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方,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广东学联 2022-05-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地道风物 Author 风物菌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授权转载。


一方水土,一方美食
“粿粿”中国南方的语境下
蕴含着享受、满足的涵义

通过“粿粿”
青们可以有滋有味地感知
南方人的生活态度
饮食习俗与家常情感

在广东
哪一种的“粿粿”
  会触动青的味蕾与回忆呢?


今天就和学联君一起
走近南方的“粿粿”吧!


在吃方面,南方和北方有很多有趣的CP:南米北面、南(汤)圆北(水)饺、南焖北烧、南煲北炖……
 
关于各种糕点小吃,我们也发现了一对:南粿北
 

作为一名江南的包邮区群众,第一次吃到的一种“馃”是浙江兰溪的鸡子馃鸡子,即鸡蛋,鸡子馃就是在面皮里裹进肉末葱花、灌上鸡蛋液用油煎制的一种小吃。
 
到了北方才发现“馃”到处都是:甘肃临夏油炸馃馃就是把面粉做出各种造型下油锅炸;山东鲁西北平原,人们把各种形状的油条统称“大馃子”各种甜食蜜饯类也称喜馃子”;天津的煎饼果子严格讲应该是“煎饼馃子”因为绿豆面皮里的油炸“薄脆”叫馃箅儿。


由此可知,用小麦面粉制作、过了油的面食就可叫做“馃”浙江“鸡子馃”,是麦粉所制,还保留着中原遗风。把麦粉变成大米(粳米)粉,就产生了南方版的馃——“粿”
 
今天放下北方“馃馃”们不表,单说南方“粿粿”们


江西、浙江、安徽的山区,“粿”还是零星分布。再往南去,到了说闽语,也就是说“福建话”的地区,藏在青山绿水间的“粿粿”大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出,顿时让人眼花缭乱。
 

汉末以来,北方战乱频仍,中原士人百姓纷纷南迁。这些南迁的移民对故土食物太过留恋,因而将大米磨成米粉、米浆,强行开发出形态上极其接近北方面食面条、馒头、包子、饺子……
 
东南沿海各省,是北方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山区相对平原既容易躲避灾祸,又可以很好保留传统习俗,而福建又是山区最密集的省份——所以,粿粿集中在闽语区(覆盖福建、潮汕、台湾、海南、雷州半岛及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区),就不奇怪了。


经过千百年发展, “粿”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家族主料除了大米,还包括以薯类、芋类制成的食物,平时食用的有主食、有点心,最耗时费力的“粿”,直到年节时才会出现。
 


哪里人是“吃粿”专家?潮汕人民一定觉得自己最有发言权。粿条、粿汁在潮汕地区的普遍程度,仿佛臊子面之于陕西、米粉之于广西。

粿条是把大米磨成浆,蒸熟后切成细长的面条;粿汁又叫粿汁皮,比粿条多一个晾干或烘干的步骤,然后切成三角形或四边形的片状,口感上更加弹滑;刚做好的粿条、粿汁皮,直接吃米香浓郁、原汁原味,烹饪中跟面条一样,可任意搭配其他食材。
 


粿条(粿汁皮)在水中烫熟,搭配牛肉、牛杂、肉丸、猪杂、卤蛋、豆芽等配菜,也可根据喜好加入咖喱或者沙茶酱之类的调料,是最常见的吃法;
 
潮汕的牛肉火锅吃到末尾,汤头已经溢满牛肉的鲜香,这时下一把粿条进去,与牛肉汤头形成绝妙搭配,什么佐料都不加,牛肉汤粿条的鲜美,也足以让盛满牛肉的胃口画上圆满句号。
 


粿条不分早中晚,尤其在福建、海南、潮汕等吃粿大区24小时都可能遇见卖粿条的档口。

老婆饼里没老婆,老鼠粄里也没老鼠!

因发音不同,客家人将“粿”发音成“粄”——他们吃的老粄其实也是一种“粿”,是用细而短的米粉制成,因两头尖尖、形似老鼠尾巴而得名,可煮、可炒、可干拌。到了广府地区,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叫“啫啫”的做法,且口感极富弹性,哪怕只有把青菜和鸡蛋,也能吃得和美落胃。



要说长得好看又好吃,莫过于点心“粿”颜色可以五彩缤纷,都取之于自然;味道可以千变万化,全赖食材与佐料的组合。

 

江西上饶的“灯盏粿”形如小灯盏的样子,里头放上雪菜豆芽肉丝炒的料,一个不过婴儿手掌大小,一口气能吃好几个。



潮汕满大街的“咸水粿与江西灯盏粿师出同门,只是“灯盏”里的料,换成了菜脯粒,也就是萝卜干——菜脯用猪油炒熟,放一小撮在粿上,提鲜增味。

灯盏粿和咸水粿在上饶、潮汕,是孩子放学后校门口的零食扛把子、大叔们饮茶吹水时的好搭子。
 


台湾省的 “碗粿”,就是灯盏粿或咸水粿的放大版,装在特制的小小碗里蒸制,有儿童的拳头那么大,口味有咸有甜,咸料有咸蛋黄、香菇、肉末、虾米等等。
 
“粄”来自古汉语,意为佐茶充饥之食,形态上与作为主食的粿条类似许多粿类小吃,也可以找到“粄”的对应品种,如广东的包粄、捆粄,就是将蒸熟的米浆平均分好,加上咸菜、冬笋、肉丝之类的馅料,包裹起来食用,样子有点像简易版肠粉。


这类食物在江西赣南也很常见,只不过名字变成了“包米粿”。


江西南部的客家地区,也有吃粿的习惯,当地人的早餐里包含“茄子粿”“咸菜粿”“南瓜粿”等等,其实原来是用蔬菜挂米浆,入油锅炸制而成。
 


蔬菜、米浆经油一炸,再淡的味道也立马变得滋味十足,米浆脆、蔬菜嫩,吃起来大快朵颐。

米粿这种食物在江西东部、南部,浙江中西部颇为流行——其实就是用各种米打的年糕,只不过叫法不同。


丽水、赣南等地有有一种“黄米粿”(也称黄米果、或黄粿)是用粳米加草木灰染成,口感比糯米年糕更松软可口,可炒可汤。
 
福建闽南等地有一知名小吃叫九层粿。在米浆里加入红黄色素,以红—黄—白顺序叠加,直至九层。吃时切成菱形,侧面看颜色层次分明,食之口感滋润细腻,松软清甜。
 


巧的是,在江西赣也有一模一样的小吃,只是称为“九层皮”,做法、口感如出一辙。
 
潮汕流行在夏天吃草粿,到了浙南、江西、宝岛台湾仙草冻或烧仙草客家人聚居区又叫仙人粄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区仙草粿。草粿在制作中需要加入米浆,所以称为“粿”并无毛病。


无米粿,说的是一类不含米的“粿”,多用薯粉制作,属于“粿”家族的新成员,可以加入韭菜、白菜、土豆、白糖等馅料,先蒸、后煎,比传统的粿吃起来口感更糯。
 


无米粿中有一种 “水晶粿”,用番薯粉、生粉和面,馅用韭菜、胡萝卜、玉米、紫薯等调制,蒸熟后粿皮晶莹剔透,粿馅五颜六色,食用时还要淋上一勺用蒜末、小葱、猪油调制的卤汁。


闽粤地区民间信仰兴盛,粿是节庆、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汕头一个叫做“东湖”的小渔村,有一家专为村民提供各种祭祀粿品的作坊。小小作坊里满坑、满桌满架地堆着各种颜色、尺寸、形状、大小的粿那阵势叫人叹为观止。
 


因为颜色漂亮、造型图案喜庆,红桃粿是最常见的:结婚用它、生娃用它、过年用它、初一十五也用它。
 


粿皮是用红麴米染色,里头的馅也分甜、咸甜的是红豆沙,咸的是用虾米、菜脯、香菇炒香的糯米饭。

刚蒸好的红桃粿光泽弹糯,香甜筋道,是道美味小吃;而祭祀等仪式过后,放凉后的红桃粿略硬,裹上蛋液下油锅煎热,又是另一种滋味。
 
糕粿也是祭祀必备,分甜粿、发粿等几种,通常做成圆饼——早些年家家都会做,现在多向专门的粿店定制,一般单个重达十多斤。
 


甜粿和发粿对应不同的祭祀需求:甜粿在和面时加糖,祭祀完再上锅蒸热,嘴馋的孩子会偷偷掰扯一块来吃,甜香满口;

发粿是经过发酵的粿,也叫酵粿,其实就是俗称的发糕——切成半个厘米厚、4个厘米见方的粿片,裹上蛋液炸着吃,又香又甜。


鼠麹粿里加了鼠麹是一种可以用作食物染色、带有清香味的草,与艾草相似,总是被人误读成“鼠曲粿”、“鼠壳粿”连带着吓人一跳,以为与老鼠有什么关系。
 


做鼠麹粿的模具有圆形的,也有与红桃粿相似的:头上小小的一个尖儿,下面圆圆的一个肚子;广东、福建、浙江都地方制作鼠麹粿其馅料也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有咸、甜、咸甜双拼三种。

对于东南各省来说,清明节来了,鼠麴粿的春天就到了;冬天的鼠麴粿熟了,也该回家过年了。


“粿”会因为它带给味蕾的美好、带给岁月的温暖,在充满稻香的南方代代相传。在文化基因里,它还默默地与北方的哥哥“馃”遥相呼应,演绎着和而不同的味道。



“粿粿”让食材
转化成美食的灵感
它展现着南方人
对食物外观、口感的追求

朴素的一捧大米
在劳动人民的精心加工后
成为千姿百态、别有风味的“粿”
这是对于生活崇高的珍重
也是劳动者的
生活智慧

每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争当时代弄潮儿
//每日一学习//
天天约定你

编辑:王鑫轶、钟汝淇、陈雯、林肇星、刘尔
责编:黄思毅、林肇星
初审:陈锋
复审:辛琦
终审:饶玲
来源: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地道风物”是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公众号,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立志于“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广东学联综合整理。


好文推荐丨点击可跳转原文

① | “想要皮肤好,抗糖少不了?”

② | 别傻了,青蛙才不会被温水煮死

③ | 新时代学联学生会工作怎么做?看这张图就懂了!

④ | 最新!机票、火车票怎么退改?

⑤ | @所有大学生,这样的寒假更有意义!

⑥ | 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后还需要隔离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