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厂矿子弟的时光记忆:被岁月埋葬的“国营”

2016-12-04 SY有去无回的旅行 天涯社区

70年代,一大批“国营”字头的厂矿应运而生。“国营”—国家经营,凡是国营企业,国营两个字一般都在最前面,有着两个字就是金字招牌,就是一般的工人,那在外面也是相当的自豪和光荣。

  

那个时候的厂矿就是一个社会,商店、医院、托儿所、学校、电影院、菜市场相关配套应有尽有。一般而言,一个生产产品的工厂部门架构中有厂办、各个车间、人事科(有些叫劳资科)、计划科、技术科、销售科、供应科、总务科、运输科、保卫科等。工资是是按级拿,没有特别的职务上升,就一般工人来讲,只能论资排辈等着升级涨工资,因此,为涨工资争吵的事不少,因为一个科室或者车间名额有限,中间就会出现一些猫腻。生产工人结算工资多是按工时计算,这里面车间主任对工时的认定和计算就有很大的权力,因此不少车间主任特别是那种人很多的车间主任是相当吃香的。那个年代不得不提一个职业—司机,那时会开车,特别是在厂里开车是很牛逼的一件事,也是非常有搞头的一个职业,那时不像现在很多人有车会开车,那时在厂里要去开车必须经得人事科同意,经过老驾驶员带才能上岗。最开始多是绿皮长鼻子的解放,后来的东风居多,也有苏联的大吨位卡车。当然吉普、上海、大客车、中巴车什么的肯定也有。其实开卡车的最好,在外面跑的时候经常携私活,顺便装人不说了,脑子灵活的还有拉货的,因此,那时候的司机收入相对于较高,真正的技术工种,现在还记得老解放一根Z字形的铁棍摇动发动汽车。当然,每个部门都比较吃香,在部门里工作一般区别于工人都叫干部,比如供应科的采购,人事科的人事员、销售科的销售员、总务科的后勤管理员等等都是很好的职位。在这里要单独提一个部门,那就是计划科,那个时代这算是一个核心部门,计划经济年代,什么都和计划沾边,生产什么产品要计划,采购什么物资要计划,销售产品也要计划。很多国营厂甚至得到北京去要计划,地方管不了,没有计划就无法开展工作。所以当时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绕计划可开展,计划科的人员一般也能得到提拔和重用。

  

以上只是对一个工厂营运的简单描述,而生活中更多的是张家长李家短,按工龄分房子、娃儿上子弟校、过年发福利、夏天发冰糕、医院也近似于免费,那个时候最大的开支可能就是吃和穿。娃儿只要到了4岁后到上学前几乎是没人管,在外面乱跑乱耍,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哪家的娃儿附近的人一般都认识,马路上也没那么多车,一般除了小偷,其他坏人还是没有的,而小偷如果当时被抓住那也是很惨的,打得可能连他爹妈都不认识,抓到时被打,到了保卫科还要遭打,对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安全系数是比较高的。粮票是当时的产物,粗粮和细粮,也就差不多是面和米吧,周边的农民是没有粮票的,工厂的人就把多的粮票拿去和农民换鸡蛋什么的,一般粮票也可以等同于人民币流通,小孩一般喜欢偷点家里的粮票出来换吃的,当时厂里一般还有一种流通东西,那就是饭票,也是印有面值,在厂里几乎也是可以买任何东西的,可以想象当时真的是个小社会。

  

国营厂的人哪怕是一个基层的工人,不是很挑剔的话当时是很好找对象的,周边的农村和乡镇都乐意自己的孩子进入厂里,那可是铁饭碗,那时的话叫旱涝保收。过年过节回到家乡,只要是工厂的人,一般都是大包小包的柴米油盐、日用品什么的,那是相当的风光。何况找的对象是厂里的正式职工的话,也要解决自己的工作,很多厂里还有个厂中厂,叫大集体,很多工作就是在里面解决的,大集体就是工厂的一个附属机构吧,其实也差不多等同于正式工人,只是在一些具体福利待遇上有些差别而已。顶替也是那个年代的专有词,父母退休了,自己的孩子是可以顶替上班的,经过教育科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班了,也是正式职工,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国营企业员工很吃香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个时候其实虽然是在厂里,生活质量相对较好,但物资也是匮乏的,有些家庭不是能天天吃肉的,也不能随便就买新衣服的,当然肯定是饿不着冷不着的。但就对比今天而言,当时的东西那是货真价实,也就是绿色食品咯。相信那个时代的吃过猪肉拌饭、酱油拌饭。我记得那时喜欢没事把冰箱打开,抓一把奶粉就往嘴里塞,那个香。家里熬猪油的时候,及候在旁边,等熬过猪油的油渣,金黄色又香又脆,一咬一口油,撒上一点白糖或者盐,那真的是人间美味。那时家属区都有编号,房屋也比较简单,多是一室一厅,然后公用厕所甚至公用厨卫。一到吃饭时间,全楼飘香,什么回锅肉、腊肉的香味四处乱飘,惹得一阵口水,很多都是家里做什么好吃的了都会给邻居端去一晚,邻居吃完后把碗洗干净又给人还回来,那时的邻里关系一般都是很好的,这家有什么事邻居都会来帮忙,或者大人上班没时间照顾孩子,邻居也是帮忙照顾吃喝拉撒睡,那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很自然的事,没有隔阂没有别扭。

 

那时的一天一般是这样,早上家里煮点面条或者稀饭,也有的去附近的食堂(职工食堂、医院食堂、学校食堂)买早餐的,吃完了伴随着厂里大广播的声音上班上学,这个点一般路上热闹,走路上班的、骑自行车上班的,有条件的还有骑摩托的。小孩就自己背着书包成群结伴去上学。工作时间的家属区一般都很清净,几乎没什么人,中午大人一般要回来给孩子做午餐,午餐后就小睡一会,然后又是一阵广播声,哦,该上班上学了。然后家属区又是一阵寂静,然后晚上下班了,回家做饭吃饭,吃完收拾好了就是各种活动了,总结起来无外乎这几种,看电视、串门、打牌、跳舞、看电影。小孩子一般作业不多,晚饭后没多久就看电视或者找同学玩。这样简单而充实的一天就过去了。对于那时的孩子来讲,学习压力真不大,老师也是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也是工厂的一员,相当于干部编制吧,也就是大家都在一个大家庭,所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也就没什么坏心眼,一心只想教好书育好人。那是童年是美好的,盼望的就是过节和放假,过节好吃好喝有新衣服,放假可以到处去玩,特别是和外地亲戚家的孩子一起玩,那是一件多美幸福的事情。

  

一个工厂也有自己多姿多彩的业务生活,工会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什么红五月唱歌、六一文艺汇演、七一演出、篮球赛、足球赛,也是自娱自乐相当精彩,大家对这些活动也很重视,刻苦排练,一般分单位搞表演,最终还要评出名次,因为谁也不想落在后面,在领导的关怀和激励下,都是卯足了劲。在这些活动表演抢眼的,就可能成为厂里的“明星”,很多人也因此受到领导的重视,成为抢手货,如果是工人,可能就会提拔为干部,如果是干部,可能就会调整到更好的岗位,也算当时的特色。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其实也不能完全描述完当时的情况,这只是一个缩影,各个企业有不同的情况,但当时大体的情况估计相差不多。一个时代一个符号,“国营”也算是70甚至80年代的符号,从繁荣到没落,从云端到地面,没有对与错,没有喜欢或者讨厌,因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经历过。


这些个纯属感慨,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有他存在的必然性,也有被淘汰的必然性。没有其他多的意思。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好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