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相撞,不止三角洲的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大河蜿蜒东流
大海包容万物
三角洲,是河海相撞的产物
是撞出滔天的财富
还是撞出千年的文明
黄河三角洲
△从822公里高空鸟瞰黄河三角洲,经合成后真实再现了黄河造陆的磅礴气势和强劲动力。
供图/北京视宝卫星图像有限公司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1月
如果从卫星上遥望
这54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就仿佛是一片美丽的扇贝
静静地卧在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
这就是黄河造就的世界上
最新鲜的土地
——黄河三角洲
从诞生到现在,它还不满150岁
黄河像一个巨大的传送带
起端是黄土高原
终端是苍茫的渤海
年复一年地传送来的黄土一寸寸淤积
黄河入海口像一个巨大的龙头
在昂首向大海喷吐泥沙
每年将海岸线向外推移0.5-2.2公里
△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浑浊的黄河汇入到清澈的渤海中,海面上形成了一条明晰的界线。
摄影/李忠 《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月
黄河沿岸引水量大幅度增加
致使黄河几乎年年断流
但黄河断流并不意味着再没洪灾
黄河断流将使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位置
由宽阔的滩地转向狭窄的主河槽
这意味着不大的流量也可能导致洪灾
所以有专家呼吁
黄河沿岸的引水量一定要减少
放一部分黄河水流进海里去
好让它们带走泥沙
专家们称这一部分水为“生态水”
这样做不仅不是浪费
反而是在利用黄河水
为了争夺三角洲
黄河与渤海展开了一场
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1976-2000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
供图/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1月
黄河水丰沙足的时候
渤海就步步后退
而一旦当黄河输送的泥沙量
不足以抗衡海浪侵蚀的速度
渤海就寸寸紧逼
蚕食黄河淤地
现在黄河口有我国暖温带
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
也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
21世纪的黄河入海口
已发展成美丽富饶的经济带和旅游圣地
淮河入海口
△淮河入海口卫星图
黄河夺淮入海这段历史
知道的人应该不太多——
历史上的淮河是从是从苏北入海的
黄河曾数次侵夺淮河流域
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
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
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
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
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
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
淮河自此步入多事之秋
△淮河流域水系示意图
图片编辑/吴敬 《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10月
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
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
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
逼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
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
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
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
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
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1546年后,人为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
和淮河一起入海
由于黄强淮弱
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
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
而在淮河较低地方
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
积水成一湖泊
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
洪泽湖由此形成
△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运河交汇处
摄影/缪宜江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2月
1952年,苏北灌溉总渠竣工
是淮河洪泽湖以下排洪入海通道之一
又是引进洪泽湖发展灌溉的引水渠道
1991年淮河特大洪水之后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重新提上议程
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
2006年,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
像一条被驯服的巨龙
静静地横卧在苏北大地上
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来
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
从此淮河终能扬眉吐气
下河地区也重新成为了富足的鱼米之乡
入海水道规划了多少年
淮河两岸人民就期盼了多少年
辽河入海口
△辽河入海口卫星图
每逢十月
辽宁盘锦的辽河入海口
就会弥漫着大片大片的红色
海天相接且无边无际
如火如荼如浴血千里
这片巨大的红海滩并不是天生的
而是人造的
1986年当地政府为了配合
辽河三角洲农业开发
修建了一座全长26.6公里的
大洼小三角洲防潮堤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盐地碱蓬
摄影/赵振民 《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11月
大堤建成后
辽河裹挟而来的泥沙在此沉积
加上渤海每天的潮起潮落
使这里极其适合翅碱蓬生长
最盛时78公里的海岸线
都长满了这种红艳欲滴的植物
盘锦境内共有20多条河流汇归入海
辽河也在这里得到了归宿
河网交错、川泽密布
九河下梢,十年九涝
这里有亚洲第一大的芦苇荡
是鸟类的天堂
△辽河三角洲芦苇荡
摄影/赵振民 《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8月
但人类对这块土地的开发
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开始只是辽人零星地种植水稻
建国后盘锦大面积排干沼泽
退海还田,建立大型国营农场
1970年,辽河油田又出现在这里
3月黄金带5号井特大井喷
正式宣告了自己“油老三”的地位
但井喷对环境的污染几乎是灾难性的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情况有所好转
油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做环保工作
△辽河油田
摄影/孙永宝 《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2月
在辽河入海口
油田、稻田、苇田与现代城市
就这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珠江三角洲
△珠江入海口卫星图
供图/中科院遥感所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月
珠江奔腾而来
与蔚蓝的南海相遇
酿造出一片肥沃且传奇的土地
这里盛产财富传奇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指的便是珠江三角洲
摄影/李晓彤 《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10月
三角洲多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土地平坦,长河蜿蜒
但珠三角却低山丘陵罗列
台地纵横,死火山高耸
平原上镶嵌着片片洼地
与其他河流三角洲迥然不同
因此珠江是否存在三角洲众说纷纭
不乏一些重量级的学者持否定说
1934年,中山大学地理系的吴尚时
与他的学生曾昭璇一起
开始了为“珠三角”正名的历程
他们以扎实的实地考察
结合地貌学和水力学原理
证实了珠三角的存在
提出“珠江三角洲溺谷生成学说”
展现了这方土地独特的“成长历程”
它拥有特殊的成陆模式
是一个复合三角洲
△珠三角的水乡泽国
摄影/黄皓 《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月
三角洲上星罗棋布的台地与山丘
曾是浅海中大大小小的基岩岛屿
珠江水系携带来的泥沙
正是以它们为沉积核心逐渐淤积扩展
1947年,吴尚时和曾昭璇
发表了总结性论文《珠江三角洲》
这如同是一张珠三角的“出生证明”
河网相连,潮流交会
三江交汇,八口入海
河流文化和海洋文化风云际会
共同成就了独特而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鸭绿江入海口
△鸭绿江入海口卫星图
图片编辑/宋文 《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04月
每一条河流都有其自然的演化变迁过程
河道的侵蚀和沉积时刻都在发生
但对于两国界河来说
河岸和河中岛屿的每一点侵蚀和沉积
都意味着河流两岸国家国土面积的变化
鸭绿江从长白山源头至入海口
全长700多公里
相对落差达2000多米
上、中游冲刷强烈
而下游和河口地区淤积严重
在鸭绿江河口段的水流中间
有一个绸缎岛
为朝鲜所有
绸缎岛把江水一分为二
相当于把鸭绿江口分成了两个河口
一个河口在朝鲜与绸缎岛之间
由于绸缎岛属于朝鲜
相当于这个河口在朝鲜境内
另一个河口在中国与绸缎岛之间
但由于泥沙淤积
使得中国一侧的河道越来越窄
水量越来越小
即将与属于朝鲜的绸缎岛连为一体
若由河流自然发展
中国与绸缎岛之间的河口
可能会在某一天消失
那么剩下的只是绸缎岛与朝鲜间的河口
也就意味着在鸭绿江即将进入大海的这一段河口地区
河流两岸都将是朝鲜的领土
有研究数据表明
仅2005年至2012年
鸭绿江下游段
中国一侧淤积面积10.91平方公里
朝鲜一侧淤积面积23.46平方公里
从遥感影像图上不难看出
河流带来的入海泥沙量巨大
朝鲜的绸缎岛和薪岛已连接成一个岛
与朝鲜本土之间有宽阔的河道
而与我国之间几乎就要相连
仅隔一条窄细的河道
这意味着鸭绿江口要离我们远去
我国已经丢掉了图们江口
那时没有意识到河流入海口的意义
但今天如果鸭绿江口再丢失
又如何解释呢
钱塘江入海口
△钱塘江入海口卫星图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
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天下闻名
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观潮之风由来已久
据传始于汉而盛于宋
南宋起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定为观潮节
咏潮的诗词歌赋不尽其数
难以想象,一种水力学现象
竟然会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
△钱江潮涌惊飞鸟
摄影/顾勇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2月
涌潮是一种潮汐现象
海水受到月球、太阳等天体的作用
海面产生周期的涨落,称为“潮汐
海面周期涨落
又以波的形式传入沿海的河口
引起河口水位的波动
摄影/王芯克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2月
杭州湾是个喇叭形海湾
从外到里,急剧收缩
随涨潮水流从外海带来的泥沙
会堆积在河口内
形成一个庞大的130公里的“钱塘江沙坎”
正因为杭州湾的喇叭形状
以及湾口处这个巨大的沙洲
钱塘江涌潮方才如此壮观
话题
你还去过哪些河流入海口呢?
留言区见
- END -
编辑 / 小涵
别错过
限时特惠 ¥9.9
《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5月电子刊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这是地方志《琼管志》中对今天西沙和南沙群岛(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以南的大海中)景观的描述。“长沙”和“石塘”是什么呢?
* 特惠截止到2018年7月24日24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