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呈现沧桑岁月
个人命运演绎时代真情
《人世间》用小人物的人性之光
照亮时代的间隙
谱写着平凡人的故事
这个大时代与小人物的故事
感动无数人
让青们在感动中看人生境遇
在烟火气中感受生活百味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现在学联君就邀青
一起来看看这《人世间》
春节期间,一部名为《人世间》的现实题材大剧播出,引发了社会强烈共鸣。
“生同枕、死共眠”的周家父母,三种性格、三种命运的周家兄妹,相伴长大、磕绊成长的“六小君子”……这部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获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自开播以来好评不断,多次登上“热搜”,观众跟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浮沉而欢笑落泪,深层次临摹了近50年的中国社会图景,用家庭变迁的生活横截面,映射出了改革开放的大历史舞台。
以中国北方城市里一个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故事脉络,故事的落脚点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家庭的三代人。最开始,父亲周志刚作为一名建筑工人,要前往西南建设“大三线”。同时,国家号召知青下乡,长子周秉义加入生产建设兵团,女儿周蓉则追随诗人冯化成到贵州农村,只留下小儿子周秉昆和周母相依为命。从此,一家五口四地分居,聚少离多。每个人都与时代碰撞出不同的人生轨迹。
周家三代的生活充满了艰难与不易,少有圆满与顺遂,但他们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让这个家变得更好,他们隐忍、知足、乐观、勤勉、向上。
“我们并没有放大苦难,也没有想过教化观众,只是真实地呈现那段岁月,将感悟留给观众自己。”总制片人、导演李路说,正因为有无数个周家这样的普通家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 这也是我们的故事 //
“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在这部剧里,近50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依次得到穿插展现,从知青岁月、改革开放再到香港回归、申奥成功,国家发展的宏大主题与个体触感实现了交相呼应。而皑皑白雪下的东北森林铁路,梯田环绕下的贵州青翠山区,这些祖国的大好美景也在镜头下缓缓呈现,身为国人的家国情怀与自豪感于无声处生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置身这一浪潮的干部、工人、企业家与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都曾困顿与迟疑,但也重新找寻到了自身的发展坐标,依靠自身的坚守,获得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此剧对准了改革中的工人阶层和普通大众,创作与演绎的视角因此愈加朴实真切。不仅有家庭温情的滋润,更有干部敢担当的坚韧,同时也有产业转型的样板,时代巨变里,不变的是中国人性格与人心中最纯良柔软的部分,正是它为我国的硬实力跃迁擦上了明亮而温暖的底色。“身体可以疲惫、生病甚至受伤,但精神绝不可以颓唐”,剧中周秉义的这一人生格言,也一定程度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历经危难而不倒、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而不辍的真实写照。
正如该剧所浓缩展现的,我们的民族在苦难中铸就辉煌,在转折中开创新局,在探索中收获成功,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也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闫伟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谈到:“《人世间》找到了‘中国故事’的呈现方式,‘最中国’的情感表达,以及广泛的文化认同和集体共识。”
// 书写平凡人奋斗史诗 //
《人世间》的故事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在“光字片”社区名为“仁义礼智信”的小街巷子中,以老周家五口人为代表又延伸出的邻里群像中,出现在各自生命中的每一位过路人,都在忙碌中追赶着生活,平凡中感知着温暖,奋斗中寻找着光亮。
在编剧王海鸰看来,将周秉昆这样的普通人作为主角,是《人世间》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不见得是为人类做了多少贡献,我们为家庭做了很大的贡献,等于也是为人类做的贡献,没有小家也没有大家。”
“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洋溢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闫伟认为,观看这样的作品像是在观览年代市民风情画,作品本身又是生动认知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剧中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与生活梦想,激励着每一个人奋发向上。”
剧中一开始,周父带着全家拍了一张全家福,洗了五张,人手一张,从此踏上天各一方的漫长人生路。时间在飞逝、社会在前进、时代在改变,每一个人物的生活轨迹与人生命运都在历史浪潮下,被裹挟着不断改变。无论是以周秉昆为代表的工人阶层,还是以周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正是无数普通人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中国近几十年的辉煌巨变。
原著作者梁晓声曾表示,要通过影视化后的《人世间》,向现实主义致敬,向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添砖加瓦的各类人物致敬。尤其向坚忍的、普通的,而又坚持做好人的人致敬。当这些从“光字片”长大又离开的人们,最后又都回到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并且用各自能力让它变得更好时,个人与家庭的前进与发展变成了时代的缩影。对于周家来说,没有拍成的三代同堂全家福,成为了遗憾中永恒的念想。“时代大潮下的小人物,虽不像英雄模范、社会精英那般自带弧光,但他们在逆境中跌跌撞撞、向阳而生的精气神同样令观众荡气回肠。”闫伟说。《人世间》的故事似乎与年轻人的生活与兴趣有点远,更没有什么可以炮制的话题。它的故事是从1969年东北城市吉春的“光字片”城中村讲起的。有“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支援大三线”“改革开放”“国企改革”“出国潮”等历史坐标,有“布票粮票”“倒泔水”“报纸糊墙”“接线头织毛裤”“攒肥皂”等细枝末节。对一出生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大的历史背景、还是小的生活细节都非常陌生。
“可这些生活与现在也就相隔不到40年。”总制片人、导演李路感慨。《人世间》记录的这50年百姓生活史,正是要回答“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这个问题。“不要低估任何一代年轻人。”李路的这句话成为该剧迄今为止800多个热搜中的一个。他坚信不需要刻意讨好哪个圈层,因为真正走心的作品自然会触及灵魂,不分性别、年龄、国籍。
“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这50年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也要告诉他们这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于是,这又回到了李路的初心——讲一个伟大的故事。这个伟大的故事一定是真实的、有质感的。除了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剧集的细节也要经得起考验。比如日历牌上的日子、当时的物件摆设、人物的衣着打扮,“都是花了大心思的。”李路说。“文学与影视,这是一种相互区分、相互激励而又相互启发、相互成全,最终相互增强和放大的关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表示,《人世间》的热播,再一次有力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从文学到影视,这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表示,文学创作想要更好地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就一定要更加充分、更加主动地同众多艺术门类及文化形态交流互鉴、融合接轨。“我们相信,新时代文学能够在不断拥抱和衍生中,把握历史主动、打开无限可能。”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新华网、人民网、工人日报、微博、知乎;广东学联综合整理。好文推荐丨点击可跳转原文
① | 反复横跳?广东天气剧场“开端”上演!
② | 毕业就emo:工作找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