的定型



▲ 广汉市三星堆地处成都平原北部,地势平坦

鸭子河与马牧河在这一带静静流淌

形成了富饶的冲积平原

摄影/余嘉



同时,三星堆发现的平铺木构遗迹

推测为古码头

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中提出了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千年儒家经典

如果说“岷山导江”

是对成都平原治水文化的诠释

那么“东别为沱”就是对水运的启迪

将岷江、沱江两大水系连通之后

三星堆与金沙之间的人文和经济通道

才会更加贯通和广大

实现九州贡道的“东汇于海”



 思 考 

对于古蜀文明,你有什么猜想或者认识吗?


内容来自:

《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06月

撰文 / 萧易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康静   图片编辑 / 王彤 

专家解读 / 李小波(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


微信编辑、排版 / 小肉




往期知识

别错过

年宵花 | 铁胆石 | 蜂蜜

墓碑山 | 河北海河文明 | 土豆

仿真绣 | 石英 | 鲁冰花


▼ 没看够?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