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2017-10-28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登高踏青,赏菊品酒。菊花添秋色,晚晴映重阳。

重阳节,祝天下的老人幸福、安康!



重阳 习俗


重阳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重阳踏秋、会友等习俗。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茱萸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节身佩茱萸和饮菊花酒的习俗与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非常相似,农历五月初五、九月初九都是季节交替、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这些习俗不免也与古人预防疾病的意识相关。



重阳 咏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点评:佳节独自在外,思乡加上思亲,情感分外强烈。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点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点评: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触景伤情,思归之情,难以言表。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点评:全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在节日里忧伤难遣。


《九日五首》其一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往,

干戈衰谢两相催。

点评: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



《九日齐安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点评: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唐〕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点评:诗人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点评:全词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畅达又深沉,含蓄又深情。



重阳 敬老


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老年节”。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如果在父母身边,

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

吃吃饭……

如果离父母很远,

给他们打个电话,发个消息,

连下视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看到老人,给个微笑,

问声您好

需要时,伸出手,帮个忙

天清云淡,岁月静好!


来源 | 部分内容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