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子 | 奖惩孩子要科学,听听这7个建议

2016-10-21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作者 | 茅于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孩子逐渐长大,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是需要成人的关爱和教育的。为了帮助家长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区别对待


罚要当过,也就是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区别情况,不要过分,而且要结合年龄。一个3岁的孩子打开爷爷的眼镜盒,把眼镜掉在地上摔坏了,跟一个5岁的孩子做了同样的事,处理起来就要有区别。孩子不小心把水杯碰翻了,跟有意将不爱吃的鸡蛋扔在地上,教育起来也应有所区别。

2

掌握情绪


家长在情绪激动之下不要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这时,家长做的一切都过分,事后又会后悔,孩子也会不理解。

说理明确。说理要简单、具体,使孩子真正能懂,抽象地说教,次数越多越无用。

3

不动手


家长开打,就做出了一个暴力行为的范例,而被打了的孩子很容易就用暴力对待其他孩子,以后还会打自己的孩子。

4

养孩子自控力


平常家长要认真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孩子一旦有了自控能力,一般不会犯大错,当然,有些过失行为不在此列。所谓大错,主要是强词夺理(“ 我没错”)、屡教不改( 磨磨蹭蹭不听指挥)、依赖成性( 不努力、懒散)等,在这些情况下,培养自控能力很困难,但尽早给孩子播下自控能力的种子,最终也会发芽、开花、结果的。

5

表扬孩子的好行为


孩子做事是喜欢得到别人的注意和表扬的,孩子得到夸奖能增强自信心,能使孩子强化他的自我价值,会有更好的表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6

让孩子体验行为的后果


比如,孩子把早餐饼干给小狗吃了,自己就没有了;孩子把毛绒玩具熊扔到脏的地方,家长去洗,自己就没有玩的东西了;孩子把书撕了,家长就无法给自己讲故事了等等。对待类似事情,家长不要心疼孩子所受到的应有的“ 惩罚”,这些被“ 惩罚”的经验,会给孩子一种提示,不能做不恰当的事。当然,也就避免了家长用人为的惩罚方法。

7

不抓住孩子的错不放


当孩子受到批评、教育之后,生活就要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中去,不要无休止地说教。孩子有了哪怕小小的改变,家长就要欢迎、接纳,这种宽容心态能够使孩子养成自控能力,而一味地抓住不放,则适得其反。

孩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个体,他不是家长高兴时的一块宝,也不是家长生气时的一棵草。家长对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好的行为要表扬、鼓励,对不当的行为要教育和宽容,有时忍耐与克制也是一种教育。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而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就不能给孩子带来健康的成长。

 

来源 | 《启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