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天涯头条|从1995到2015,我这20年的创业历程

2016-12-27 一见就不愁 天涯社区

1993年大学毕业,学的是机械类专业,在工厂混了2年,到了1995年,当时年轻,不愿意进体制内厮混,决心自己开工厂,家里一片反对,我行我素惯了,找了几个朋友,借了10W,开始做出口灯具。


运气还不错,第一个生意来了,是个南非的犹太人,外贸公司领来的,带来了样品,是个几款玻璃吸顶灯,由于当时几个国营的灯具厂都不愿意开发,这个生意就落到了我手里。五金加工、表面处理我懂,人工吹制的玻璃我真的不懂,于是现将客户稳住,开始了找寻玻璃的历程。



先是跑了几个有名的国营厂(现在全不存在了),结果是无一愿意生产,不过他们跟我说了个苏北联营厂的电话,试着联系一下,对方倒是答应生产,不过要我自己开模具。不管那么多,第二天我就去了苏北,厂长虽然爱答不理,也总算报了个价格,于是急匆匆赶回,将正式报价给了外贸公司,(一个产品赚3块)南非客户要求45天出样,采购数量没说。


模具费还得自己出,又和苏北的玻璃厂联系,拿到了他们平时开模具的工厂电话,在沙家浜!


第二天就去了沙家浜,厂长不在。于是住下,沙家浜当时还不是什么旅游景点,旅馆的条件很差,床上的被子像钢板一样硬,还有一股霉味,我也不讲究了,自己也没脱外衣,直接躺下,陈村在一篇文章里说“脏衣对脏被,谁也不吃亏”说的就是我这种情况?!


第二天,模具落实好,交了预付款,说好二十天之后来取,逃离了沙家浜。回到厂里,将前一段时间没落实好的事情处理一下,就无事可做了,厂里只有我一个人。想想无聊,就去买了一台486回来,1W左右,装上游戏,开玩。


没玩几天,原先答应做底盘的冲压件厂又出了状况,他们厂是乡镇厂,厂长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业务,不和我玩了,还好模具正常开。


我一发狠,自己到二手市场淘了两台冲床,自己做。连安装花了差不多一万。这时,冲压模具好了,付了3000多,把模具拉回来,试着生产了几个,一切正常。


忙忙碌碌中,二十天到了,赶紧去沙家浜,叫了一辆面包车,晃了4个小时中午才到,三副模具几百斤,又要赶到苏北玻璃厂,到了玻璃厂,都下半夜了,周围也没什么旅馆,旅馆在县城,就在车上熬到天亮。


好容易等到工厂开门,把模具卸下来,央求工厂给我试模,由于玻璃是双料的,他们没有烧瓷白料,厂长又让我付了2000的费用,答应三天给我(还要退火)。只能让车子先回去了。三天后,我乘着龟速的长途车回来。


将样品交给外贸公司的业务经理,就静候佳音了。又过了差不多20天,外贸公司通知我做好生产准备,合同已经签了,就等对方的信用证了。首批一个40呎柜,大约4000个灯。


我当时真是兴奋,从来没挣到过这么多钱(一两个月内),于是马上招工了两个工人,一个厨师,这两个工人先做冲床。



又过了几天,信用证到了,30天交货,我马上通知苏北玻璃厂生产,玻璃厂却要我先付50%的货款,也就一万多,没办法,去了银行电汇。


然后又找两个工人谈话,让他们叫自己的老乡过来,一个四川的,一个江西的,几天后,我的草台班子搭起来了,只是还缺一个会计,这时村里的会计自告奋勇,只要300块就把我的账搞定。出纳我就自己来吧。


当时我的工资是600块一个月,做25天,加班另算,中午工作餐,加班有晚饭,不管住宿。后来没有多长时间,工资和吃饭都改了。


开始的时候工人很空闲,整天在院子里晒太阳,因为玻璃没到,就是做点调整流水线之类的杂活,苏北的玻璃厂又开始和我捣乱,说是不能按时送货,一直拖到离信用证到期还有10天才到,外贸经理天天催货,我商量着是不是提单倒签,外贸经理说货代是客户指定的,根本不肯,信用证到期我的货还没装船,他就不要了,送过去货款也没保证。


很快,货款回来了,大约10W左右,去掉玻璃款3万,冷轧板和喷塑1W,包装2W,工资和生活费差不多1W,还剩下3W,很好,很高兴,把工资一发,工人也很高兴。我的工人当时全是男青年,差不多也就18岁到20岁之间,后面有没什么活,又开始晒太阳。



这时村里的书记来找我了,原因是我的工资太高,影响了同处于一个院子内的村办厂的工人的不满。一帮一个月干几天活,虽然那几天很辛苦,但还是要晒20天的太阳。我只好屈服,答应下调工资。厂房还是人家的。


村书记在视察过我的小食堂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他们村里的几个干部搭伙在我这里吃中饭,下个月开始。这也得答应。于是村里的书记满意离开了。


书记走了,会计来了,他告诉我要交6000多的税,这就更没办法了。当时交税也很麻烦,先是税务机关开税单,然后自己到纳税账户上交,纳税账户和基本账户还不是一个银行。


工资标准已经跟工人讲了,再下调好像有点言而无信,于是我又把工人叫来,统一口径说工资只有400,另外由于工人都是单身汉,所以晚饭也包了,另外再私下里给个100。大部分工人很满意,只有一个大约30岁左右的四川人不太高兴。我当时也没在意。


第二天,他单独来找我了,就是说晚饭他不在厂里吃,他还是要原来600的工资。原来他家里有三个小孩,村里要他交罚款。我想了想,还是答应了,不过晚饭还在厂里吃,就是要他把仓库管起来。


这下天下太平,村里的工人也没意见了。只是村里的干部要给他们隔一个小间吃饭,菜什么的吃点就吃点吧,酒让他们自带。


就这样,我的小作坊在三天打鱼,五天晒网的情况下也运转起来了。


南非犹太人的订单开始翻倍,每个月都有一万个左右的订单。总价20W左右。还有朋友介绍了一个台湾客户,做灯具配件,每个月也有10W的订单。


就这样,一年之后我赚了40W。这是1995年3月到1996年4月的事情。



既然是经济论坛,总要说说物价,工资什么的,以下是我记忆中的上海地区物价:


1、房价,上海商品房大约4000左右,(虹梅路上的一个小区,本来想买的)

2、.米价,上海大约0.8元左右,

3、电脑,586已经出来了,比较贵好像要接近1W了。

4、手机,大部分用的还是砖头机,不过摩托罗拉的翻盖机也很多,价格上万。

5、工资,大部分人的工资400-600不等,公务员也不过1000左右,当时还没有抢着去当公务员。


再说说当时的汇率,当时外贸公司的换汇比基本上是在1:9左右,广东的可以做到1:9.5。这下我急了,工人加班,我也亲自上,每天18个小时,做了5天,终于在最后出货。


当时出口还要商检,开始是每一票都要验,每次商检都要租辆小车把大爷接过来,倒也不卡拿吃要,只不过要走个形式,不胜其烦。2008年取消了,松了一口气。



在这一年里,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1、南非的犹太人带着老婆来上海了,来的时候带了三个皮箱,回去的时候超重了,只好升级坐头等舱回去,言下之意是上海的物价太便宜了。现在我们都海淘了,上海的物价不是一般性的贵。


2、台湾的客户和我的关系变成了铁哥们,据他说他的老家在常州,在常州开了工厂,也算是帮助家乡,自己赚钱两不误。他还是一个国民党的铁杆支持者,96年选举前为了投票,准备转道香港回台湾,结果解放军台海演习,他到了香港就走不成了,回了常州。


另外就是到苏北的玻璃厂去看货,主要是他们的气泡比较多,我想让他们解决一下。由于几个月来,货款正常,订单还不错,玻璃厂厂长一改以前的作风,对我热情无比,中午一定要吃饭。到了饭桌,才发现我一个客人,陪客倒有9个,连镇党委书记都来了,可怕!


96年的5月,有两个生意上的朋友拉我入伙,一起做大做强,然后就合伙了,我负责销售,另外两个,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采购,第一年还好,97年就开始亏,主要是采购有问题,他经常买些次品回来,说是便宜,然后客户退货,这一年退了3个货柜。索赔更是无数,真是无语。


到了1998年年底,我提出还是分开吧,这时候我入股的40W已经亏得所剩无几,这又是要从头再来了!



其实这三年,发生的事情也很多。


最主要的是金融危机,由于江浙一带的制造业和东南亚,香港联系得不算紧密,这次影响不算大。但凡事都有例外,我的一个朋友不走寻常路,独辟蹊径,和阿根廷做生意,阿根廷的货币(好像是比索)大贬值,客户倒闭,结果四个集装箱的货款没收回来,一下子垮掉。现在不知所踪。


同样是金融危机影响,香港房价暴跌,许多炒楼的炒成了负翁。


然后是中国大陆的外贸公司竞相上调换汇比,广东的调到了1:11,变相贬值。


在1996年的时候,可以上网了,国内出来了一个叫“瀛海威”的,四十几岁的人应该记得。国内用调制解调器上网,可以看雅虎。就是慢了点,贵了点。


过了几年,搜狐,上海热线都出来了,我在上海热线上下四国。手机开始便宜了,只有几千块了,使用费还是贵。


食品价格没什么大的变动,便宜的时候带鱼5块3斤,小黄鱼也是。



既然单干了,还得找生意做。这时一个大学同学找上门来,鼓动我一起去东北买二手机床,本来我就是学机械的,专业对口。于是,我就带着几万块钱北上了。


东北那时国企都在下岗,一个个工厂没什么生气,只有几个留守的厂长财务还在上班。


先问价格,经常是几百万到几十万包圆,机器的保养还都不错,有的设备几乎还是新的,虽然都是通用机床,没什么数控设备,但绝对是物超所值。只是囊中羞涩,实在无力购买。


在东北几个城市跑了一圈,没买到设备,也就绝了我倒卖二手设备发财的梦,这个生意好是好,没有关系,没有资金,是做不了的。


这期间遇到了一个人,倒是可以说一说。此人是1959年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在的大连理工),专业是冶金,是个铁杆毛派。认为都是从1977年开始顶替实行,导致一批老的技术工人给自己的子女腾地方,一个6级钳工,和一个18岁的青工,能一样吗?还不止一个,厂里的技术水平下降了。


从东北空手而归,钱用了不少,只好拉下脸找同行,做他们的配件加工。为了省钱,租了一个村里的仓库,四处漏风,当时已经结婚生女,不敢跟家里说生意失败,也住在仓库隔壁的一间小房子里,这真是最悲惨的时刻。


过了两年,终于有了一点本钱,20W大约,开始重新找客户,准备东山再起。


这时候老婆要买房子,那是2000年前后,上海市区的房价已经开始上涨,买不起,只好在七宝买了一套,4000多,付了首付,就没什么钱了。还好,这个圈子的名声很重要,这几年我的名声还算好,能够先拿货再以后付款,除了机器设备,流动资金的需要并不大。



这时我开始做灯具电子这一部分,电子变压器、电子镇流器。这才真真看到了中国的电子产品,元器件的差距与进步。


先说元器件,大功率三极管,原来都是用进口的,国产的近几年才完全替代了进口。通用集成电路,不是大规模的,也就是这一两年才质量稳定了一些。电解电容,普通的还好,如果要求寿命长一点的,就得用日本的了。


当时灯具电子的部分利润丰厚,一般都有20%的毛利,只是由于元器件的不稳定,自己工厂的技术、经验不足,风险也很大。节能灯开始大行其道,我的镇流器生意也还算好。LED刚刚开始,日本进口的一粒0.1W的白光LED就接近一个美金,一小袋价值几千人民币。


由于资金的限制,还有本人比较懒,胸无大志,而且管理能力低下,所以工厂最高峰的时候,也不过40个左右的工人。订单再多也不接了,保证高端订单,放弃低端的。


在2000年以后,中国的产业链真正开始完善起来,虽然在高端领域还有差距,但已经不是完全的低端加工业了。90年代以前的中国工业,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90后开始追赶,2000年后许多行业的技术进步令人惊喜。


中山古镇围绕灯具,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供应链。深圳,电子工业的供应链也日趋完善。余姚,慈溪的塑料行业.



又要再说一下物价和工资了。


首先,拜朱总理的政策所赐,公务员的工资从1998年开始上涨,公务员不再是鸡肋,许多大学生开始青睐这个职业。


第二,普通工人的工资上涨缓慢,不到1000,最低的只有400-600,技术工种和普工开始拉开差距。


第三,物价、房价上涨缓慢,基本与收入上涨持平。手机,电脑降价比较快。


2002年,还有一件事情需要重点说一下,上海蓝印户口取消了,在此之后,上海乃至全国的房地产开始上涨。


上海蓝印户口这件事对我身边的几个外地朋友影响巨大,从此这几个人的资产开始发生了分化。


有些人对上海比较认同,早早地在上海买了房子,把自己变成了准上海人,现在房产也给他带来了十几倍的收益。有些人还是老观念,回家造了房子,现在都很后悔。


其中有一个最具传奇色彩:这个人是安徽人,当时给我家装修,人很老实。小包工头,什么都做,在上海的郊区接了点小活,到了工期结束(2000年底),甲方没钱付,还欠他10W左右,可能是看他老实可欺负,拿了三套六楼的房子给他,那时候他也六神无主了,到处借钱给工人发工资,还问我要不要房子,原价卖给我,我手上也没什么钱,还要还按揭,就没买。他吆喝了几个月也没卖出,两套出租,一套自住。还把自己上了蓝印。现在人家这三套房子就值600W以上,开了一家装潢公司,还在朱家角买了别墅。比我有钱。



还有几个影响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因素:


1、厂房租金:2000年时上海郊区大约0.16元/天平方,到2004年0.4元,现在1.2元,每年租金成本就很高,不能抵扣增值税。


2、电费:这个上涨的倒不大,不过除了独门独院的厂房,也没法抵扣增值税。


3、研发成本:做企业的都想研发一个到几个新产品,抢占市场,但是研发的风险很大,一个产品先期投入的资金少说几十万,市场是不是认可只有天知道。


总的说来,直到2005年,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工人也很满意(我们厂的工资已经1200+了),感觉全国都还不错,农业税也取消了。


是2005年还是06年,铜价开始上涨,(中国自此开始了一波物价轮番上涨)据说是铜国储一个交易员在伦敦下了空单,金额比较大(南方周末一家之言,其它媒体讳莫如深),被国际炒家盯上,联合做多,于是铜价一路从2W涨到6.8W。我们也深受其害,对客户的报价最多一周有效,过时需要再报价。客户也忙乱一片,忙着修改自己的网上报价。


不过有的时候也是因祸得福,有一次有个新客户要买一款灯具,这种灯全是紫铜一个个在车床上车出来,还要挑内外丝牙,费工费时,做好了,他来验货,提出还要镜面抛光,我要他加钱,他不肯,我一气之下就不做了,这货就砸在了手里。买的时候铜还没涨价,等到了铜价接近最高峰的时候,我忽然想起还有这么一票压仓货,卖了废品,废铜当时也要5W+了。


我的工厂还好,主要是接小订单的,大公司的一概不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订单量太大,要扩张,实在太累。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全年订单,我的一个供应商(做五金加工的)很喜欢做大客户,一个订单就够他全年忙的,在2006年直接亏损几十万,年初的定的价格,到年底只是微涨了5%,铜价是翻倍了的,第二年痛定思痛,决定开始做不锈钢产品,结果前几年积累的财富就不见了。



2004年开始,上海的工厂要为外地员工交外来人员保险了,钱倒不是很多,一个人一个月100多,劳动监察的来我们厂发《劳动法》,人手一册,这钱得交。后来外地本地员工统一交社保,员工自己也要出一部分钱。越交越多,现在已经1000多了,本地的员工还好,外地的员工总是问我“以后可以领上海标准的退休金吗?”。


带着疑惑,我去咨询劳动部门,结果回答是“全国社保统筹平台还没搭建完全”。这是什么意思?现在网络技术这么发达,你在外地交通违章在本地就能交罚款,怎么我们工厂和工人交的社保,就不能异地支付?


这时候还是要说产能过剩的事情了,2004年,太阳能光伏行业火爆,许多地方都去搞太阳能,许多是政府投资,可是没有人关心太阳能的转换效率,日本人就在做这个,现在我们的光伏企业怎么样,以后说不定我们还要买他们的技术。LED也是,前几年许多地方政府都投资上亿搞LED生产基地,然后就是价格战。


2007年除了铜价跳水,还有一个更大的震荡,那就是股市崩盘。还好当时还没有杠杆,造成的后果远不及2015年严重。


到了2004年,上海许服装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开始缩小规模,到了2008年,就没有几家了。其它行业还是一片红火,服装业出来的工人大部分都进入了其它行业。可能上海服装业是比较早下滑的,别的省份要晚一点。



终于要说到“波澜壮阔”的2008年,这一年发生事情简直是目不暇接,奥运了,地震了,三鹿奶粉了,次贷危机了,四万亿了,奥巴马了。


奥运,当然是好事,就是花的钱多了点,不过也拉动了点经济。地震,当然不是好事,不过也涌现了一批英雄和小英雄。三鹿奶粉,当然不是好事,要重点说说产品质量:


实际产品质量问题一直存在,不要说民用商品的质量,工业用品质量也一直参差不齐。我们厂在2000年时用的是温州螺丝,工人反应太软,容易滑丝,容易把螺丝头的十字槽打圆。我就联系了一家做出口欧洲螺丝的厂家,直接供货,价格比温州螺丝贵了点,工人反应不错。没几天,又有反应上来,螺丝太硬,电动螺丝刀的头子又不行了,打不了半天就得更换,于是满市场找,没有一个合格的,后来还是一个做工具出口的朋友介绍了一家出口的厂家,才把这个事情解决。


中国不是做不出好的产品,只是好的产品都集中在外贸厂家,不是做外贸的品德高尚,只是由于欧美国家的市场监管比较严(其它的国家也很烂),惩罚严厉,不敢乱做。中国的市场监管近似于无。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楼主继续聊08年后的创业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