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君 2018-05-30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在大地上耕种

就是在大地上写诗

古时的天人合一

现代的因地制宜

都是中国大地上绿色的源泉



古时


早在七八千年前

我国就已有农作物栽培业出现

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的南庄头遗址

甚至把中国农业起源的时间上推至万年以前


幅员辽阔的中国

从来不乏天府之地

北至三江平原 南抵闽中丘陵平原 西到成都平原

这些富饶之地的物产满足着中国人最基本的需求

但更西、更东、更北的农田就闲置了吗

聪明的中国人显然不会浪费


坎儿井


古老的坎儿井

作为绿洲农业文化的神奇果实

在《史记》中便有记载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

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与哈密盆地

黄褐色的戈壁滩上排列着一连串的土包

从高空俯视

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

下面有一条常年川流不息的小河

小河的河道是一条人工挖掘的地下水渠

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

不借助外部动力

将地下水引出地表


摄影/王牧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月


吐哈地区用水这样复杂

有其不得已之处

盆地西边和北边的高山挡住了

夹带着水汽的气流

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后

会向南边的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

然而好景不长

融雪水流到山下后又会遇到戈壁滩

水流迅速地渗入了地下

全部汇入了地下潜水层


摄影/黄彬 等  《中华遗产》2008年6月


吐哈地区的炎热和干旱

非但没有熄灭人们生存下去的勇气

反而激起了人们想方设法生活在这里的愿望

坎儿井就是适应自然的智慧成果


但正如朴素的东西都有其落后的一面

坎儿井的缺点也不少

因为引用的地下水是冰雪融水

水量春季最少秋冬最大

与农业春忙冬闲的节律不相称

并且愿意去挖坎儿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危险


摄影/王牧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月


坎儿井早已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舍弃一项落伍的技术

但无法割舍那份历经千年的感情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总是在传承中扬弃,在变革中升华

兼取并收,择善而从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是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套种”

是南方因为人地关系紧张

而节约土地的创举

最早可远溯至《史记》中

记载的“饭稻羹鱼”传统


古代的山越在山区种植水稻

可以利用山间的流水和自然降雨

但鱼山溪水涧里只有少量鱼类

无法满足需要

而山区又难以普遍开挖池塘养鱼

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

进行稻鱼共养成为了必然选择


摄影/闵庆文   《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5月


“稻田养鱼”有它独到的生态效益

鱼觅食时,搅动水和泥土

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氧气

鱼吃稻田里杂草以及害虫

免去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

鱼的排泄物等于有机肥料


稻田养鱼并不局限于山区

平原的稻田也能养鱼

东汉时,巴蜀等地也流行稻田养鱼

当地农民利用两季田的特性

在夏季蓄水种稻期间放养鱼类

或利用冬水田养鱼

贵州侗族人民的稻田养鱼

还保留着同信仰祭祀的密切关系

每逢水稻收获

必须用新谷和田鱼祭祀祖先


供图/从江县农业局    《中华遗产》2008年6月


“稻鱼共生”系统真正做到了

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并行不悖

在哪个时代都弥足珍贵

稻作文化本身就像一片稻田

充满了可能性


间作套种


间作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

多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高、矮杆作物间作能错落地获取光照资源

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

不同作物间作还能产生互补作用

比如豆类与玉米

前者能为后者提供上好的天然氮肥


绘制/张瑜     《中华遗产》2008年6月


而套种是在同一块地上

进行错开播种季节的间作

是间作的一种特殊形态

在前一茬作物快成熟时

按照一定占地比例播种下一茬作物

在北方无霜期短的地区尤其盛行

要是等到前一茬作物成熟收获后

再播种下一茬的话

就会错过季节


公元前1世纪西汉《氾胜之书》中

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

公元6世纪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

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

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

明代以后

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



现代


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的思想从古至今

在我国广阔的农业文明中已绵延千年

发展到如今

阡陌无声的田野里更是藏着无数秘密

边疆地区早已从不甚富饶的土地中

种出一片片绿色的希望


圆形农田


图片来自网络


从天空俯瞰大地

圆形农田像镶嵌的绿色翡翠

宛如一场人工奇迹

 

这是圆形轴心灌溉区

利用中心灌溉系统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

中心旋转喷灌系统被誉为

农业历史上最伟大最高效的机器

在我国甚至能用手机控制

与传统的地表灌溉和沟灌相比

中枢灌溉能够极大节约灌溉用水

还不用挖沟十分省事

 

卫星图像


圆形农田相比正方形农田

约有21%的土地都是浪费掉的

因此适用于我国平坦广袤

但是缺水的西部地区

从遥感图像上或者坐飞机路过

我国宁夏、内蒙、东北甚至陕西地区

就能看到一个个巨大规整的绿色圆形

像一张张转动的绿色唱片

吟唱着动人的诗篇

 

这些地区或耕地资源丰富

或濒临沙漠戈壁

采用时针式喷灌机将水引到哪里

哪里就会变成沃土良田

 

但这种喷灌系统对地下水需求强烈

过度使用水资源可能会引发新的生态危机

但每一项技术的革新

从来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原夏菜


提起兰州你会想到什么

是一首唱不完的黄河谣

还是黄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原本干得发疼的土地

只能种活土豆和胡麻

兰州人硬是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儿

把高原夏菜种得风风火火

黄土地上也结出了硕果累累

 

高原夏菜

指夏季在气候干冷地区生长的蔬菜

最适宜的温度在17-25摄氏度

多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原上

兰州凭借其西北高原干冷的气候

在高海拔地区生产出优质的高原夏菜


摄影/陈旭东    《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8月


将蔬菜依山势阶梯状种在

海拔1500-3000米的山坡上

不同的海拔高度可以培育出不同的品种

这里种出的蔬菜营养丰富口感也好

是真正的无公害有机蔬菜


图片编辑/宋文  《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8月


借助便利的交通网络

兰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北菜南运基地

除了传统的产销模式

高原夏菜用“互联网+”模式走出了黄土地

甚至成为北京招待奥运会代表团的指定蔬菜


海水稻


2015年我国粮食自给率为95%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我国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

到2020年粮食自给率只有86%


随着耕地面减少

和淡水资源逐渐稀缺

利用新的生长环境培育新作物日渐迫切

海水稻便应运而生

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图片来自网络


海水稻

并不是长在海水中的水稻

而是耐盐碱水稻的的形象化称呼

可以生长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

具有抗盐碱、抗淹、抗倒伏等特点

 

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

我国盐碱地就有1亿公顷

其中可以开发利用的有2.8亿亩

可想而知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按照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

最新一期海水稻亩产500公斤估算

可以多养活3.73亿人口

实现自给自足完全不是梦


图片来自网络


海水稻的好处

不止在于增加耕地面积

还能节约淡水资源

甚至营养价值比普通大米更高

膳食纤维是精白米的13倍,硒为7.2倍

说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很动心了

快来和地理君一起期待海水稻早日普及


从古至今

中国农业的技术革新

总是伴着颠覆与改造

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变过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

因地制宜地进行耕种

从北到南,从东至西

带着田野的清香走进万家厨房

- < End > -

编辑 / 小涵


本文部分数据来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我国海水稻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天是世界微笑日

这期杂志的封面是“高棉的微笑”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

可以从容地面对生活的坎坷

在微笑中期待,如何读懂柬埔寨?

中国最早的地下军事设施是?

小鼠兔的大成就有哪些?

更多精彩尽在这期杂志 ☟



限时折扣

《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4月刊电子版

9.9  30 


* 仅限今日24:00前



别错过

但愿我是,你的夏季

如此多彩的海底世界

“天神的后花园”关闭了

河在西部,何必入海?

18座岛屿,中国东南方炫目的蓝

最新清单,中国37个世界地质公园

以山为「铭」,14座8000米级高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