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西最神秘的地方,终于揭开了她的面纱

地理君 中国国家地理 2021-06-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俗称“川藏南北线”的

国道317和318之间

镶嵌着一块“美玉”

长久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今得益于时代发展

她终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她就是白玉县


白玉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

川藏交界处

是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

全境属沙鲁里山地段

横断山脉北端



壮美的金沙江贯穿白玉县

三条支流自巍峨的冰川奔流而下

高原湿地、草甸森林、溪流湖泊

孕育了数之不尽的珍稀生物

曾经神秘彪悍的父系部落

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

河坡锻造、门萨唐卡、灯龙锅庄......

一系列非遗惊艳了世界


白玉县旅游地图


白玉的遗世独立之美

正等待着你



“玉”字水系

一江三曲孕育金沙林海


金沙江由北向南贯穿白玉西境

短短181公里的奔流翻涌

创造了至少三个地图可见的拐弯

形如雄浑苍劲的金黄一竖

而三条一级支流:

赠科乡的赠曲

麻绒乡的偶曲

盖玉镇的降曲

则似飘逸舒展的碧绿三横

它们相隔一定距离

以近乎平行之态汇入金沙江

均有一个华丽的江河大拐弯


在离白玉县城七公里的地方

金沙江潇洒地画了一个“U”字形的大拐弯 

摄影/杨溶兵


“玉”字水系那至关重要的一点

是白玉之水真正的源点

那就是位于南部的雪峰“麻贡嘎”

这是一组位于白玉、巴塘与理塘交界处的山峰

澄澈碧绿的“白玉三曲”

皆发源于麻贡嘎冰川

三曲水网汇集数百条河溪

纵贯沙鲁里莽莽山原

横入金沙江险峻峡谷


晶莹剔透的麻贡嘎冰川

覆盖面积达24.95平方公里

摄影/刘彦斌


从第四纪大冰期起

麻贡嘎所在的沙鲁里山地区

至少经历了2-3次大面积的冰川作用

发育有冰帽、岩盆、角峰等地貌

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海洋性冰川景观

例如海子山、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

有着各种冰川活动的痕迹

冰川在末端消融后退之时

会挟带砾石沿着地势堆积成洼地

或堵塞部分河床

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冰碛湖、冰蚀湖


冰川砾石以一种铺天盖地之势布满荒原  摄影/周伟


湛蓝的湖泊、雄壮的冰川、清澈的河水

是白玉的生命之源

孕育出多样的自然生态

以及丰富的人文历史



生态王国

川西北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白玉县全境属沙鲁里山地段

东部为山原地貌

西部及南端为高山峡谷

东北部为浅切割山原及丘原

基于这样的自然地貌

白玉县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

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也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个U型河谷

两侧山坡、山岭上长满低矮灌丛和乔木森林

摄影/郭杰夫


白玉县总体上属高原性气候区

气候相对温和

但其靠金沙江的这一侧(县域西部及南端)

地势起伏、海拔落差很大

使得这一区域存在多样的局部气候特征

包括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和寒带气候

再加上水热差异显著

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

共有天然草原855万亩

森林面积25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47%

区域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83%

活立木蓄积量5530.92万立方米

居甘孜州第一,四川省第二


日通坝草原上盛开着马先蒿   摄影/赵勇

图1:西藏杓兰

图2:全缘叶绿绒蒿

图3:猴头菌

图4:多刺绿绒蒿

摄影/杨楠


白玉县境内有110多个高山湖泊

水域面积1318.37公顷

储水量1.23亿立方米

其中拉龙措是当地众多高原湖泊的杰出代表

保存完好的多类型生态系统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

是我国特有濒危水生蕨类植物

高寒水韭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

还是高原珍禽黑颈鹤中部种群栖息地之一


拉龙措湿地  摄影/马春林

图1:黑颈鹤  摄影/郑天才

图2:金钱豹   供图/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3:西藏棕熊  供图/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4:黄唇龙蜥  摄影/王剀

图5:黄喉雉鹑  摄影/沈尤


白玉县南部的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

生息着白唇鹿、金钱豹、金雕、黄喉雉鹑

等珍稀野生动物

森林植被保存完好

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3种

其中白唇鹿是主要的保护物种

属中国特有

是唯一生存在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的大型鹿类

察青松多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

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和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

使得白唇鹿分布集中

种群数占世界存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白唇鹿是中国鹿类中的特有种之一

是唯一生存在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的大型鹿类

  摄影/徐元忠


白玉县西南部

群山包围的火龙沟自然保护区

植被多样,种类丰富

有着大面积的高山栎林

其中巴巴沟的风光首屈一指

进入沟内不久便是一线天

再往前

就到了夹壁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巴巴海

湖水因有溶解的碳酸钙

呈湛蓝色

周围是高原喀斯特地貌

奇特而雄峻


巴巴海的水中富含碳酸钙,因此水色湛蓝  摄影/赵勇



山岩帕措

遗世独立的父系部落


火龙沟除了原始的生态、风光

还保留了山岩父系社会习俗

山岩,藏语为“地势险恶”之意

从外界进入

要穿越松柏林、杉林、白桦林、青杠林

灌木丛、草原、石山和雪峰

跨过好几个气候带

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火龙山口

才能抵达


山岩人世代生活的火龙沟,风光卓绝   摄影/杨溶兵


山岩人的社会

长期以来由帕措组织维系

帕措既有氏族的特征

又有部落职能

基本上是个父系社会

帕措一般集群而居

民居是碉堡式的

通常是很多家修在一起

少则三五家,多则几十家

相互由暗门连通

墙体很厚,墙上有望孔、枪眼

一般分四层

相互用一架独木梯相连

整个布局体现出浓浓的战争痕迹


碉堡式的山岩民居  摄影/赵勇


帕措与帕措之间

实行一种特殊的部落联盟制度

只有大小之分,而无高低贵贱之别

同一宗族的帕措内部

人们互视为兄弟姐妹

无论何时何地,相互支援,共度难关

在需要统一行动时

开会做出决定,共同执行


1997年,山岩人在他们的房子前合影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收入增加,许多人已经迁出

摄影/税晓洁


1949年后

山岩人一步从原始父系社会

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

逐渐实现了安居乐业

1997年,公路修到山岩乡的八学村

从此海拔5000多米的火龙山不再是天险

2001年,八学村盖起的学校

是全乡最好的房子

2015年后,公路修到了偏远的巴巴大队

曾经只能靠骑马、徒步进出的山岩人

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

如今

山岩的贫困户可以到易地扶贫搬迁点生活

生活配套齐全

更能通过村集体经济挣钱

生活水平大有提高


山岩在2019年建成了易地扶贫搬迁点  摄影/张超



非遗之花

康巴腹地绽放的千年文化瑰宝


白玉县是康巴文化的核心腹地

又处在藏、羌、彝、汉的通道上

自然地具有沟通传承多种文化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不胜数

白玉县灯龙乡

有着独具特色的锅庄(藏族传统民间舞蹈):

灯龙卓钦

起源于公元7世纪左右

当时德格土司为展现宫廷的繁荣

命令所辖各地的大小头人

组织舞蹈艺人进宫比赛

灯龙乡的参赛团队极为出彩

男舞粗犷雄健

女舞柔中显刚

一举夺魁,传承至今


灯龙卓钦  摄影/马春林


白玉县盖玉镇则有一种神秘的锅庄形式:

手指锅庄

独特之处是“以指代身”

将全身参与的锅庄舞集中在手指上

以右手食指、中指为舞蹈步伐表现载体

辅以唱词相结合的锅庄表演形式的舞蹈

最早是人们在务农小休时

以及部分腿脚不便的老人

用手指代替脚步跳舞

如今已成了“活态的舞谱”

是编排、传承、学习舞蹈的一种绝佳方式


手指锅庄  摄影/袁蓉荪


门萨画派的唐卡艺术

是白玉县独特的藏族民间传统美术技艺

唐卡是藏语音译

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佛教卷轴画

门萨唐卡是画家萨多·罗绒在继承

“门尼”画派的基础上

融合其他流派优秀唐卡画法

于公元16世纪创立

在“起稿”环节

画师通常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和功力

直接在画布上勾画出人物形象

而不需先打格画线


画师们正在绘画唐卡

所用的颜料采用金、银、玛瑙、孔雀石等矿物调制而成


白玉县北部的河坡乡

金属锻造技艺高超,远近闻名

以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原料

辅以木料、动物皮毛等原料

生产、加工成各种器具的手工技艺

其中白玉藏刀的历史十分悠久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代初期

生产工序复杂精湛

仍保留着格萨尔王时期的遗风

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玉藏刀  摄影/袁蓉荪

河坡乡的金属锻造工匠  摄影/赵勇



红色印记

跟随红军走进盛德之地


红军与白玉曾有一段不解之缘

1936年6月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军团

在贺龙的率领下

仅用17天就通过白玉全境


6月17日,红二军团先头部队进入盖玉

分驻在盖玉头人的廊嘎顶官寨和康翁寺

受到僧众友好对待

寺院当时还收留了三位红军伤员

喇嘛们用藏药为他们治疗

之后护送他们到白玉县城


位于白玉县盖玉镇打一西村的康翁寺,创建于1338年

摄影/马春林


白玉寺位于白玉县城以北1公里处的半山坡

红军来到白玉寺时

贺龙等将领拜访了白玉寺主持

红军的组织纪律很快消解了僧人们的疑惑

寺院让出了很多僧房给红军住

僧人们还拿出粮食,为红军做起大锅饭

当红军离开白玉的时候

白玉寺更支援红军1000多斤粮食和三匹好马


白玉县城内的建筑沿偶曲两岸建造

位于县城西南,白玉寺背靠石山、面对偶曲

摄影/马春林


1936年6月25日清晨

红二军团出发继续前往甘孜

这天傍晚

红军抵达位于白玉县河坡镇白龙沟的噶陀寺

红军抵达噶陀寺时

博巴自治政府任命的军事部长

夏克刀登派河坡头人前来迎接

噶陀寺鼓乐齐鸣

活佛亲自迎接贺龙一行,并敬献哈达

休整数日后,红军离开时

噶陀寺还送给红军3000斤粮食和600斤酥油


噶陀寺位于白玉县河坡镇白龙沟朵念山的山腰处

摄影/马春林


如今,噶陀寺最热闹的时候

莫过于每年藏历正月了

这一整个月,噶陀寺都在举办各类活动

如金刚法舞、晒大佛、藏戏表演等等

藏戏表演中

不乏清朝官员的形象

也有多种源自汉族的乐器

从中可以一窥汉藏之间

政治与文化的交流


噶陀寺藏戏表演用的面具  摄影/袁蓉荪


1936年6月29日

红二军团浩浩荡荡地从噶陀寺出发

经河坡、热加、赠科前往甘孜

第二天抵达甘孜绒巴岔

与红四方面军的红30军88师胜利会师



长久以来

由于地理天堑的阻隔

白玉县鲜为外人所知

现代化的交通

传播媒介的发展

给了白玉县走出去的机会

也让外界有机会

更深入地了解这片“盛德之地”



本文全部内容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四川白玉县附刊

点击下图购买电子版


-  END  -

编辑 / 苍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