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贵州的大山里,有的东西我们真的不懂

你对贵州有多了解?


说起贵州,你的脑海里会有怎样一幅画面?

在层峦叠嶂的山地中穿梭

看到苗寨高低错落地掩映在缭绕的云雾中

走近寨子,就听到一阵轻悠悦耳的“叮当”声

酸汤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

自然而纯朴的生活,和多彩的民族文化

是很多人对贵州的印象



大山构成的世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贵州的自然地理特征

那就是“喀斯特山地省”

换一个说法就是

贵州是中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

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

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类型

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乌蒙山、大娄山、苗岭和武陵山

四条伟岸的山脉如巨龙迤逦而去


梵净山


加榜梯田


晴隆县二十四道拐

摄影 / 卢现艺


贵州境内的水系

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

乌江、赤水河、清水江、南盘江、北盘江等等

从贵州的山地间流过

在身后留下深谷急流,银瀑飞泻


赤水瀑布


石阡鸳鸯湖

摄影 / 卢现艺


贞丰北盘江峡谷

摄影 / 卢现艺


这里没有一块平原,可谓“地无三尺平”

但喀斯特地貌面积却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

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因而被誉为“喀斯特博物馆”

作为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一部分

位列世界自然遗产之中


喀斯特峰林——万峰林

“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处成峰林”


麻山峰林

摄影 / 卢现艺


岩溶瀑布——黄果树瀑布


喀斯特“超级盆景”——荔波小七孔

摄影 / 卢现艺


“中国溶洞之王”——织金洞

“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



在山与山之间

散布着一块块“坝子”(盆地或河谷阶地)

这些坝子就成了人们繁衍生息的地方

但凡大点儿的坝子都人烟稠密

贵阳、遵义、凯里、兴义等

主要城市都坐落在坝子里


贵阳市观山湖区

摄影 / 卢现艺


兴义市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

全省散落着50多个民族

“汉族住坝头,侗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

形象地道出了不同民族的自然环境和选址特征


占里侗寨

摄影 / 卢现艺


侗寨位于占里山的河谷中

柳江河由北而南从村寨西边流过

在河流与山峦之间有一块平缓的坡地

寨子就修建在这块临河的坡地上

168户居民,全部为吴姓侗族

在50多年的时间里

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于零

因此占里村被誉为是“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

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

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全部用杉木建造



荔波瑶族粮仓

摄影 / 卢现艺


荔波境辖的三支瑶族:白裤瑶、青瑶、长衫瑶

主要分布在瑶山乡、瑶麓乡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村落“入林惟恐不密,入山惟恐不深”

所居深山及穷谷之中,峰峦叠嶂,密林深邃



西江千户苗寨


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

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

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位于河谷坡地上

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

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过不完的山给了贵州看不完的景

过不完的山也像一重一重的城墙

把贵州锁在了花花世界之外

让它保存下来一份独特的景色

和即将消亡的古朴民风


大山里的本色生活


山地交通不便,劳动生产率也不如平原

用所谓现代化的各种标准看贵州

贵州的确有些闭塞、经济落后

但从文化、生态多样性的角度看

贵州就是中国的一块珍宝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50多个民族

各个民族创造了诸多优秀的文化

也成就了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是苗、瑶、侗等民族

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

芦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芦笙节

摄影 / 卢现艺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

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

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


蜡染是丹寨县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

也正由于与外界的隔绝

自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技艺

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

画蜡挑绣,浸染剪裁


丹寨蜡染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

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苗族银饰


除了民族艺术、技艺和服饰之外

在贵州还有这样一部民间文学

被纳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就是——《亚鲁王》英雄史诗


让文化走出大山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

一般在苗族送灵仪式上唱诵

仅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录

传唱的是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

其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被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


传颂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核心区域

是贵州西南部位于望谟、罗甸、长顺、惠水、

紫云、平塘等县结合部的

麻山地区延绵相衔的石山区苗族聚居地


摄影 / 卢现艺


麻山地区人口约48万,其中苗族约占23万人

这个区域内多是石山区、深山区

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

是贵州典型的石漠化严重的地区


在贵州麻山深处的苗寨,大多数规模较小。如是建造在四面环山的山窝里,其村落之外通常会用石头垒砌一道墙将整个寨子围护起来,墙体上面栽一些多刺的荆棘藤。 摄影 / 卢现艺


在这里,为了让亡灵能够顺利地回归东方故里

葬礼仪式上要唱诵史诗《亚鲁王》

给亡灵指引回到祖先故土的道路

由歌师主持整个死亡仪式

歌师是史诗《亚鲁王》的领诵者

这部宏伟的人民口头创作

正是因他们的唱诵而流传了万载千年


摄影 / 卢现艺


在麻山地区会唱《亚鲁王》的歌师有千人之多

这里对《亚鲁王》的唱诵是极其庄重的

唱诵之前,死者家族、一个村落

甚至一个地域内的歌师都会前来举行仪式


黄老金,麻山地区最年长的歌师

摄影 / 卢现艺


而有这样一位摄影师,深入贵州大山深处

把民族的口头文学变为细致入微的可视化影像

他就是《亚鲁王/寻找祖灵之路》的记录者

卢现艺



卢现艺出生在贵州,后来为了追求艺术的梦想

北漂,成为了一位商业摄影师

在摄影行业的多年付出,让他获得了

“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等荣誉

在名利双收时,他却偏偏选择回到贵州


为了寻找自己的“根”,他想要把艺术带到大山里

去记录更多民族文化的影像

这一做,就是十多年


跳洞是龙里县南部摆省乡苗族同胞一种奇特的习俗,在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有两个遥相呼应的奇特岩洞,是当地苗族“红簪苗”的祖茔。每年正月,上万名不同支系的苗族同胞身着盛装齐聚此地,在洞里跳起欢快的芦笙舞,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追忆祖先,梦回东方。 摄影 / 卢现艺


在十多年的影像记录中,他穿行了贵州80多个县市

无数个民族聚居地,行程近30万公里

拍摄大约20多万幅珍贵的图像资料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就是其中之一


《亚鲁王》让摄影界重新认识了他

将他和贵州民族文化、民俗学、人类学联系在一起

在拍摄的过程中他遇到很多困难和冲突

在记录过程中几乎用尽了他摄影的十八般武艺

宏大的叙事场景、细微的人物描写、

事件的长期跟踪、环境肖像的灯光拍摄

将摄影化为最为精准的语言描述

一层层揭开亚鲁王的神秘面纱


摄影 / 卢现艺


责任是我前行的坐标,影像是解读贵州文化的密码

我是观察者、参与者,决不做干预者。”

这是卢现艺进行影像记录的原则


卢现艺是一个人类学摄影师,一个文化的记录者

他对贵州的文化解码还有太多太多

不仅是让亚鲁王的文化走出大山

也让贵州故土上生活的人被外面的人所关注

摄影人需要有一双温暖的手

这双手可以有改变他人命运的力量


传颂《亚鲁王》的歌师都是什么样?

贵州的洞葬、悬棺葬都有什么规矩?

牯脏节、蚩尤节、赶花坡、跳年场都是怎样的?

想知道就戳下面视频看看吧



兴全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主讲人:卢现艺

时长:56分钟



话题

你对贵州有什么印象?

-  END  -

图源 / 视觉中国、123rf、网络

编辑 / 干脆面


别错过

你们可能对非洲有什么误解

环球航海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原来那些神魔鬼怪都住这儿。

与岩壁共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