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后缀大盘点:北方的屯,南方的浜,中亚的斯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本地人眼中,它们是司空见惯的地名
外乡人眼中,它们是难以揣摩的秘语
形形色色的地名后缀
承载着地理印记与历史底色
严谨地定义了土地的性格
而这些字眼从何而来,是何含义
是一个有趣且有料的问题
tún
屯
北京·三里屯
从炸死军阀张作霖的沈阳皇姑屯
到灯红酒绿的北京三里屯
中国北方散落大量以屯为名的地点
它们多源于当地屯兵或屯田的历史
屯兵,即在军事据点驻扎兵力
屯田,则是古代为获取军需给养
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耕作制度
利用戍卒、农民或商人
垦殖荒地,移民实边
也成为清代新疆开发史的重要篇章
造就了许多“屯”字辈的北疆地名
yíng
营
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还有“营”字
满清八旗子弟从龙入关
北京内城分驻着清军八旗
前线战争旷日持久
各旗遂设有负责打造装备的工匠营
其中,专门制造、操演火器的军队
就驻留在今海淀区的火器营
这些军工企业如今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但从沿用下来的古老地名中
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戎马倥偬的战事
yáo
窑
北京·大北窑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居住形式
村民利用高原地形,凿洞而居
节约材料,冬暖夏凉
村落以“窑”命名也是顺理成章
而在北京、天津城中
同样散布着众多“XX窑”
这些“窑”的所在地
曾经都建有烧制砖瓦的窑厂
且大多以窑厂主人的名字命名
如北京的刘家窑,天津的吴家窑等等
今天广厦林立的北京国贸CBD
也有着“大北窑”的旧名
zhuāng
庄
河北·石家庄
任你走在华北大地的哪个地方
都少不了“某家庄”“某各庄”的存在
在明清移民潮的背景下
以姓为名的“庄”在京畿遍地开花
新移民到了一个地方
为了维系个体和家庭的稳定
往往会选择聚族而居
而根据语言学家的考据
“家”的读音,经历了ga-gia-jia的变迁
一些地方保留了对“家”的古读
加之口语上的轻读
才有了“各庄”这样书写形式的转化
jiǎo
角
台湾·三貂角
在中国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
从不缺少缀以“角”字的地名
在浪潮无休止的重刷下
海岸易受侵蚀的部分向陆地凹进
岩质坚硬的部分向海突出,形成岬角
高崖凭空,惊涛拍岸,雄峻壮美
这样的景观及地名
在海南和台湾尤为瞩目
上图的三貂角是台湾本岛的最东端
zuǐ
zuǐ
嘴
咀
香港·尖沙咀
坚硬的基岩海岸被叫作“角”
柔软的尖状冲积沙滩
则被称为“嘴”或“咀”
沙嘴是一种在岸段转折处形成的地貌
由河流或海浪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
尖沙咀自古便是华南海路要冲
它地处香港九龙半岛南端
得名于此地一个长且尖的沙嘴
(今已因填海工程消失)
而中国另一处知名的沙嘴
位于上海黄浦江东岸
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生卒于此
这块滩地经过开发
今已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世人唤之“陆家嘴”
lǐ
fāng
里
坊
福州·三坊七巷
中国城市里的居民区
常取用“里”或“坊”作为后缀
《旧唐书》中说“在邑居者为坊”
里坊是唐长安城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
它用纵横的街道
将城内居住区切割成一个个小方格
四面立坊墙,其上设坊门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组成了齐整壮观的城市格局
而“里坊”的称谓也沿袭到了今天
里、坊、巷、弄、胡同、宅
它们的词义都较为接近
但在不同地区,流行程度不尽相同
如各色“胡同”攒聚北京
而“弄”则偏重于江浙沪一带
从地名后缀中,我们亦能窥见移民的脚步
重庆的“里”
多为“湖广填四川”时的湖北移民命名
上海的“里”
则发扬自近代以来的南方移民潮
wéi
yuàn
圩
垸
在江西、江苏、安徽和浙江四省
地名中带“圩”的居民点多达16455个
“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
上图中这些沿江滨湖、四周有堤岸围护
内有排灌系统的地块正是“圩”
历史上圩田的建造
阻止了江水漫流,保护农田免遭淹没
使长江下游地区成为了富饶的粮仓
类似的农田水利设施设施
在长江中游的湘鄂两省也常能看到
当地人唤之以“垸”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0期
“圩垸”作为江南土地开发的杰出代表
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
以建设圩垸水利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
先民合力,筑堤挖渠,化淤泥为良田
更在地名中留下了光荣的痕迹
jīng
bāng
泾
浜
上海·洋泾浜
汉唐时期,江南农业生产秉承大圩制
两宋时期,演变为小圩为主
农户为了行船和灌溉方便
在堤岸上开挖出新的水道
也即“泾”和“浜”
在大圩内部切割出自己的小圩田
泾浜在这时期大量激增
并逐渐成为人工开掘河沟的泛称
沪人常用“洋泾浜”来形容蹩脚的英语
在19世纪的上海
尚存一条叫作“洋泾浜”的小河
随着1843年上海开埠
这条小河成为英、法租界的界河
浜边商贩络绎不绝
中国商人操着一口生硬的英语
与外商词不达意地勉强交流
“洋泾浜”英语的典故由是而来
gǎng
ào
港
澳
江苏·连云港
以港命名的城市,在中国并不罕见
如江苏的连云港、浙江的龙港等等
顾名思义,都是坐拥良港的城市
香港,之所以被称为“香港”
或是因为此地曾作为南粤香料的集散港
此外,在破碎曲折的福建海岸上
适于泊船的港湾还被称作“某某澳”
宁德的三都澳
“出入门户,五邑咽喉”
是世界级的天然深水良港
jiào
chōng
滘
涌
香港·鲗鱼涌
这两个乍看不似地名的字眼
或许会让岭南人倍感亲切
珠三角地区河汊纵横,水网密布
漫步在江流交汇处
常常能看见“XX滘”“XX涌”的地名
凭借着通达四方的水道
这些地方率先形成了繁荣的集镇
比如家电产业享誉全国的顺德北滘镇
以及香港的东涌与鲗鱼涌
dòng
洞
韩国·明洞
如果你曾去过韩国,或许会对他们地名里
频频出现的“洞”字感到不解
诸如明洞、清潭洞等等
繁华的商业街区为何却以“洞”冠名
其实“洞”来自韩语音译
是韩国基层政区的名称
类似于中国的街道
日本地名的“町”,英国地名的“郡”
也皆是行政区划的含义
sī
tǎn
斯
坦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广场
外国的地名为什么总是如出一辙
也许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
譬如:斯坦(-stan),亚(-ia),兰(-land)
这些频现于外国地名的通用字
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出镜率
中亚诸国的国名皆以“斯坦”为后缀
事实上,“斯坦”源自波斯语
其意为“某某的土地”
如:巴基斯坦Pakistan
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
亚(-ia)则是拉丁语里面表示地名的后缀
如:亚细亚Asia、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
俄罗斯Russia、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兰(-land)常见于欧洲诸国
它是日耳曼语族中“土地”的意思
如:爱尔兰Ireland、波兰Poland
无论是水乡泽国的圩与垸
还是京畿重镇的营与屯
无论是太湖平原的泾浜
还是中亚腹地的斯坦
地名的后缀是地理风貌的映射
亦是文化心理的呈现
古今多少事,都付地名中
参考文献:
圩垸 长江中下游 农业景观的是与非
撰文/闵庆文《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0期
北京城的 “金木水火土”
撰文/杨睿《中华遗产》2018年09期
江南的水上密码
撰文/骆文《中华遗产》2018年09期
话题
你还知道哪些特色地名后缀?
- END -
图自视觉中国、123rf、网络
编辑 | Colt
延伸阅读
9.9元限时特惠
特惠截止至今日24:00
更多“地貌”内容
点击下方按钮
畅读《中国国家地理》
汉中天坑群
别错过
买好物
看杂志
逛世界
心有多大,地理就有多广博
如果你有任何想对地理君说的话
就在评论区留言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