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的边界在哪里?

地理君 中国国家地理 2020-02-2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江南

自古承载着中国人对天堂的想象

但这片地域到底在何方

始终未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它的边界飘忽不定,定义众说纷纭

不同的视角下,江南的面貌迥然各异

却皆成一派风景

江南是气象

在气象学者眼中

江南是一块气候特点相似的区域

这里春雨丰沛,梅雨连绵

伏旱酷热,冬季阴寒

季节的体感定义了江南

在淮河以南,南岭以北,黔滇山区以东

广阔的大陆连同台湾岛北端

承载起“气象学大江南”的名号

气象学视角中的江南

冬春季节中,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

常被迫在南岭北坡停滞

而北上的南方暖空气在越过南岭后

被北坡的冷空气抬升

形成了水汽凝结

使南岭以北广大地区冬春阴沉多雨

与华北“十年九春旱”形成鲜明对比

南京 鸡鸣寺路

淫雨霏霏的江南春,曾让诗人杜牧由衷地感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到了初夏,正值梅子黄熟

江南便迎来了梅雨季节

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上

南方的暖湿气流

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产生了锋面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墙面挂水,地面湿滑,器物生霉

梅雨是江南人不那么愉快的记忆

霉干菜,也叫梅干菜,因在梅雨季节制作而得名。

副热带高压继续北上

大江南地区被盛夏接管

来到了“旱魃深欢喜”的时节

此刻的炎暑把水牛吓出了心理阴影

误将月亮认作太阳,卧地而喘

“吴牛喘月”的典故由是而来

炉魁长沙,年平均高温日数甚至超过多数华南城市

杭州 湖心亭雪景

由于缺少统一供暖的设备,江南的冬天也格外难捱。

江南是沿革

在江南这个概念的形成和传播中

行政区划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历史学者看来

江南的边界一直在流变

秦汉时期

江南主要指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

即今湖南与湖北南部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洞庭湖南北气候湿热异常

生产方式原始,经济相对落后

当时北方人视江南为畏途

秦时江南

汉时江南

而“江南”这个地名

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

则是拜篡汉的新朝皇帝王莽所赐

他改夷道县(今湖北宜都)为江南县

今天火辣刚强的荆楚大地

原来是资格最老的江南

江南二字似乎与嗜辣不搭,但湖北却是资格最老的“江南”。

较确切的江南概念直到唐代才形成

贞观元年(627年)

唐太宗以山川形便原则分天下为十道

江南道的范围完全落在长江以南

自湖南西部迤东直至海滨

成为秦汉以来最名副其实的江南

唐初期江南

由于江南道地域过于广袤

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

又被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唐后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

西部置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

这也是湖南、江西两省名字的渊源

唐中期江南

自唐以后,位于江北的扬州总被当成江南来看待,这与旧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不无联系。扬州作为监察区和行政区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代,所指则是长江下游及淮水中游以南地区,辖区跨越长江南北。东晋南朝以后,扬州范围逐渐缩小,并在隋开皇六年(586年)迁往江北,以江都(今扬州)为治所。这时的扬州虽在江北,代表的却是江南文化,被后人归入江南的范畴也不奇怪了。

扬州 瘦西湖

两宋时期

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全境

被划为两浙路

这是宋代语境下的江南

宋时江南

明代以后两浙路的经济居全国前列

其中又以太湖流域最为富庶

自此,江南二字

打上了经济区域的烙印

明时江南

江南是财赋

近世以来,江南是中国经济的翘楚

事实上早在唐代

长江以南的富庶已然崭露

韩愈就曾感慨

“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随着后世江南范围的进一步限缩

“财赋”逐渐成为江南的关键词

经济意义上的江南

江南社会经济地位在全国的奠定

南宋可谓一个关键节点

靖康之乱,宋室南渡

官僚、商贾、文人、宗族皆避居江南

大量北方移民亦随朝廷南迁

(以临安府为例,咸淳年间人口达124万)

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至迟在明代

太湖周边的苏松常嘉湖诸府地区

(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

已经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共同体

在官方文书和私人著述中

往往冠以“五府”之名

是声名显赫的“东南财赋重地”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

在这片江南核心经济区里

丝绸是支柱型的产业

在湖州府,尺寸之堤遍栽着桑树

松江、太仓等地的致富

则仰赖元代以来兴盛的棉织业

浙江乌镇的蓝印花布

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紵,而三吴为最。即余先世亦以机杼起,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

——明 张瀚《松窗梦语》

虽然在元明清的大部分时间里

以“江南”为名的行政区划是缺位的

但江南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并未消失

而更多地成为一个经济区的象征

在“经济发达”这样的界定倾向下

近代江南的轮廓也逐渐清晰

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地区,入夜后灯火耀目

上海,经济意义上的江南领头羊

江南是方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而方言的腔调赋予土地以鲜明的记号

东北黑土地上,大碴子味儿在回响

两广地界里,九声六调在激荡

江南人似乎也应该操一口温软的吴语

吴语悠扬,便是故乡

吴语分布图

图自《中华遗产》 2017年07期

春秋时期,吴地兴起吴国和越国

两国治下的土著居民多为百越人

操持侗台系统的古语

后来吴语和越语随吴越统一而合流

在与古楚语的相互影响下

形成了现代吴语的前身

吴语至晚到三国魏晋时已完全形成

晋以后流行以婉约细腻著称的吴歌

歌中女性以“侬”自称

“吴侬软语”于是成为吴语的别称。

苏州评弹,是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戏剧形式。

今天的吴语区

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

比之彼时吴越的规模着实萎缩不少

却在语言学者眼中勾勒出江南的版图

事实上,吴语与官话的对峙与兴替

塑造了江南离散的分布与曲折的边界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

长江这条横亘的大河

在阻遏北方官话南进时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并非精确的吴语区界限

长江以南的苏南地区大体通行吴语

南京却讲着“硬朗”的江淮官话

这便要追溯到历史上的永嘉之乱

南京、镇江等地成为北民南迁的侨郡

陆续被中原语音攻占

吴语的阵线也因此南收

南京话(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清时期,吴语人口臻至极盛

那时谁也不会想到

太平天国起义会在几年内席卷半个中国

说吴语的皖南地区

在战祸中人口丧失90%以上

几乎消亡殆尽

政府不得不从长江以北招徕流民

于是讲江淮官话的移民填补了空缺

“吴语江南”的格局进一步缩水

太平天国忠王府,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清代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

江南是文学

历代文人笔下的“江南”

代表了那个时代对这个词的普遍理解

诗歌是封存语义的标本

诗人是词语使用的模范

循着墨迹

我们得以窥见江南的版图变化

由西向东,由宽到窄

从虚泛的空间浓缩为饱满的概念

历代文人笔下"江南"的地域

诗人对“江南”二字的取用

并不严格满足“长江以南”的设定

但大体上呼应了行政区划的变迁

无数文学作品建构起了江南美学

越来越多的城市名

附带上了江南的况味

魂兮归来哀江南!

——汉 屈原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三国 曹植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唐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元 张养浩


愁兼杨柳一丝丝,客舍江南暮雨时。

——明 高启

我有箫心吹不得,落花风里别江南

——清 龚自珍


万点栖鸦浑未定,潋滟金波,又冪青松顶。何处江南无此景,只愁没个闲人领。

——王国维

江南是印象

南北朝时,江南的陈伯之叛梁北逃

大才子丘迟奉命游说陈伯之

丘迟遂挥笔写就一封劝降书

顺利地让陈伯之带着八千军队重返故国

只见那书中写道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

并不需要晦涩的标准与清晰的边界

气象,沿革,财赋,方言,文学

它是无数意象的聚合

是人们关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与想象

何处是江南

我们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03期 江南专辑 

中华遗产 2017年07期 吴语:在官话南征下 撰文/阮桂君 

中华遗产 2018年09期 何处是江南 撰文/晶心 

话题

你眼中的江南在哪里?


-  END  -

图片来自123rf、视觉中国、网络

编辑 / Colt


别错过

最具欺骗性的地名,你上当了吗

大地上的眼影盘

口口声声说爱我,却认不出我

三叠字,汉字中的华夏风物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