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线为什么如此迷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16号地理高地 Author 谢罡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图文/谢罡
八条进藏线,滇藏公路线独具一格。
蜿蜒于金沙江、澜沧江三江并流核心区,连接坝子、草甸、湖泊、湿地、雪山、冰川、森林、峡谷。生物多样,地质多样,民族多样,文化多元。
入藏距离短,自然与人文景观分布密集多样。其中,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西藏芒康千年古盐田、达美拥雪山和红拉山尤为著名。
多类交通联网,大部路段在坝子、谷底、岸畔延伸,相对海拔低、气候好,宜人宜居宜行。
滇藏公路穿越大理坝子
滇藏公路,起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美登大桥(新桥),经大理镇(大理古城)、洱源县、剑川县、丽江市(玉龙县)、香格里拉市、德钦县,西藏芒康县木许、曲孜卡,止于芒康县县城江卡村。全长约710公里,其中,云南段555公里,西藏段155公里。滇藏公路始建于1950年,于1976年7月6日全线通车,1988年并入国道214线,现称为214国道云南大理至西藏芒康段。滇藏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薄弱条件下,建设边疆,建设西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国在复杂地质气候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实践。它对滇藏沿线的经济发展,密切西南地区与西藏的联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下关:暖风拂过千年关
云南多四面环山的坝子,是云南最普遍的地貌形态,也是物产丰富和人类的聚居地。坝子与外界的陆地联系少有翻山越岭,而主要依赖于穿越壑谷关口和山垭口的道路。
下关,位于大理盆地西南关隘口而名。大气环流,暖湿气流沿关东拂,常有风起,故称“风城”。云岭横断,关隘钳制,位置突出,自成滇西交通枢纽和人员物资集散地,曾为千年古道“蜀 身毒 道”(南方丝绸路),云南茶马古道的主要节点,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依然是滇西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大理州、市两级政府的所在地。
关隘口也是洱海的出水口,西洱河河水西去澜沧江,亦是唐代两次天宝之战的天然屏障。滇藏公路的起点就位于横跨西洱河的美登大桥。
关注滇藏线,了解历史上云南与西藏,与东南亚,与中原的关系很有意义。位于滇藏公路起点的大理州博物馆是好去处。
龙尾关,下关的古城池,位于西洱河北岸,苍山东南山麓,唐开元二十九年兴建。风雨千年,朝朝暮暮,龙尾关遗址,太和城遗址,大唐天宝战士冢,将军庙,佛图寺塔等分布在下关的文物古迹是大理历史的共同见证。
下关在洱海最南端。登高团山上,可通视整个大理坝子,一眼望去,青翠的苍山在左,绿色的坝子在中,湛蓝的洱海在右,壮阔大气。
历史变迁,人类流动迁徙,使下关成为汉、白、彝、回等13个民族的聚居地。千百年来,各民族文化共融,和睦团结。
下关吊草村及附近的彝族女服饰别竖一帜。
女服饰分常装和贵族装。常装主要于日常,红绿配搭,刺绣围腰,头系红花巾。
贵族装则于节庆聚会场合,是古老彝族王室部落雍容华贵服饰的展现。
贵族装也略有差别,大致还是头插山茶花,帽冠傲娇仰翘,衣裤围腰满绣红花绿叶,脚踩精美的绣花鞋。一袭艳浓妆,上下飞花红,端庄又艳丽。
下关南部山区彝族分支多,服饰都以象征土地的黑,蓝天的蓝,火焰的红为基色调。不同的服饰、歌舞和语言文化展现出悠久的部族史。
鲜为人知的太邑乡还是红河的正源,龙虎山流水蜿蜒云南、越南1280公里汇入南海。
下关交通网
①公路:北线,滇藏公路(214国道),G5611大丽高速,G348大武高速,大丽一级公路,西环路,环海路。东线,G56昆大高速,G5612大永高速,320国道,X83省道,环城路。南线,214国道,X224省道,大临高速(在建)。西线,G56大保高速,320国道。
②铁路:昆大铁路(D),大丽铁路(D),大临铁路(在建),大瑞铁路(在建)。
③航空:荒草坝机场。
大理:古今追逐“理想国”
大理历史苍黄翻覆,透过历史的每一道光芒,都在折射出与大理地理资源相关的影子,都认为大理山清水秀,温暖湿润,物产丰富,宜人宜居,是他们追逐的“理想国”,而纷争,而兴衰。千百年来,大理缱绻了古今南来北往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勾勒出诗意般的黛水山色。明媚和清朗,色块和线条,奇花和瑶草,蝶舞和莺飞,田园和民居,故国和古都,民俗风情和妙香梵音……,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600余平方公里的大理坝子,其富饶得益于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温暖湿润的独特气候。
大理城源远流长,有唐代天宝年间羊苴咩城和明朝洪武1382年兴建历史。古城南城门楼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它伫立在苍洱之间的大理坝子中央,每天迎来朝阳,送走晚霞,昭告这妙香佛国,文献之邦,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是西南六朝古都和南诏国的故都,疆域广至滇黔川西南和东南亚,被誉为“8-12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中华六朝名都,千年国际陆港”。
大理城面积仅3平方公里,而古都城要素齐全。护城河四面绕墙,东有洱海门,南有双鹤门,西有苍山门,北有三塔门,五华楼、文献楼南北相望。九街十八巷,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寺庙、教堂、书院、祠堂、府邸点缀其间。
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太多的大理人来说是浅淡的概念。或许,常年栖身于蓝天,阳光,云树,灿烂之下,他们更关心的是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日日复月月。本就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旱雨两季,苍山洱海的局地环流又成就了“天然空调”,如此美妙,何必伤春悲秋,寒冬酷夏。
温暖湿润的局部气候,丰富的水资源和富含有机成分的土壤,奠定了大理坝子一年四季不间歇进行多样化种植的基础,呈现出“南菜北粮”格局。古城墙外花田农庄,莫残溪南北蔬菜瓜果,向阳溪南北稻谷满仓。
公元824年南诏王劝丰祐为扬佛法,镇泽国,历时八年兴建崇圣寺三塔。几经千年风雨,塔前多了滇藏公路,其它依旧还是徐霞客描述的那样,“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
喜洲镇,“粑粑”好吃,其历史更为精彩。它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各个历史时期精美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著名,白墙青瓦,精描素绘,门楼照壁,自成特色。
喜洲的“海舌”是大自然造就高原断陷湖泊洱海时的“佳作”,形似舌头而名。地形奇特,民间传说也就多于科学诠释,似乎真是神仙伸着舌头品味洱海?清澈时甘甜,稻黄时清香,尘染的时候苦涩?倒是海舌见证了近年来洱海的重锤整治,湖水的更清更甜。
喜洲的周城村是“一青树,一照壁,一戏楼”白族村落特点的典型。除了蝴蝶泉和扎染技艺,还有古街巷,古民居,古集市,古戏台,更有意义的是周城服饰还是众多白族服饰的代表,也是大理日常普遍穿着白族服装的地方。
挖色镇在洱海东岸,与喜洲镇隔水相望,其文物的发掘出土,把大理历史往前推到新石器时代。挖色的人文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亦不逊色,尤其孤岛小普陀,如万倾碧蓝中的一方印章,亦也称海印。
双廊镇位于洱海东北,远可揽苍山俊秀,近可观洱海碧蓝,半岛前出环绕南诏风情岛,景色可人。
上关,西靠苍山,东接洱海,正面狭窄,天然的防御关隘。只是流年匆匆,硝烟散尽,除了纵越上关村的滇藏公路线条清晰,残缺的古城墙还依稀可见,传说中的那朵美丽的上关花早已绽开在了人们的心中。
“本主”崇拜是白族突出的自然崇拜现象。他们相信每个自然村都在受自己认定的“本主神”保护。于是,一村一庙,一年一会,古今传承。有趣地是本主会并不是“庄重严肃”的场面,而是娱神与娱人共融,既是祭祀行为,又是人与人,人与神同乐的年度聚会。
“绕三灵”把本主崇拜推向高级形式,是整个白民族的集体行为。既祭祀共同认定的神灵,又融合歌舞,集市,娱乐于其中,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绕”即是围绕神灵对歌跳舞,娱人又娱神。农历四月二十三,四面八方,不约而同,结队步行,逢人美语吉言,一路祭拜祈福,斗歌斗舞,个中滋味,心知道。
“绕三灵”共三天,围绕滇藏线为主干线进行。第一天绕第一灵“佛都”,也就是崇圣寺三塔。
第二天穿越大理坝子来到喜洲镇庆洞村,绕第二灵庆洞村本主庙“神都”。
第三天穿过喜洲古镇来到洱海边的金圭寺村本主庙绕第三灵“仙都”。
“阿小妹,山歌唱到你家门,唱到嘛天黑不开门。山上的雀雀都笑我,当真不把哥当人,气呀嘛气死人……”。对歌,是“绕三灵”的重要内容,白族音调,随兴填词,尽情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年少时候的那些心心念念。
燃“裱”,祭祀观音菩萨和本主的场合常见。“裱”是托民间先生在红黄草纸上为祭拜人代写的“心愿”,而后,折叠成方盒状并封口加印,以示庄重。如同一封“求福信”,求财,求子,求平安,有求则书。祭拜时随香蜡燃烧给各路神仙,祈求福报,结果如何,心安亦是。
小小木鱼声,轻轻诵经音,一曲一心愿,声声寄相思。这样的吟诵场景每每重大宗教节庆活动都会出现,这也是大理白族文化的一道风景。
大理洞经古乐,始于唐宋南诏时期。是一种集道教音乐,宫廷音乐,儒教音乐优长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民间音乐,多见于周城、喜洲、大理古城等乡镇节庆聚会时演奏。大理作为洞经古乐的发祥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洞经古乐民间艺术之乡”。
右所:精致的鱼米之乡
洱海北岸瓶颈地形“遮挡”着一个坝子。这个坝子不大,却坝子的要素俱全。山上树花,山麓青翠,湖泊溪流,水网稻田,湿地温泉,物产丰富。它就是右所坝子,行政范围包括洱源县的右所镇和邓川镇。
右所坝子是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溪流、湖泊、湿地、水网,也因如此,水草肥美,物产多样。
右所坝自然而然。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三水并流,曲曲弯弯向洱海;滇藏线,大丽高速直线向北,南北相连;西湖、东湖、绿玉池似圆非圆,圆中套圆;民居田园齐齐整整,黄黄绿绿;永安湿地,下山口、城西、温水温泉晨雾如纱,袅袅娜娜。
右所西湖也称大理西湖。给人感觉是特别的静谧,湖里的紫水鸡划过水面都是高分贝的声音。湖区布局更是容易联想到江南水乡。群岛交错,零零落落;老柳芦苇,瓜果蔬菜;水上人家,渔舟唱晚。
东湖面积宽,水浅蒸发量大,湿地特征明显,地下水源源不断,湿地涵养十分饱和,也就成为了既能养殖鱼类,又能种植水稻,出产优质莲藕、海菜、茨菇等水生植物的好地方。
旧州塔、象鼻塔、镇风塔,三塔矗立,昭示着右所坝子的厚实人文。右所坝分布白、回、傣、汉等世居民族,有独特的民居建筑,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对口山歌,竹马舞,吹吹腔等歌舞独树一帜。
坝子三面环山,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以马耳山最典型。花开季节,杜鹃五颜六色,漫山遍野。雨水时候,各种野菜、野果、野生菌清香扑鼻。
洱源:在粮仓和温泉中生活
假如没有滇藏公路和大丽高速的穿越,没有茨河水亿万年侵蚀下切,洱源一定是完全封闭的盆地坝,一方物产丰富,鸟语花香,遍布地热的世外桃源。
洱源,顾名思义,是洱海的源头。最深的印象是坝子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水稻、小麦、蚕豆、油菜、蔬菜接力换种,轮流登场,不曾空闲。暖湿气候,肥沃土地,水田与水浇地变换简便,成就了这番景象。
洱源地势平坦,自然给人有“平原”的感觉。换个角度,俯瞰大地,白族民居和绿色田园,满满的诗情画意。
洱源特产宝珠梨,薄薄的皮,嫩嫩的肉,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果汁在流淌。最喜欢落叶过后的老梨树,主干弯着腰,枝条软又轻,仿佛就是种植在田埂上的音符。
茈碧湖作为洱海最远的水源地,唯远为源,自然认定为洱海的源头。呰碧湖水地下涌,清澈又甘甜,独舟小钓,别有一番情趣。
曾夜宿牛街,沟沟塘塘的水蒸汽扑面而来,好奇之下,才知道牛街、三营、茈碧、下山口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从来不缺水,从来都缺凉水。
生活在温泉密布的环境里,虽说人不能直接饮用矿物质超标的温泉水,却也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之用。要么一池氤氲,满汤浸泡,让思绪远去。要么洗刷什物,拌和饲料,烫猪去毛,让家务活变得更加简单。
剑川:精雕梅兰,细刻竹菊
剑川有四面环山,坝子平坦,物产丰富的共性特点,但它更是一个有白族文化个性的地方,从古到今,总是给人一直在精雕细刻的印象。在古树奇木上雕琢梅兰竹菊,门匾窗花,成就了“木雕之乡”;在青石上镌刻狮子动物,在丹霞石上雕琢石窟造像,成就中国著名的“西南敦煌”;在沙溪民居街坊上雕木琢石,成就茶马古道上千年寺登街。
剑湖位于坝子中央,月牙形状,湖泊湿地共成,生态环境极佳,是澜沧江水系之黑潓江的主要水源。
木雕的故事可追溯到一千三百年前,技艺代代传承,十分精湛。雕龙琢凤,尤如挥亳泼墨,轻巧呵成。
走近剑川乡村,特别是狮河村,才知道不是少数匠人在作为,而是男女老少的“群众性”行为,个个都是能工巧匠。
石雕多以雕琢门庭的避邪物为主。同样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千狮山就是典型的石雕技艺展示地。
石宝山,大名鼎鼎,它由海居寺、宝相寺和石种寺组成。共同之处都是建筑在丹霞地貌上的景观。
宝相寺是建在峭壁陡崖上的悬空寺,地形鬼斧神工,楼阁端庄精致。
石钟寺突出的特点是就地取丹霞红色龟背石材料凿构,悬崖上是精致的摩崖造像,四周被密密麻麻的“小乌龟”拥趸。
石钟寺石窟雕像群是石宝山最精彩的部分。凿于唐代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是国内唯一展现滇密阿吒力教的石窟群。石窟的释迦、观音和尊胜佛母组合造像精美绝伦,被誉为中国“西南敦煌”。
石宝山下的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黑潓江从坝子中央蜿蜒穿过,它坐落在南诏、大理国通往西藏的必经地上,是云南与西藏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沙溪的地标是寺登街,充分展现着“茶马古道”上既能物资互市又可驿站住宿,既可文化交流又能娱乐休整的街坊结构。建筑格局以四方街为中心,由四方街、东巷、南北古宗巷为纽带,向四周辐射。兴教寺、魁阁带戏台、马店、玉津桥、南寨门、明清古建筑民居群构成。
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寺”即指建于明代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兴教寺,“登”白族语为“地方”,“街”即古集市,意即“兴教寺所在地方的茶马古道古集市”。四方街和魁阁带戏台是寺登街的中心。
东寨门亦被称为“街子门”,表示进了此门就是集市。东寨门用土坯镶砌而成,门楼简陋,有些狭窄,保留了茶马古道集市的城门仅容两匹马同时通过的古貌。
玉津桥和北寨门是通往西藏的标志,其中玉津桥历经千年风雨,黑潓江水涨水落,依然完好无损,至今是连接沙溪东西村落的重要桥梁。
滇藏公路的开通,终结了沙溪的“山涧铃响马帮来”。然而,沙溪却因环境幽静,古色古香,小资情调,成为游人喜欢的休闲康养地。大青树下,古戏台边,在罗汉、石狮、貔貅的“守护”下品一壶普洱老茶,不正是一种远古的回味么?
老君山:丹霞有色,我有舞
老君山丹霞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是滇藏线上精彩的地质景观之一。老君山丹霞分布范围广至剑川、玉龙、兰坪、维西等地,以剑川县和玉龙县分布最多。
老君山丹霞地貌在丹霞地质家族上独树一帜,最奇特的就是密集分布的“龟背石”,其成因众说纷纭,无疑,它是上帝亿万年前的得意之作。
老君山丹霞地貌形态多样,有的是陡崖峭壁,完美呈现“赤壁丹崖”;有的分布在沟壑溪流,活像人为砌筑的赤红河床;有的被丛林遮挡,隐隐约约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同样,老君山区分布着傈僳族、普米族、白族、纳西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最让人赞叹的是他们不论是什么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高手,而且自有特点又互通互融。勾画出一幅红彤彤的地质景观与红红火火的民族文化共映的风情画。
普米族喜欢弹着四弦琴,拨着竹口弦,唱着山歌,跳起搓磋舞,羊皮舞等欢快有力的锅庄舞蹈。搓日噻噻,搓日磋磋,普米搓搓,普米磋磋……。
傈僳族则是以打跳舞为主,在吹奏葫芦笙,横笛人的领舞下,随山歌节奏,闪脚跳,赶街跳,礼仪跳……。多米嗦,多米嗦,多,多;啦米嗦,啦米嗦,啦,啦……。
丽江:还是那山,那水,那民居
滇藏线上,玉龙雪山是突出的地理坐标点。在高空中俯瞰大地,玉龙雪山与周围的地理地形关系非常明显。南侧是丽江古城,西面是哈巴雪山,梅里雪山,北是央迈勇雪山。这些山峰也就标定了滇藏线从玉龙雪山到梅里雪山的基本路由走向。
丽江,依旧是那山那水那些房,“已经商业化”只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语。试问,什么才叫没有的商业化?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兴旺的城市乡镇,不是商业融入的产物,从最初的集市贸易,以货易货,到纷繁的商业模式拥入。或许,“清明上河图”就是最完美的场景写生。事实上,那种“问今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不过是陶渊明先生一个人的诗和远方罢了。
我用“场景再现”拍摄方法,企图再现古代马帮来到丽江城釆购物资的场景。事后,发现画面“原始”了,但缺乏了一座城市的诸多要素,场面萧条,少了城市的生机活力。好像古人来丽江还得啃着干粮而来,买上盐巴、茶叶、铸铁锅,喝了“苞谷糟”酒,就得赶着马儿哼着曲儿打道回府。
记得九六年丽江地震前大研镇的中心四方街还是农贸市场,图片上这两家铺子卖的稀豆冷粉和丽江粑粑特别好吃,早上去喝稀豆汤,中午去吃煎凉粉,确实有滋有味。现在虽然变成了规模经营丽江牛皮制品的店铺,它却始终传递着丽江的文化元素。
或许,我们的注意力还在丽江的小桥流水,石板街巷。其实,纳西族民居建筑是丽江人文的精彩部分,是滇西地区土木结构民居建筑的代表。民居多为两层木结构,穿斗式构架、一方木墙外廊,三面土砖围墙、青瓦屋顶,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
纳西族民居是人类千百年来适应自然条件的产物。房屋坐南朝北,一层内木架三面土围墙,冬暖夏凉,为人类居住日常生活,二楼横梁接青瓦屋顶,预留间隙,通风干燥,四面开放或四面木墙开窗,为贮藏食物粮秣。这样的木架结构的房屋,既适应早晚温差气候,疏水排沥,又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依地形修建,总体重量轻,结构紧固。还有个突出的特点是房屋木架在兴建时已逐木编号注记,搬迁时拆散,而后又可以在新址点组装复原。
大研古城的纳西族民居在整个丽江坝子是示范性建筑,较其它地方,做工更精美,结构更复杂,布局更完整。
拉市海附近的纳西族民居以适应气候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更为明显,二楼和外廊讲究宽大通风,为凉晒农作物的之需。
春天是去拉山海的好时候,桃花、梨花,油菜花遍地,豆角蔬菜正是翠绿时。有意思的是红土围墙的民居特别是开放的二楼十分抢眼,好像在说尽情开花吧,我已做好了秋收的准备。
在云南松密集分布的铁架山上看金沙江峡谷格外秀丽。只是人们忽略了铁架山是一片珍贵的喀斯特漏斗地貌景观,更是忽略了纳西族民居在漏斗地形上的建筑与维护问题。其实,建筑穿斗木架结构的房屋,正是在这样漏水漏土,地形容易改变环境的最好选择。
宝山石头城的纳西族民居是适应峡谷地形和高热气候的代表。峡谷地形受地质灾害和洪水泥石流的威胁较大,居住在质地坚硬,地形突出的巨石上,既避开了灾害威胁又获得了通风纳凉条件,发挥了“木架房”结构牢固的优势。
金安位于金沙江峡谷,地形起伏跌宕,房屋分散独立,地形常因雨水冲刷而改变。木架结构房屋“随意移动”特性即适应了地形气候条件。
①公路:北线,214国道(滇藏公路),G5611丽香高速(在建),S991丽泸公路,丽(江)虎(跳峡)三(坝)香(格里拉)公路,丽(江)奉(科)公路。东线,S308丽永公路,丽攀高速公路(在建)。南线,214国道(滇藏公路),大丽公路,G5611大丽高速公路,G348大武高速公路。西线,GS226丽(江)石(鼓)巨(甸)塔(城)公路,丽(江)龙(嶓)金(江)上(江)五(境)公路。
②铁路:大丽铁路(D),丽香铁路(在建)。
③航空:三义机场。
金沙江V形大拐弯:民族文化交融带
金沙江V形大拐弯以石鼓镇为折点,东西各自向北延伸70余公里,金沙江在千湖山和老君山之间的宽谷地带穿流而过,河谷平均海泼1900米,最高点为玉龙雪山。
金沙江V形大拐弯,在自然范畴它是两山夹一谷的江河流经线,在人文领域它又是民族文化交融线。金沙江两岸是行政区域包括香格里拉市和丽江市玉龙县的纳西族,北方是藏族,南方是汉族和白族,傈僳族、彝族南北群岛式分布。各民族通行汉地文化又独俱本民族文化特色。
维西县其宗村位于金沙江V形大拐弯西北,是汉族、藏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文化的齐汇点。许多人擅长汉语,精通母语,又会听会说其它民族的语言。其宗村海拔不高,气候宜人。这是十二月的其宗,山上树木青翠,两岸麦苗正绿,梅子开花,野杮金黄,展现了其宗村的地理气候特点。
大拐弯区域从其宗村到虎跳峡镇是宽谷地形,金沙江水面宽,流水平缓,物产丰富。两岸也是纳西族人口分布最多的的地方,左岸是玉龙县的塔城、巨甸、金庄、石鼓和龙蟠,右岸是香格里拉的上江、金江和虎跳峡镇的世居民族均为纳西族。但是,纳西族受南北分布的族等文化影响大,特别表现在语言、饮食、宗教、歌舞等方面。
“金沙非画浑如画,石鼓无声胜有声”,石鼓镇因1548年雕琢的这块鼓状石碑而名。石鼓镇在V形大拐弯的折点上,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标点,也是历史上是内地和藏区茶马互市贸易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龙蟠段金沙江开阔平缓,江边柳林如带,两岸绿油油的麦田、蚕豆苗和疏菜,与晨光下闪烁着金光的油菜花互相辉映,在蔬菜瓜果种植上有代表性。
虎跳峡镇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下,北侧是金沙江水亿万年侵蚀下切形成的虎跳峡,南侧却是水流平缓的金沙江,是金沙江水流入隘谷区的标志点。虎跳峡入口玉龙雪山的悬崖峭壁与金沙江缓缓流淌的江水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带是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从事旅游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兴旺的地带。
哈巴雪山与玉龙雪山隔江相望,两座山峰的奇特峰体和终年覆盖的皑皑白雪,是纳西族民间精彩动人的传说故事的主要素材。
虎跳峡大部分地段是典型的U型槽谷,两岸坡壁多为垂直的陡崖。江面狭窄流水湍急,丰水季节,咆哮的水涛声几十里绵延不绝。尽管地形陡峭,也有纳西族的零散分布。
虎跳峡峡谷内也有少量的缓坡地,几乎有缓坡地的地方,都会有纳西族自然村落的分布,从中凸显出纳西族顽强的生存能力。
大拐弯区金沙江两岸,不论是玉龙的,还是香格里拉的人,来往都很密切。节庆假日的篝火和音乐声就是信号,不约而同的换上本民族服装走到一起来,把歌唱起来,锅庄跳起来。
巨甸的花马王国遗址,石鼓镇上光滑的石板路、冲江河上的铁虹桥,古渡口上的青石条,都记录了大拐弯区千百年来的以纳西族为主的沧桑历程。
金沙江两岸土地服沃,盛产水稻、小麦、玉米和各种蔬菜瓜果。印象极深的是金沙江两岸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腌制“江边火腿”的传统,这与气候条件和优质食材有关。制作方法也很特别,食材通常在自制卤水中腌制多日,然后埋进滚烫的子母灰(灶灰)中沾灰固形,再包裹上透气的生宣纸挂在二楼接近屋顶的横梁上风干发酵。
三坝:东巴的守望
“噢~哈~嗨~,哦,噢~哈~嗨~”,晨光下,东巴诵经的声音在山谷回响,绿树闪动着叶子上的露珠,木楞房也开始升起新一天的炊烟,只有小河沟边的水车还是慢慢悠悠的舀水倒水,刹那间,让我感觉到一种古老神秘的气息。这就是位于V形大拐弯东北的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
东巴文化源远流长,是纳西族文化的精髓,集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自然崇拜于一体,内容包括象形文字、美术、音乐、医学、历史、天文、哲学等多方面。其中,对自然神“署”的崇拜突出明显,认为“署”掌管大自然,万物有灵,纳西人的生存条件都是“署”的恩赐,贪者惩违则罚,自然灾害就是“署”的惩罚手段。
白水台独特的钙华地貌更为东巴文化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被称为东巴的东巴文化神职人员都认为三坝是圣地,“不到白地不是真正的东巴”,“白地”指的就是三坝,白水台就是三坝的地标。
发育在三坝的钙华地貌白水台,是世界十大钙华地貌之一,也是滇藏线独特的地质景观。奇特的地质地貌,凭添纳西人对自然神“署”的敬畏之心。
纳西人是农耕为主的民族,白水台是他们认定的“仙人遗田”,是创世之神筑建的梯田样版,水田示范。白水台也就成为了他们重要的祭祀地,每年二月初八纳西人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白水台,在东巴的主持下,感恩祭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东巴擅长歌舞经书,哲史医画,知识渊博,才艺超群。有幸看到三坝的大东巴和志本为纳西人家作法。虽然听不懂他吟诵些什么,但我相信纳西人所说东巴是“署”和纳西人之间的使者,他是在向“署”转达纳西人家的虔诚愿望。
波弯村的东巴和学仁为我展示了作法全过程。其中的木牌画制作极俱神秘感,一边口诵经文,一边在木头上书写东巴象形文字,作法时随诵经的声音舞动木牌画。我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他诵的,舞的和在木牌上写的,都是在表达对天下善良人们的美好祝福。
和继全是在丽江从事东巴文化研究工作的三坝纳西人,每年“二月八”他都回到家乡,去白水台出水口的祭祀台了解每年的祭祀情况并在东巴和光的主持下祭祖感恩,祈求吉祥安康。
三坝在纳西族文化上显得古朴原始,从木楞房建筑,床台锅庄架,到饮食文化。其中,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服饰相比截然不同,多为粗纺白布手工缝制,衣衫宽大,插肩长袖。
同样,三坝也传承着东巴纸生产制作和东巴文字镌刻拓印等古老传统技艺。如今,东巴纸和象形文字已不再是纳西人自己的东巴文化,而已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艺术品。
香格里拉:草甸、湿地、民居、杜鹃花的交响诗
香格里拉的山峰、森林和湖泊景观太多,只是它在滇藏线上分布的草甸、湿地、民居和杜鹃花已谱下一曲交响诗,足己让人陶醉。
香格里拉,是平均海拔3400米的高山坝子。尽管海拔高,但三面被金沙江干热河谷围绕,处在高山温带季风气候带,位置前出,纬度低,受温热气流影响较大,故植被茂盛,森林密布,多草甸、湿地和低矮灌丛。香格里拉市的藏族占总人口的33.81%,大部分就分布在这片坝子里。
香格里拉的藏族民居独具特色,土木结构,敦实高大,工艺复杂。一般为三层,一层比较低矮,为牲畜养殖区。二层有外廊,为人员生活居住区。三层是开放或半封闭的阁楼,用于存储粮秣杂物,屋顶由木板铺成并置压石头。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远看是坐落在绿色大地上的艺术品,诸多的柔软格调,近看则显露出厚重粗壮的特点。外墙土坯厚实,内部竖立多根粗大的圆木作支柱,内梁、居室、廊道、楼梯全部以木建构,是适应高山温带湿地草甸区昼夜温差气候的产物,白天防晒,夜晚御寒,通风避潮。房屋内外注重精美雕刻和图案描绘,色彩艳丽,民族风情浓郁。
藏族民居多有庭院,大门厚重,门楼多以方木多层纵横扣搭,油漆上色,突出藏文化风格。
香格里拉四面环山,水资源丰富,相对平缓的坝子的低洼处容易积水,形成草甸、湿地、堰塞湖泊,造就出一道靓丽的高原风景线,在滇藏线附近冲江河南北穿流,纳帕海依拉草原,小中甸草甸湿地,霞给草原,普达错和千湖山等景观密集分布。
坝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农牧农耕提供了有利的双重条件。故种植的内容多种多样,多见青稞、小麦、土豆、玉米、荞麦、油菜等农作物。
香格里拉坝子里的凉晒架独具一格,高于地面约两米,上设平台和挂梁,通风、防潮、凉晒农作物又为牲畜储存过冬饲料。它是农业丰收,牧业兴旺的双重标志,更是一道香格里拉独特的风景线,支放在坝子里的凉晒架多了诗一般的田园气息。
草甸湿地最适合阳光明媚的中午时分前往。湛蓝的天幕下,阳光的味道,芳芳的气息,甩着尾巴悠闲吃草的牦牛,飞禽扇动翅膀和小鸟叽叽喳喳聊天的声音,全都汇聚在了一起,感叹香格里拉真的不遥远。
香格里拉有丰富的高山杜鹃资源,每年的五月,六月,山上的木本杜鹃花,山下枝干低矮的小叶杜鹃花竟相开放,粉色一片。杜鹃花开是香格里拉气候转入热天的标志,是春天捎给夏天的厚礼。
第一次去香格里拉,正值花开时候,看到滇藏公路两侧,草甸上,溪水边和房前屋后密密麻麻开满杜鹃花,初以为是人工栽种的牧草,后来才知道是完完全全自然生长的高山小叶杜鹃。如此景色,为什么唯香格里拉才有?
独克宗古城是我国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藏民居群,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讫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古城依石山而建,板石路面,曾经马帮留下的马蹄坑槽依稀可见。今天,依然有很多是百年以上老屋,木板作瓦,墙体厚实,宽阔高大。
在草甸、湿地、民居和杜鹃花的深处,有丰富的人文元素,走进香格里拉乡村,挂架上的牦牛尾就是一种文化的向导。
藏族妇女勤劳又善良,乡村总是她们辛勤劳作的影子,都说“男耕女织”,而在这里,她们既是耕田耨地的主力,也是喂养牛羊和操持家务的能手。
香格里拉交通网
①公路:北线,214国道(滇藏公路),X219香(格里拉)乡(城)公路,香(格里拉)维(西)公路,香(格里拉)奔(子栏)德(荣)公路,香(格里拉)德(钦)维(西)公路。东线,香(格里拉)三(坝)虎(跳峡)公路。南线,214国道(滇藏公路),香丽高速公路(在建)。
②铁路:香丽铁路(在建)。
③航空:香格里拉机场。
奔子栏:画了一条冷暖线
奔子栏位于德钦县东南金沙江畔,东北与四川德荣县和香格里拉市隔江相望,是滇藏线重要节点。奔子栏处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里,平圴海拔只有2000米,滇藏公路从奔子栏到白马雪山,完美勾画了一条70公里由干热高温到高山寒冷气候的垂直分布线。
奔子栏地带干热河谷多为峡谷地形,金沙江两岸植被稀疏,基岩裸露,干旱高温。
干热河谷,理论上不适合植物的自然生长。但人类通过对两岸地下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局部地形和土壤的改造改良,使得贫瘠的土地变得郁郁葱葱。奔子栏土地相对宽阔,水资源丰富,也自然成为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域。
奔子栏西北的“金沙江大拐弯”干热河谷地理特征明显,金沙江作周圆状环流,形成独特的自然风景。
干旱气候带,范围广至东竹林附近地域。这样的气候条件,制约了植物的自然生长,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生长要通过对地形和水资源的人工干预来实现。东竹林的乡村,充分展示藏族在贫瘠又陡峭土地上的顽强生存能力。
干热河谷特点和沿山谷北上的暖湿气流又造就出白马雪山一带的植物茂长现象。白马雪山为该区最高山峰,虽然海拔高,气温低,终年积雪,但山峰四周植被茂密,乔木丛生。
从白马雪山还受到维西北上的暖湿气流的作用影响,不仅为多类型的植物生长创造条件,也成就了野生动物的多样分布。滇金丝猴就是其中稀有的野生动物之一。
梅里雪山:雪神的仪仗队
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山第四名,并把梅里雪山十三峰形象的表述为:雪神的仪仗队。梅里雪山位于德钦县西侧,是云南的最高峰和最壮观的雪山山群。海拔6000米以上的太子十三峰,各显其姿,又紧紧相连。
梅里雪山是滇藏线上重要的自然景观,在我国一条国道紧而且紧贴着著名雪山山峰绵延四十余公里也不多见。梅里雪山十三峰,峰峰峻美,不同观景点和角度观赏都有不同的结果。滇藏公路上的雾浓顶和飞来寺附近是观赏的好位置。
缅茨姆峰,也称神女峰,海拔6054米。藏语译为“大海神女”,相传是主峰卡瓦格博的妻子,在藏族心中地位神圣。神女峰是典型的角峰,峰体呈三角形,尤如一座庄重的金字塔。
吉娃仁安峰,藏译为“五佛之冠”,也称五冠峰,海拔5470.5米。峰体并列五个扁平削尖削的山峰,彼有仪仗队的阵势。它紧靠缅茨姆峰,但山峰毫还逊色,放射向天,俊俏霸气,很有观赏性。
卡瓦格博峰,梅里雪山主峰,海拔6740米,与缅茨姆峰南北相望,率众山峰共同组成梅里雪山,既是十三峰中的最高峰,也是云南最高的山峰。卡瓦格博峰也是冰川造就的角峰,形象金字塔。四面发育多条海洋性冰川,其中,明永冰川为最。
卡瓦格博峰西坡,与东坡一样都是陡峭的崖壁,冰蚀㢃迹明显。卡瓦格博位于三江并流的核心区,东坡峰底是澜沧江,西坡峰底是怒江。西坡地质结构和冰川构成复杂,地形更为陡峭。
明永冰川,也称奶诺戈汝冰川,位于卡瓦格博东坡峰下,冰川绵延二十余公里,冰舌临近澜沧江。这是我国纬度最低的海洋性冰川,受暖湿气流和降雨影响大,冰川消融和补充都快。明永冰川发育在陡峭的崖壁上,雪线低,两侧森林茂盛,太子庙点缀其中,人与自然气息同生。
云岭到曲孜卡:干热河谷别样美
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我们习惯了观赏山峰的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杏花烟雨。而对于三江并流区干热河谷,都以为是穷山恶水。其实,干热河谷作为独特的地貌形态存在于我们这个星球上,亿万年来一直都在彰显它独具一格的地质美。
大气环流的暖湿气流在翻越寒冷的高山时与冷气流碰撞引发降水,被“脱水”后的气流到达谷地时,已成为燥热无水,焚燎植物的干热气流,即“焚风效应”。山谷在阳光照射下,谷地流水和山谷受热蒸腾形成“山谷风”,蒸腾现象非但没有留住仅有的空气湿度,反倒加剧了干燥程度。这就是干热河谷的主要成因,结果是高山降水频繁,郁郁葱葱,植被茂盛,谷底植被稀疏,基岩祼露,高温高热。滇藏线穿越澜沧江干热河谷的距离为最长,大部分地段为隘谷地形,两侧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澜沧江流经地的海拔却只在2400米到1900米之间,滇藏公路就是在这个海拔较低,气温高,氧气充足的江岸上蜿蜒。
澜沧江干热河谷谷底多有大小不同的冲积扇和洪积扇形成的台坎坡地,且这样的地形本身也标示着有水源的存在。当地人通过对台坎坡地的开垦改造,土壤改良,水利灌溉,植被种植,造就出局部良好环境,成为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的好地方。云岭乡果念村是滇藏线最南端的自然村,位于缅茨姆峰东南侧,澜沧江最大的W形拐弯处,小环境改造的特征明显。
斯农村位于澜沧江边,明永村南北两条深邃的雨裂沟之间海拔2300米的台坎地上。西面是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东面是海拔4000余米的德钦山,干热河谷特征明显。该地域村落多也是人类对峡谷台坎坡地改造利用,以及树木、水果和农作物种植最好地方之一。同时,地形跌宕起伏,鬼斧神工,雨水冲刷㢃迹明显,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力量。
阿东村是滇藏公路进入西藏境内的第一站,是干热河谷人为对台坎坡地改造利用的代表性村落。村落紧临澜沧江,远离高山植被林线,周围几乎寸草不生,基岩裸露,岩石土壤多硅铁化物,颜色深沉,吸热储温,地表高温。而村里田园整齐,植被茂密,农作物生长的局部条件好。
澜沧江两岸,多见褶皱地质,为研究澜沧江流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有力证据,亦有观赏价值。
芒康县嘎丁村和嘎隆村是干热河谷利用林线附近台坎地和沟壑地生存的代表。林线附近空气相对湿度高,木材资源多,沟壑地和不远离河谷,减少了寒冷和高热,“恰到好处”利用了有益于生产生活的局部暖湿小环境。初巴村临江台坎地与山腰林线上的嘎丁村对比鲜明,展现出干热河谷貌不同的生存环境。
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曾经的盐井乡,是滇藏线穿越澜沧江干热河谷中面积最大的台坎地,平均海拔2400米,水资源丰富,沟壑纵横,气候干热,被改造后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因出产的盐而著名。
曲孜卡,滇藏公路澜沧江干热河谷段最后一个重镇,位于澜沧江西岸,海拔2350米。曲孜卡地处干热河谷深处,背靠的达美拥雪山海拔太高,北部狭窄的澜沧江峡谷又挡住了北下的冷气流,气温适中,同时,有温泉分布,物产丰富。使得曲孜卡成为干热河谷里宜人的康养地。
拉久西谷地,滇藏线最后一个穿越的干热河谷谷地,澜沧江从U型槽谷中穿流而出,西面是陡峭的达美拥雪山,东面则是植被茂盛的红拉山。整个谷地呈现出“山顶白雪皑皑,山腰郁郁葱葱,山下气候炎热,植被稀疏,台坎坡地物产丰富,牛羊满圈”的干热河谷景象。
曾呛卡村,位于澜沧江峡谷的U型槽谷谷口。平台地上,几户人家,佛塔、民居、耕地、牛羊、桃树点缀出藏族村落独特的小资情调。曾呛卡村也是滇藏线的地标性村落,从此,滇藏线拐弯向东向北翻越红拉山,进入高山寒冷气候带。
从云南德钦的云岭到西藏芒康的曲孜卡,短短120余公里的澜沧江干热河谷,也展示着它独有的人文现象。
溜索,峡谷中克服江河的简便工具。尽管当今澜沧江上的现代桥梁己很多,滇藏公路也在两岸穿行,但桥梁道路指向主要居民民点,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复杂地形上居民的全部需要,溜索也就作为快捷跨越江河的工具少量存在。
峡谷地形为人类提供适合居住的土地有限,分布不规则,以致独立分散和小少远现象存在,骡马运输必然成为有效的运输方式,亦被称为“永远的马帮”。
滇藏线干热河谷地带土地资源不足,在推广科学种植,多种经营之下,也显得生机勃勃。不仅出产青稞、小麦、玉米、土豆,也出产桃梨、石榴、核桃、西瓜等。特别是干热河谷气候和土壤成分十分适合种植葡萄,其果实酸甜适中,营养丰富,既可为水果食用,又是酿制葡萄酒的优质原料。
沿线各民族的一日三餐,足以展现各地段人们自给自足和滇藏公路促进商品往来互补的情况,酥油茶、大米、青稞、面粉、各种肉类和蔬菜都是餐桌上的主要内容。
从云岭到曲孜卡干热河谷,不乏在有乡村的地方都有藏传佛教的元素。一村一佛塔,一户一经堂,转经诵经作法广泛存在。
古盐田:涵化族群的永远味道
芒康县纳西族乡的纳西族世代以制盐为生。1513年明代正德七年,云南木氏土司木青率部沿“茶马古道”向北扩张, 并将纳西族的制盐技术带到盐井。悠悠岁月,几经盐资源为核心的争夺战后,强大的藏族文化融入。木氏纳西族部落逐渐被藏文化涵化,在语言、服饰、民居、习俗、信仰等方面完全与藏族一致。但他们仍然认同自己是纳西族,传递纳西文化的优秀内容,其中,传统古老的制盐技艺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盐田位于澜沧江岸,海拔2300米,两岸是三叠纪红层地貌,均有盐泉分布,盐卤资源充足。盐的故事就在这赤红峡谷深处展开。
纳西人以晒盐法获盐。看似普通的晒盐台,隐藏着先民的聪明才智,是对干热河谷自然条件的极致利用。盐田位于澜沧江岸边,是“焚风”的最大作用区,气温高,环境干燥;红层地质环境,土壤极易吸热储温又缓慢释放热能,提供持续水蒸发条件;晒盐台突出悬空,占用的立体空间大,单元空隙和层叠空间明显,有益于利用“山谷风”加速空气流通蒸发。
被称为“擦依”或“擦尕”的盐田由一个个晒盐台组成,晒盐台以圆木构架,顶设平台,之上铺垫细木,红壤覆土,四周垒坎,拍紧夯实,形成能够储蓄盐卤的盐田,注入卤水,经蒸发获得盐晶。构架长短不一,高矮大小也不一致。左右前后相互连接,田埂分隔,层层重叠,相互扣搭,形态多样。是精彩的建筑艺术展现,壮观又大气。
盐田的盐泉多在江边,因季节天气原因特别是降雨制约,晒盐耗费的时间有所不同,故多设有储卤池,视情再舀卤背水注入盐田。几次去盐田都碰上了琼珍和卓玛,她们两家均以制盐为主,晴空骄阳之日,盐卤蒸发快,几乎从早到晚都生活劳作在盐田上。
收盐既是一门保证盐质量的技术,也受季节出盐量的影响,春夏季节是产盐的旺季,此时盐泉含盐成分高,环境燥热,空气流通快,成盐也快,盐晶多,收成的盐带泥少为品质好的白盐。秋冬季时节条件相反,需要三到五天才可成盐,收成的盐含带泥土多为质差的红盐。
成品盐亦有桃花盐、二道盐、三道盐的分类。桃花盐产于春季桃花盛开的时候而得名,盐晶洁净品质最优;产于秋冬季的多为二道盐和三道盐,盐晶含带一定的泥土杂质,以三道盐的红盐最劣。尽管如此,都不愁销量,牧区喜欢用红盐来喂食牦牛,红盐富含多种矿物质,对牲口有杀虫防病的功效。
芒康:雪白,地红,人文暖
达美拥雪山,也称大米勇雪山,海拔6320米。雪山由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雪山群,屹立在澜沧江峡谷之上。它与红拉山东西隔江相望,是芒康县境内的最高山峰和地理标志。
滇藏公路从海拔2350米的曲孜卡乡到海拔3650米芒康县江中村只有100余公里,但沿线完成了50公里翻越海拔4200米的红拉山口,再50公里海拔3650到3800米的高原挺进的过程。百里线上有高山植物景观,有红壤地貌和独特的康巴人文风情。
红拉山南坡是红拉山自然保护区的东区,植被茂密,乔木高大,主要分布云杉,冷杉和高山栎等植物。坡面受澜沧江干热气流影响大,植物种类分布多样,还多见野生的桃、梅等植物。
红拉山口部分,低矮的藏房被密集分布着乔木林和灌木丛包裹,远方是从万绿丛中挺拔而出的达美拥雪山,十峰相连,整齐排列,绵延几十里。
滇藏线越过红拉山就是芒康南部的高寒山地,主要沿黑曲河走向,在海拔3650-3800米之间蜿蜒,地形起伏也不大。这一区域是典型的红壤地带,赤红的颜色叫人惊讶。开春之后,红色大地与翠绿的柏木杉树,积木工艺般的藏族民居,以及栅栏里黄黄绿绿的青稞油菜,图画出一幅幅色彩厚重的精美油画。
我始终认为红壤大地在有积雪的时候最美,那一种强烈的冷暖色调强烈对比,把自然冷暖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以为这个时候的色彩才应该是西藏的本色,厚重,洁净,鲜明,冷调子中昭彰着芒康人文的温暖内涵。
高原降雪的场景与内地截然不同。等不到大面积的气温降低就开始零零散散的飘落,这就是高原局部的独特天象。常常在刹那之间,阳光、飘雪、大风汇聚一起,或者,半边降雪,半边阳光。芒康县城附近,红层最明显,这样的天象之下,呈现出的景色最撩人。
冬天一般都是停止坯土建房的时候,而芒康和藏东南却是另一番景象。一边歌声,一边随踢踏舞步夯土舂墙,待到雪花飘起才算是造房劳作的高潮开始,那种幸福生活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彻山谷。
冬天闲时多,也就是芒康乡村织纺氆氇、卡垫等羊毛制品的时候。不曾想到织纺机十分的简单原始,一块平地,挖坑立柱,枕木围框,附上经竿、缯板、缯、分绞板,绕扣杆等就组合成了一部织纺机。常见“男捻女织”的场景,男人左手握一把羊毛,右手提着卷毛棒,一上一下一会儿的功夫就捻出一卷精致的毛线。女子则坐在织纺机上灵活运用着双手,吱嚓吱嚓声中一块精美图案的氆氇卡垫就织纺出来。
芒康藏族爱歌舞,以弦子舞和三弦舞最为著名。弦子舞是2006年被国家列为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称之为“谐”、“叶”、“巴叶”,舞蹈由一名男子拉着牛角胡琴领舞,女子随琴声节奏挥动长袖,翩翩起舞,众人围成一圈,边唱边舞,先慢后快,此起彼伏。芒康弦子舞集诗、琴、歌、舞为一体,曲调短小精悍、柔和平稳、旋律优美。在芒康城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室内室外,人多人少,年长年幼,胡琴声响起就是召唤。
芒康交通网
公路:西线,214国道(318国道),北线,芒(康)贡(觉)公路。东线,318国道。南线,滇藏公路(214国道)。
参考资料:①中国国家地理《进藏八线》:滇藏线多元文化体验线。主编 才华烨,作者 谢罡。②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第10期《三江并流从昌都开始》,主编 单之啬 作者 谢罡。③中国国家地理特刋《214国道,云南的景观大道》,主编 王杰 作者 谢罡。④各类报刋杂志和网络媒体《中国最美的214国道》,作者 谢罡。
作者简介:谢罡,退役陆军上校,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撰稿人。在滇藏线工作生活数十年,2008年8月在报刋杂志和多类型媒体发表并成功推出“中国多样化景观最丰富的214国道”地理品牌。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
退役上校、职业摄影师、自由撰稿人,长期专注西南人文风光题材摄影,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多样性反复拍摄研究。走遍云南、西藏、青海等地,著有《雅鲁藏布大峡谷里的墨脱》等专著。
往期美图
别错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