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我们的图片不那么美丽,但却直击心灵

堂主 中国国家地理 2019-12-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以前地理君给大家分享的

总是这个世间美好的风景

今天,我要分享的图片

或许不那么美好

但却直击心灵


摄影,不止记录着影像,也在雕刻着时光

在传递人类情感中,视觉的力量非常强大

人们在谈论环境污染时

常使用“触目惊心”来表达感受

一张照片诉说的事实往往比文字更让人共情

所以,影像一直是报道与传播的利器


下面来让我们看几组图片

听听它们背后的声音


沙漠之殇


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

和宁夏、甘肃交界处

南越长城,东抵贺兰山,西至雅布赖山

南北长240公里,东西宽160公里

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四大沙漠

被称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腾格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天”

然而在2014年8月

就在这片浩渺无际的沙漠深处

却有一片“天”一样大的污水处理坑


2014年8月29日

在距腾格里工业园区数公里的沙漠腹地,数个足球场大小的长方形的排污池并排居于沙漠之中。周边用水泥砌成,围有一人高绿色网状铁丝栏,其中两个排污池注满墨汁一样的液体,发出刺鼻的气味。


每个排污池都有一个到数个

白色“玻璃钢夹砂”管道通向沙漠

方向指向工业园



一处产硝盐的沙漠里的绿洲,因为化工污染被废弃


这里因不断扩大的化工园区开采地下水用于生产

水井里的水逐年下降

一旦地下水被污染

千百年来牧民们生存的栖息地不仅将失去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

独特的生态环境可能也将面临严重威胁


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前后对比


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曝光后,内蒙古启动追责

2014年12月17日

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晾晒池废水底泥已处理完毕

昔日弥漫在工业园区的刺鼻气味消失了

污泥清除,管道拆除


因为这件污染案,有多少人被追责了

这片区域是如何被治理的?



脆弱的长江源


长江源头位于青海省南部

唐古拉山脉的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

它身下七十几条现代冰川

提供了长江源源不断的冰川水

可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

长江源地区的冰川在急速萎缩,令世界感到震惊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姜古迪如冰川

海拔在5400米以上

科学家认为,因水量补给不足和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逐年退缩,近40年最大退缩距离超过1200米


过去这一带全是冰川,现已融化



姜古迪如冰川的冰舌高达十多米,长江第一滴水来自于此


其实冰川消融只是三江源地区问题中的一个

格拉丹东是三江源的核心区

这个地方曾受到旅游开发的威胁

是开发还是保护?最终抉择是怎样的?



历史是小人物书写的

关切每一个人物的故事

关切他们命运的抗争

记录他们与自然博弈的那种倔强的力量


悬崖上的村庄


“你一直往上爬吧,爬到天上就到了”

这说的就是阿土勒尔村


它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

平均海拔1500米的山坳之中

悬崖上的72户村民外界连通仅仅依靠的是

一根根落差达到800米的藤梯

这个村庄,就是所谓的“悬崖村”



200年前,阿土勒尔村与世隔绝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没有土匪和战争

生活比动荡不安的其他地方要安逸得多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富裕

村庄因为地处偏僻而变得贫穷落后



在大凉山,所谓的“悬崖村”还有很多很多

为什么村民非要住在落后而又危险的村子呢?

当地政府也多次劝村民搬走

 然而村民搬迁意味着失去土地

村民迁移到城市附近时很难解决生存问题



后来政府为了扶持这个地区

拨款6.3亿用于这个村落的道路建设

首先便解决了藤条下山的出行方式

将以往的藤条变成了一条铁梯

这个铁梯看上去规模不是很大

但是它却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出行的大问题


“悬崖村”天梯今昔对比


昔日藤梯变铁梯,让出行更方便

村里有了网络,4G信号全覆盖

因为村庄周围拥有峡谷、溶洞、原始森林等美景

这里也开发了旅游项目,变得越来越好



如今的“悬崖村”是一副怎样的新面孔?



溜索村


背靠峭壁、房子贴岩洞而建、地质灾害多发

与外界的重要联系方式是“溜索”

这不是虚构情境里的“世外孤岛”

而是位处云贵两省交界牛栏江南岸的

花果村大石头组,也就是“溜索村”



“溜索村”建在大岩山的峭壁之下

面临牛栏江大峡谷

与外界的通联只有两种途径:

一是徒步从峡谷底部攀爬大岩山到谷顶的环山路

二是经由两条百米跨江溜索到达对岸

然后绕道外出



这里溜索的历史有200多年

100多米长的溜索,距离地面10到20米

汛期,5米之下就是湍急河水

这些年来死伤不时发生

“过溜”,是村里男女老少必备的技能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背着“过溜”

等到了6岁孩子就得自己过



除了“过溜”之外,这里的孩子上学也非常艰难

村里的孩子要到8岁才能去学校读书

因为“上学之路”对于小孩子来说极为困难

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

打着手电,在黑暗中攀爬大山

每天耗时5、6个小时往返学校



对这些孩子来讲,搬迁到距离学校近的地方

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



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大石头组逐步进行了搬迁

但留守村子的老人,很少走出大山

几乎都有故土难离的情节

也只适应村里的生活习惯

再加上老人因为年迈,想要“溜索”出去

既不现实,也不安全



就“搬还是不搬”这个问题,村民们观点不一

目前已经有大部分村民进行了搬迁

另一部分因为老人年迈而不能搬迁

大约有10户因各种原因主动放弃搬迁



搬迁到县城的村民,面对的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

房间里还配齐了家具、家电等

这让村民们兴奋不已


大石头组的12个小学生当时被安排在了

威宁第七小学,学校有19个教学班

几乎都是易地搬迁家庭的子女


村里学校和搬迁后县城学校对比


孩子们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

班主任均安排了欢迎仪式

因搬迁耽误了课程

各班班主任专门对孩子们的课程进行了补课安排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宽敞的校舍

平整的书桌、温暖的早晨

免受翻山越岭、溜索过江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大石头组搬迁后的生活还适应吗?

“溜索村”的留守老人最后怎么样了?



“不畏高山而仰止,不畏大海而却步”

摄影师不止要记录历史与美好的瞬间

还要有作为记录者的责任感和担当


在纸媒已经逐渐没落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人

他放弃了媒体的管理岗位,重新回到了一线

参与了国内国际的很多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以上所有的图片都是由他在一线拍摄报道的

他就是《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



贫困和环保是陈杰重点关注的选题和领域

他不追热点,但力求让他所关注的事件成为热点


“我做这些报道,目标很明确:每一篇文章都要求掷地有声,甚至能够推动改变。新闻从业者发声的背后,是严谨的调查和对真相的洁癖。”


他曾经获得2018年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

和2016年荷赛奖一般新闻三等奖


《埋在沙漠里的污染》

2015年10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中科院和绿发会工作人员在一处当地化工企业,通过埋在沙漠里的管道向沙漠直排污染并用黄沙覆盖的区域,挖出被污染的沙子,为环境公益诉讼收集证据(这是陈杰拍摄的获得“华赛”自然与环境新闻单幅金奖的作品)。


《天津大爆炸》

2015年8月15日,天津大爆炸后留下的巨坑和废墟。


《三江源生态危机》

2017年8月2日,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非法盗采点扎苏煤矿其中的一个山谷,从高处俯瞰,整个山谷满目疮痍。


《悬崖村》专题

2016年11月19日,三年级的吉巴哈呷虽然第一次爬铁梯,不过,相比爬藤梯轻松也安全,一路上他的动作异常敏捷。


精准扶贫变迁》专题

2017年12月15日,中国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位于深山的家中,12岁的张顺丽在自己的床前。她的父母在苏州打工。


在做出这些“掷地有声”的报道之后

陈杰开始反思

随着整个环保机制的完善和对环保的重视

这种震撼人心的场景越来越少

但隐性问题却层出不穷
我们不可能还是以过去那种直接去拍摄的方法

把触目惊心的场景呈现出来


那么我们更多的是要对问题的根源进行追诉

在冲突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呈现事实,也充分体现各方的努力

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



回归一线这5年,我足迹遍布国内艰险之地,一次次险象环生。这些意外给人的是暂时的心惊肉跳,平复后,生成的是对自然的敬畏。


我确实担心那些被我鼓舞了的打算如我这般投入做记者的年轻人。会有无数的挫折,在扑朔迷离的远途中迎候你,一点儿也不浪漫。


时局越是复杂,抛开传播,值得记录的更多。有时候,不急于现在讲故事,而是将来有足够多的故事可讲。


这份工,永远艰苦,但永远充满魅力,永远逼着自己直面自己的无知,灰头土脸的奋力前行。


挺好的!

——陈杰


那些未完待续的故事,结局是怎样

让我们点击下面视频

听听陈杰是如何让每一次发声都掷地有声



兴全基金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主讲人:陈杰

时长:55分钟


话题

你见过哪些直击心灵的纪实摄影作品?

-  END  -

摄影 / 陈杰

部分图片来源 / 新京报

编辑 / 干脆面


别错过

在贵州的大山里,有的东西我们真的不懂

中国凉食记

三山五岳、五湖四海都在哪?五雷轰顶、五花八门都是啥?

请查收这份台风命名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