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域标签,让你的家乡被“误会”有多深?

地理君 中国国家地理 2020-12-1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地域辽阔,地大物博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

从而孕育出丰富的人文风情和多样文化

但不知从何时起,地域标签代替了

我们对某一个省份甚至地域的印象认知

比如“上学骑马”、“考试射箭”、“全市做拉面”等

其实这些地域标签都只是以偏概全的说法

但它们真是凭空出现的吗?

误解背后的真实样子又是如何呢?


甘肃:缺水干旱


网友

我家是甘肃的,到外地上学,有室友问我,你们那是不是都骑骆驼上学?然后我一本正经地告诉他说“路上累死了三匹骆驼,于是我家破产,去住的窑洞。”最后他竟然信了。

网友

有一好朋友,当年她看了一则关于水的公益广告,特别同情我们,就立志省吃俭用存钱捐一口水井,还说不知道为什么你们甘肃听着就很干......

网友

我是兰州的,开学同学就问我,你们是怎样生活的,全兰州市民都做拉面吗?你们天天种地吗?种完地全家一起做拉面吗?班级组织野炊时,还问我为什么不给他们做拉面,问题是我真的不会做。

看到甘肃小伙伴的吐槽

地理君表示心疼,想要抱抱他们

为什么人们会将甘肃与干旱、缺水联系在一起

这主要和甘肃省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关

甘肃省大致位于北纬32度到北纬43度

东经92度到东经109度之间

东西南北跨度大

决定了甘肃省具有非常显著的

纬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山地、高原、冰川、河谷、沙漠、戈壁等

地貌类型齐全,交错分布

人们关于沙漠、荒凉戈壁和骆驼的印象

正是和甘肃河西走廊及其以西的景象有关

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

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而关于甘肃干旱缺水的说法

则来源于当地的气候特征

甘肃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类型

年平均气温0—15℃,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

干旱、半干旱区就占甘肃总面积的75%



看起来甘肃是有沙漠、有骆驼,好像还真的挺干

可事实上除了沙漠,它也有其他绿色风光

比如陇南山地,重峦叠嶂,植被丰厚

甘南高原,则地势高耸,草滩宽广

水草丰美,牛肥马壮

闻名的河西走廊,地势平坦

光热充足,冰川融水资源丰富

不仅是著名的戈壁绿洲,也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终年积雪,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

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比较明显



虽然甘肃的气候相对干燥,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

但并不代表它就没有水源

黄河、长江、内陆河共3个流域,9个水系

其中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以外

光支流就有36条

且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

长江水系则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

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

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作为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

也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虽然较为出名的是牛肉面,外地人多称为兰州拉面

但毕竟是工业基地和西部中心城市

兰州全市民都做拉面显然不太可能

至于人人都会做拉面,显然是误会颇深了


陕西:黄土高原、住窑洞、吃面


网友

我家陕西的,特别不喜欢别人用“黄土高原、白头巾”来给我们贴标签,每次都要去给同学解释陕北、陕南的差异。

网友

高中曾被人问“你们那是不是天天吃面食,吃粗粮?然后窑洞里是不是都有炕?一下火车站是不是都唱民歌?”

很多影视和文学作品展示出的一些元素

比如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歌曲

头戴白头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物形象

以及人们住窑洞、吃小米的场景

都无形地塑造了省外人们关于陕西省的印象



但真实的陕西省根据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被分成了三个地区,有着三副不同的面孔

如占据部分黄土高原的陕北,大气豪迈

雄踞渭河平原的关中,深沉持重

还有秦岭以南的陕南,却带上几分南方的钟灵毓秀

这三个地区差异较大,谁也不能代表谁








滑动查看陕南、关中、陕北的景色


在语言上,关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

被称为“雅言”

影视剧《武林外传》中佟掌柜讲的话就是关中话

而陕北方言属于晋语语系,这与它毗邻山西有关

历史上陕北也曾与山西同属并州

而位于汉水流域的陕南地区

与四川和湖北交汇

因此有荆楚方言和巴蜀方言之分

总之陕西的这三个区,十里不同音



在饮食方面,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点名的地区

陕北美食可能占满好几本菜谱:

马蹄酥、油馍馍、炒黑愣愣、洋芋擦擦等

最擅长、出名的则是陕北人民的“花式吃土豆”


洋芋擦擦和“biangbiang ”面


在干旱少雨的陕北,耐旱的土豆是主要的农作物

而到了关中,则是面食的王国

对面的制作材料和吃法则相当精致

碗里扯的是扯面,碗里削的是削面

那个是麻食,这个是揪片

对,还有那个不知道咋读,笔法特别多的

“biang biang面”

总之五花八门,品类繁多


陕南的水稻


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陕南

因为是南方中的北方,北方中的南方

所以其饮食文化则独树一帜

一方面地区多雨,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

再加上受巴蜀文化的影响

于是米饭成为了陕南地区常见的主食

但另一方面,像安康蒸面、炕炕馍等

具有北方饮食特点的面食

也同样受当地人欢迎

不用再去争吃米还是吃面

即米面,陕南人都吃



除了饮食和方言方面的误会

外省人认为整个陕西人都住在黄土高坡

四季都是西北风和东南风

日常都是“照着我的窑洞”

也是个不小的误解


事实上关中南部和陕南不在黄土高坡,也不干燥

整个陕西省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

陕北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

关中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陕南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陕北沟壑纵横、干旱少雨,陕南降水充沛

关中则显得较为“中庸”

气温与降水适中,八百里秦川土壤较为肥沃


正是这差异较大的三个地区

共同构成了陕西省的魅力风情


内蒙古:住蒙古包、骑马


网友

我是内蒙古的,竟然还有省外的人以为我们住蒙古包,骑马射箭,不会说汉语......


提起内蒙古自治区,人们首先会想到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

甚至还会浮现电视剧《还珠格格》中骑着马

飞驰在草原上,红尘作伴、潇潇洒洒的情景



可真实的内蒙古自治区确实如此吗

内蒙古自治区以高原为主体

除东南部以外,基本上都是高原

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

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

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



这里确实有草原,并且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

居全中国第一,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120多种牧草让呼伦贝尔大草原

成为赫赫有名的牧草王国

“草原茫茫天地间

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

宛若一幅美丽的诗意画卷



虽然内蒙古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羊毛总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

山羊绒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

驼绒产量也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均居全国第一位

但骑骆驼上学,住蒙古包

内蒙古自治区的人们都会骑马射箭

绝对是个天大的误会



因为它不仅有苍茫辽阔的草原大漠

也有时尚繁华的大都市

而且只有少部分牧区的人民

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口的迁移,如今的内蒙古自治区

生活方式和内地北方省份并没有什么不同



四川:大熊猫、地震


网友

因为常年在外工作,当别人知道我是四川人的时候,都会问一句:四川的房子是不是都建在大山上?是不是没有马路?你们四川是不是吃辣很厉害,是不是大熊猫当宠物?我大概是个假四川人,我不知道。

网友

我有一个朋友高考想报四川省学校,就问我四川是不是地震很频繁,会不会害怕,安全有没有保障什么的。


关于四川省地震频发的原因

除了来自印度板块的挤压以外

还和四川地区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而近年来处于活跃期的龙门山断裂带为主要推手


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第6期


它位于青藏高原东缘

是西部松潘—甘孜块体

和东部四川盆地的边界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向运动受稳定的扬子克拉通阻挡

便形成了龙门山断裂带西部地壳急剧增厚的地质构造


但随着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不断提高

防御措施不断得到完善

应对灾害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虽然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害怕



四川一直被称为天府之国,以山地为主要特色

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

而人口分布则以

青州-北川-都江堰-雅安-马边-屏山县为界

界东以盆地为主体的东部地区

土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集中了全省90%的人口

界西是以高山高原为主体地区

土地面积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居住着不到全省的10%的人口

无论西部和东部的人口,受地形地貌的制约

大多居住在平原、丘陵、低山、河谷地带

因此单从地形来看

四川省的房子建在山上

则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



除了地震,人们也记住了四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山区

其中当属四川成都的大熊猫最负盛名

成都建有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是世界上离大熊猫核心栖息地最近的特大城市

也是世界上唯一既有野生大熊猫

又有圈养大熊猫的城市

虽然成都是名副其实的大熊猫乐园

但大熊猫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国宝

家家都养大熊猫,显然不可能


浙江:富饶、划船


网友

同学说:听说浙江人很有钱,家家户户开厂子。

网友

又是老梗,总是被人问:你们那是不是天天划船上学?


绝大多数人对浙江的印象大概就是

水波淼淼,鱼米之乡

真实的浙江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

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

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

东北一角邻上海,西界安徽和江苏

省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

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名浙江

省以江名,简称“浙”



其实浙江不光有水,也有山地和丘陵

共占全省总面积的70.4%

平原和盆地则占23.2%,河流和湖泊则占6.4%

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

浙北地区水网密布的冲积平原、舟山市的海岛地貌

这些才构成了山河湖海无所不有的浙江画卷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

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

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

大米、茶叶、蚕丝、竹品、水产品等产量

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同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浙江商贸发达,经济腾飞

这也是人们普遍认为浙江省富裕的原因

无论是从鸡毛换糖到小商品贸易

还是早年宁波帮闯天下到浙商遍布天下

从义乌出发的中欧班列

到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的宁波舟山港等等

都反映了浙江人民不怕苦,敢于拼的奋斗精神


西藏:天气寒冷


网友

我在西藏当志愿者,回家时总会被人问:西藏是不是天寒地冻,冬季是不是很冷,我想给他们说,其实并不是这样。


西藏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想去的地方

但有很多人会对西藏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误解

比如认为西藏人的红脸蛋是晒的

这其实是一种不太准确的说法



西藏高原红的形成原因

和西藏的特殊地理环境有重要关系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上

受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气候总体上呈现出西北严寒干燥

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

人体本身的面部角质层较薄且肤质极为敏感

高原冬季气温相对较低

因此人的面部皮肤很容易冻伤

冻伤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毛细血管淤血

在面部会出现团状、片状和网状的红脸蛋


再加上西藏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干燥

氧气含量低,人体皮肤吸氧不足

细胞缺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高原早晚温差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

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相比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太阳辐射能较多的地方

日照时间也较长

遇冷遇热、阳光直射后脸上的高原红颜色

则表现得异常明显



西藏是一个宝藏,不仅藏着美丽的精灵

也藏着白雪皑皑的雪山

如冈仁波齐峰、卓木拉日雪山、南迦巴瓦峰等

还有闻名中外的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正是这些常年不化的雪山

才使得外地人对西藏地区的冷有了认知


之所以说西藏冷,是因为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西藏多数地区气温偏低

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比相近纬度的

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

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

盛夏8月白天气温仅为10℃左右

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0℃以下



可为什么又说西藏的冬季不冷呢?

这还是因为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

阳光和日照非常充足

冬天里的西藏阳光明媚,降雪天气比较少

和同样冬季的一些北方城市相比,相对暖和

被称为“日光城”的拉萨,其冬季白天的平均气温

就高达10~15℃

而且气候干燥,不会有阴冷的感觉

晒太阳已经成为许多拉萨普通老百姓

和游客最惬意的享受

所以说,冬天的西藏也另有一番风情


山东:葱省、方言



网友

我家是山东的,煎饼卷大葱和挖掘机几乎成为了山东省的代名词,其实真实的山东并非如大家印象中的那样。

近年来,网络上不断出现一些关于山东的梗

使得很多省外的人们对山东形成了刻板印象

首先山东省的葱省之名,让大家认为

所有的山东人都爱吃葱

其实并非如此


山东省之所以被外界称为“葱省”

主要是盛产葱,且葱在部分山东人眼中

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调味料和蔬菜

特别有名的是山东章丘出来的大葱

堪称葱王,在南方孩子的眼中

这哪是葱啊,分明是甘蔗吧

人没葱高,我信了

每年章丘举办的葱王比赛

姚明的画像都要被拿出来比高



尽管葱在山东饮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大葱拌酱的葱伴侣

煎饼卷大葱、腌制的盐水大葱

又或者用葱做葱油饼、葱油面

葱爆羊肉、葱烧海参、葱扒鱼唇也都是名菜

但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山东也有不爱吃葱的小伙伴

山东省也并非只有煎饼卷大葱的主食

馒头也是很有名

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

“北寿光,南苍山(兰陵)”

山东已经成为半个中国的菜篮子

大家不要仅被葱就迷惑了

另外至于山东方言的“土味”

其实人家一点也不土

山东话整体上有三大片:

与河北话一脉相承的冀鲁官话

与河南话相似的中原官话

以及满满海蛎子味的胶辽官话

和普通话相比,不仅差别不大

还透着一种真诚,接地气


山东济南


而且人家不仅有闻名的趵突泉

还有气势磅礴的五岳之首泰山

国际大都市青岛的碧蓝大海

崂山仙山,啤酒海鲜等

简直就是一个乐园

最后山东省不属于东北,也不属于华北

而是华东,是华东地区中唯一的北方省份


广东:讲粤语、饮食独特


网友

大家对广东省的误解主要是饮食上的误解,其实广东内部的生活文化差异很大,不仅语言分为“广府话”、“潮汕话”、“客家话”,菜系上就分为“潮汕菜”、“客家菜”、“广府菜”。



和上文提到的陕西省,大致被分为三个区一样

广东省内部的生活文化差异也很大


首先广东有三大方言,粤语、客语和潮汕话

正统的粤语一般指广府人所讲的广府话

俗称白话,海外也称唐话

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

粤中,粤西及粤北部分地区

潮汕话则大部分通行于粤东地带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更亲近福建省,属于闽南语系


客家话分布地区范围较广,相对比较分散

跟粤语地区、潮汕地区属于一种相交不相容的情况

相对其他两种语言稍显弱势

因此客家话也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虽同属一广东省,但各讲各的话

所以千万不要一听说

你的同学或者同事、朋友是广东人

就要求人家讲粤语,唱粤语歌

因为真的不是所有的广东人都会粤语



在饮食方面,上期地理君写蘸料

介绍了广东潮汕人的饮食口味

就有热心的小伙伴提出抗议

广东不仅有潮汕口味,还有其他的口味

即广府人的口味和客家人的口味



潮汕美食:火锅和牛肉丸


先说美食之圣地的潮汕

日常饮食以“海味”为主

多数著名的潮州菜以“腌制”、“潮州打冷”闻名

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崭露头角

除了吃,就是喝

在喝茶这件事上,潮汕人的功夫茶较为有意思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客家菜


如果说潮汕菜讲究精致,那么客家菜就讲究文化

因依山筑巢,所以多食山间野味

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之说

且每个名菜,每种味道都带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渊源

如盐焗鸡、客家酿豆腐、客家盆菜、仙人冻等


最后再来说说广府菜

广府菜其实就是珠三角一带城市的主要菜式

以广州、南海、顺德等地的菜品为代表

早上随便挑一家老字号茶楼

各式点心,可以吃到中午

中午无鸡不成宴,白切鸡、豉油鸡

水晶鸡、清平鸡等都是美味

傍晚一份美味平价的粥粉,就能俘获你的心



尽管粤菜十分出名

但是广东人什么都吃显然是一种玩笑

人家只是食物取材比较广泛而已

这要和广东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有关系

一是广东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

省内河汊纵横,雨量充沛

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

林丰草茂,佳果丰富

南面临海,出产各种咸淡水产鱼类

其二,广东地处中国大陆南端

广东人的思想更为自由和开放

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山西:吃醋、煤矿多



网友

山西的人爱吃醋,家家都开煤矿,这是我来山西上学之前认为的,甚至我家人都开玩笑说让我娶一个煤老板的女儿,哈哈,呆了几年后对山西有了新的认识。


山西省有吃醋这个梗,其实和山东的葱一样道理

山西盛产陈醋,故得名

醋在山西是十分重要的调味品

吃饺子没有醋,可能吃了一顿假饺子

吃包子,包子馅必须先来喝点醋

吃泡面,也得倒点醋

总之无醋不欢

但所谓众口难调,人的口味多变

所以依然不要认为山西省的所有人都爱喝醋



山西省的煤老板之说,主要是因为山西的煤矿资源

作为能源大省的山西,向全国各地输送着煤炭

超过100亿吨的能源输出

撬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产煤大省同样也是石油和天然气大省

近年来山西也在从煤炭向着新型产业方向转型



除了以上大家对山西的刻板印象以外

还有就是“山西运城还是陕西运城”问题上分不清

在不少山西运城孩子的童年记忆里

似乎家里的长辈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

关注着西安的天气

同时运城在山西显得有点特立独行

与山西煤炭大省不同的是

运城并不以煤炭为支柱产业


图示:运城距离太原、西安、郑州城市较近


山西大部分人都讲晋语

偏偏运城是中原官话的天下

与邻近的关中颇为相似

除此之外,运城还是山西省的第一人口大市

如此骨骼清奇的山西运城

人们为什么会将它和陕西联系起来呢?

没错,就是地理位置

它处于晋、陕、豫三省的交界处

距离太原、西安、郑州城市都很近

这就是为什么运城的老辈人看天气预报

要重点关注西安的原因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

包括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

共同组成了中国这个美好大家庭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人们对于自己家乡以外省份的误解

以及刻板印象

其背后既事关当地的地理环境影响

也有一定的人文历史渊源

针对这种地域标签认知

我们可以多去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

达到消除误解,正确认知

同时也要向他人做好科普

为家乡地域正名


话题

你曾遇到过哪些“地域误解”?


-  END  -

图自:123rf、网络、视觉中国

编辑 / 念念、堃堃


别错过

“地域黑”这事,从3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河西走廊,伸向西北荒漠的湿岛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歌,但你都知道唱了些啥吗?


戳下方

查看更多


《中国国家地理》

图绘史诗 河西走廊岩画

撰文-供图/岳邦湖


《中华遗产》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



《博物》

逐梦敦煌

撰文/八月  供图/常嘉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