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小学阶段对孩子考重点大学影响有多大?看清华学霸建议

2017-01-01 赵民敏 天涯社区

幼儿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微乎其微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小学影响不大。

但是从初中来讲影响就比较大了,不论是进入老王牌中学和超级中学的高中还是在本地区王牌高中基地班就读的都是要初中成绩好才行,而且很多学生(80%以上)跨地域送读都是在高中阶段,有不少地方现在已经将初中完全脱离重新建制进行高中独立举办制!


为什么讲初中影响比较大, 上面就说了你要进入好的高中就需要好的初中成绩,基本都是在好的初中才能出好的成绩,这几年统计来看,70%地方,进入重点大学的孩子,75%从读初中开始就是在各县城和各城区的王牌初中就读,不论这种初中是单独建制还是附属高完中学下面,即便不是王牌初中都是在一些升学率比较高的基地班就读的学生,95的孩子更是占了80%;有的地方更是占到了90%,95孩子更是占到了95%,很少有着乡镇初中毕业的孩子。


读高中一定要读好的高中


现在统计来看,重点大学(清华北大人大、华东五校、中山、武汉大学以及重点学科专业,比如川大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按照四川省来讲,也就是文科超一本线50分的学校学科专业和理科超一本线80分的学校学科专业),55%以上来自各省老王牌中学和现超级中学(比如成都七中,绵阳中学,南山中学, 成都外国语学校) 20%来自各市王牌中学(比如乐山一中,德阳中学,自贡曙光中学),10%来自县城重点中学(比如中江中学),不到5%来自普通中学。


所以小学不要求过分,但是要进入好的初中才可以,因为基本上你如果没有进入好的初中考重点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希望了!尽管影响不大,不代表就没有影响,就简单来讲你要进入好的初中就要求小学成绩比较好才行!


近几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关注教育业的媒体和个人,都在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农村里面上重点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尽管这期间数据统计有出入(集中在7%---12%),但是非常低的这一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清华大学这两年在对外公布本科生入学的生源情况中贫寒家庭的孩子(当然集中在农村)只有一层,而且这一层中绝大部分是通过国家专项计划来的(这个专项计划是备受诟病,因为对这些孩子也不公平,因为他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果抛开国家专项计划仅仅有3%,这3%有的又是从小在城区或者县城上长大的孩子,也就是说剩余的农村孩子仅仅1%。


大家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笔者从关注教育业以来也关注过这个问题,也参加过一些教育性的公益组织,也看过不少论文,结合自身的成长情况,笔者总结了下列情况:


1.过去人之思想灌输的错误。为什么笔者会把这一点作为第一点来说呢?因为思想这个东西太重要了,太能左右人们的行为。笔者发现在过去在中国历代文学著作中(也不知道原著者本意OR解读上的问题)还是在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课上和思想品德课上)都传递着这样的一种思想——富人家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都是败家子;穷人的孩子都是志气高扬,会读书成大器。


可是呢,自身又有很多问题出来,前者典型的就是书香门第,后者就是穷秀才(因为你穷,基本就只会到了这一步),其实这个问题在国民党时代汪精卫和蒋介石的教育笔杆子他们就指出了这个问题——是统治阶级皇帝骗了人,在中国历朝历代基本都把贫民子女逐步在排除,越是往上也集中着非富则贵乃至于大富大贵的出生的孩子。这个富不仅仅说的是物质还有一种精神,真的那种暴发户以及靠着不正当手段富的人的孩子也没有正儿八经的上大学或者上了正儿八经的大学。


2.过去整体文化教育水平都不高。战争让孩子们读不了书受不了教育。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很多人就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战后全盘苏化的学习,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改革资本家,不过当时就只是打压阶级,并没有打压知识。


之后不久就是文化大革命,85前孩子的父母基本都是出生在1955年---1965年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政治动乱,看到太多的知识分子遭受严酷的迫害,不仅在知识没让他们学到什么,还有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迫害,没有几个读了书的。我们经常讲文化熏陶,文化熏陶,你自己都没有多少文化拿什么去熏陶呢?真的用醋去熏陶?


笔者一直不否认有的80后官二代败坏,但是笔者也请你看看这些孩子的父母是什么学历,不要说大学,很多连个正规的中专都不是,就只是一个初中,上面我们说了,那时即便你读书也是政治学历,没有学到多少的知识文化。


3.过去物资不丰富,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相信80后人多少还见过一些票证,当时物资不丰富,要购买东西必须凭票,父母想给孩子多买一点但不行,可是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吗?当时进城是非常难的,进了城有的你还打不了工,更别说其他的福利待遇了。除非你考上了大学,就是结婚有的都不能把农村户口拿到城市里面,所以当时基本没有城里人找了农村人处对象。可是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吗?


今天农村里面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城里生活着,尤其是读了书出来的还再回农村生活吗?有不少在城里买房的80年轻人告诉我,在城里买房就是考虑到孩子读书的问题,户口是留在农村,因为现在农村户口可以享受一些补贴,至于孩子读书到时找找关系花点钱这些。


看到没有,即便是农村户口但是从小就生活在城市或者县城上面,对现在的95后考上重点大学的农村户口孩子有不少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把他们接出来,生活在城里面或者县城上面,而这种情况现在越演越烈。


上面也说到了,如果抛开国家专项计划仅仅3%,这3%有的又是从小在城区或者县城上长大的孩子也就是说剩余的农村孩子仅仅1%。还有超级中学的到来,尤其是在高中的招生中,在一个省份内还在限定户籍吗?


4.过去城市划定的范围不大,非常小。北大曾说从77年的30%的农村孩子到现在不到5%,可是我们算算比例,按照当时大学录取率10%来计算,100个人当时有80个人是农村户口,20个人是城里户口,80个人中只有3个人能考上,20个人中就有7个人能考上,城里孩子上大学的比例是农村孩子上大学的10倍。即便当时有的农村户口孩子考上大学的很多都是城市近郊区这种农村,今天他们也是城市户口了,因为那时城市周边的农村在20年前就转为了城市了。


还有其他的情况,比如2015年西藏理科状元,他是西藏户口,但是读书在泸州市里面,只是考试前几个月回到了西藏而已,比如笔者的一位书香门第老师一大家子就是文革期间被赶入农村生活,考大学的1981年他还是农村户口, 可是在1985年的时候这一大家子都回到了城市,都生活在了城市。


5.在今天,“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的非常厉害。为什么会蔓延如此厉害?我非常同意有篇论文中的看法,这篇文章这样写到:在过去,农村人进城是非常难的,去城里买个东西还必须开证明等,你是农村人就没有资格享受城里人的一些待遇,加之当时农村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因此要跳离农门就必须考上大学,你没法找其他的途径。


也是在过去,国家一切大包干,你进了国营大厂的可以享受分房子等等,还有就是顶班制,城里孩子他考不上大学他有着退路,而你农村人就不行。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农村人你要上城没有人说阻止你,而且政府还在鼓励农村人进城,进城工作了也必须购买社保。


城市里面呢?几次的国营企业改制,有的早在10前就倒闭了,就是你顶班去,说不定你现在就是一个下岗职工,对于70后来讲能够分到房子的都是超级幸运儿,现在农村人还可以回去种地,你呢?城里人你什么都没有,你不努力读书你能怎样?


不仅国营大厂,公务员有的也可以,上面我们说过有的公务员学历低但是还是能进公务员系统,为什么?家里关系乃至于顶班。而现在是要正规进入公务员系统除开偏远的地方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还要经过统考。所以这就是笔者开篇第一点说到的问题,思维能够决定一个人。


过去农村考上高中的读书都非常刻苦,因为他们的命运是否能改写就要看三年后的那场高考,可是在今天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这和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国家停止了分配,1985年前都基本上分在城市或者县城上面,回农村的相当少,接近90年是均分,就是一半能到城市或者县城上,一半就是在农村,所以我们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90年代农村大学生开始逐渐减少,因为他们发现出去的大学生还是回到了农村,不过当时至少有工作。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反右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到农村反而让农村教育得到了发展。可是现在停止了大学生分配国家在选聘上面也更加严格,笔者一直在说,如果一个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国家级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就读的追随一个好导师通过了相关的资格考试,放心,除了超级单位(比如绵阳9院要求博士这种),你找工作还是没有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做到这样极其少数,加之媒体一些不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觉得读了大学还不如不读大学的。


笔者近年来调查过自己所在地的农村初中考高中的情况,60%的农村初中能考到当地评级最高的A1等级还不到5人,而当地王牌中学的初中是45%以上,是几百人。而且就是考上A1等级的乃至三年后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农村孩子80%在小学毕业之后就被选到了城里或者县城上去读书,父母也跟着上了城,有的上了城之后除了过年基本都没有回去,也就是他们在上大学前已经脱离乡镇6年了,但是能被选走的孩子非常少,在一个乡镇上不到10人有的才5人。


一直很赞成这句话,自己实际接触的才是最有体会的,在笔者的生活中,我所实际接触的80后90后孩子中父母都只有初中以及初中以下的学历考上一本类大学的孩子至今还不到10位(其中两位的父亲都还是高中毕业,一位民办教师转正,一位曾经做过民办教师后来转到社区工作),考上211类大学的4位,考上985工程大学的2位,当中读研的共5位,80后的3位,90后的2位,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出国留学,还没有一位读到博士研究生的,从2011年到现在还没有一位上一本线。


但是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考上大学本科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条件都至少是吃得起饭,穿得暖衣,父母能供他们读书,而且当中还有几位家庭还算是可以的,父母没有文化就不会乱教育,仍然是说服教育为主,不会动不动就是大吵大闹,而且都在老实的工作着,迄今为止笔者真还没有见过一位家庭穷得吃不起饭父母吊儿郎当的父母动不动就是打骂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好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