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爷爷走了…他曾对我们说过这些话

广东学联 2022-10-09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在长沙逝世

享年91岁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说,他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毕生的追求是

把中国人的饭碗

牢牢地掌握在

中国人自己手上


  意外发现  

  坚定培育杂交稻的信心  


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袁隆平说,我好高兴,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结果没有一株像它“老子”长得那么好,高的高,矮的矮。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我失望了,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



在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发现坚定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


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在稻田里逐一寻找三年后,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再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谁来养活中国”  

  袁隆平给出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爱国就是粮食增产  

  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作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第一人,袁隆平接连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重大奖励和荣誉。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但袁隆平始终认为,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对于袁隆平来说,爱国就是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2016年,86岁的袁隆平又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山东、浙江、黑龙江、陕西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



袁隆平说,我们计划发展到一亿亩,每亩按最低的产量300公斤。一亿亩就是每年产量300亿公斤,300亿公斤可以又多养活一亿人口。


  “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

  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袁隆平说,他曾梦到,超级稻试验田里,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和科研团队在下面乘凉。



袁隆平说,我得过很多的奖,共和国勋章是最高的奖,对我是一个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尽量发挥新的贡献。


“年纪大没有关系,我还没有痴呆,今后要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袁隆平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多年来
袁隆平一直牵挂着粮食问题
一再强调粮食的重要性


经历过粮食短缺的痛苦
袁隆平这一代人
对于粮食格外珍爱
2013年,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给无数人敲响了警钟

“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珍惜粮食也是袁隆平对学生的要求他曾表示自己挑研究生有一个条件不下田就不带只有亲身下过田体会过“锄禾日当午”艰辛的人才会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体会

  袁隆平:希望更多青年  

  从事现代农业  


“90后”的袁隆平曾在直播中为年轻人送上寄语:“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研究!”



袁隆平勉励年轻人:到一线挥洒热血,书写青春
一直以来,袁隆平院士都密切关注中国年轻人发展。鼓励年轻人树立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理想,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用知识与汗水服务基层,在一线广阔的舞台书写青春。
2019年,西南大学学生给袁隆平写信,请教袁隆平院士“成功的秘诀”。在回应中,袁隆平给了“知识” “汗水” “灵感” “机遇”这一“8字口诀”,叮嘱年轻人要手眼结合,注重实践,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
他说,“我们这个是搞应用科学的,实干苦干,才能够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电脑上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面才能够长出我所希望的水稻出来。”
▲直播中,袁隆平向丰收节送上祝福,并号召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

在袁隆平看来,年轻人做科学研究,第一是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第二个是要攻关,找到正确的方向。最重要是“越失败越要有勇气,在困难面前总结经验教训,再进一步努力解决问题。”
而对于有志于农业研究的年轻人,袁隆平鼓励他们,“把热血与汗水洒在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基层一线是高尚的,年轻人在中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大文章里书写个人青春是值得骄傲的。”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风吹“稻”浪,满目金黄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您养活了十几亿中国人
感谢您让我们端牢手中的饭碗
国士无双,袁老千古
永远缅怀、致敬
我们最亲爱的袁隆平爷爷

每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争当时代弄潮儿

//每日一学习//

天天约定你


编辑:任明
责编:胡诗琪
初审:陈锋
复审:辛琦
终审:饶玲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人民日报(ID:rmrbwx)、青年湖南(ID:GQTHNS);广东学联综合整理。


好文推荐丨点击可跳转原文

① | 来来来,往这边走→
② | 我为同学做件事 | 师生共聚下午茶
③ | 5月21日 |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
④ | 被周恩来称作人间最纯真的爱情。
⑤ | 5月20日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⑥ | 什么是快乐星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