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制内搬砖快10年,感悟颇多

天涯社区 2022-12-02


作者:站在树上唱山歌
本文来自“职场天地”版块
原标题:体制内搬砖快10年,写点感悟,任君评说!
感谢作者为天涯提供优质原创内容


作者以文章小节的形式回忆体制内10年的深切体会,从一开的乡镇到现在的县级部门,主要围绕基层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总结,听作者娓娓道来!

大学毕业那会,“三无”人员的斗争

我是农村人,父母也是务农为生,本人没钱、没背景、没样貌,属于靠天靠不上,靠地不给靠那种,2013年大学毕业那会,经历了短暂的村官生活,后来顺利进入了体制内,算下来毕业也快10年了。
我是学的农业,在校期间和牲口打交道的时间反而更多,本文是为了记录总结,为了避免熟人对号入座,后面写的一切人物和事均用化名。
大学期间,学习马马虎虎,综合测评尚可,印象里记得有一次获得奖学金的机会,3000元。另外一次是毕业那会,班上推荐的几个优秀大学毕业生资格,两次报上去唯独我没有后文,其他同学都不同程度获得了褒奖。
这里并不是发牢骚,而是那个时候自己太年轻,应该争取的没有去努力争取,也没有主动去对接,反而是一个工作日的晚上,班长打来了电话,直截了当告诉我名额院上定了,没有我的事了,仿佛有我不多无我不少。当然,现在想想即便自己主动点,这事又真的能成吗?我看未必。
就这样,大学四年过的很快,评先评优都没有我,我也把这个习惯带到了职场,让我前几年很被动,以至于到现在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以往的少不更事。
毕业那会,因为学的农业,来学校校招的公司机构普遍偏向于农业类公司。我记得有新希望、双汇、中粮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公司,也有一些不起眼的小公司,但大公司因为体系健全、资源充足,给的名额较少,很多只有几个名额,对于一届少则几千的毕业生,除非个人非常优秀,才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尚有一席之地。
我资质一般,谈不上聪明,从读书开始,不管在什么班级,什么学校班级排名都是10来名,属于高不成低不就那种,面对此次校招,自然而然在初选中就败下阵来。
身为内陆的南方人,大学期间因为就在家乡所在省就读,工作自然更愿意出去闯荡一番。那个时候天不怕地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穷,选择了沿海地区一些小公司面试。
记得一家福建省的农业公司,工作和销售有关,公司提供的岗位属于销售农药种子类的公司,HR问的第一句话是你那么远从内陆去沿海地区工作,以后适应得了吗?即便我拍着胸脯斩钉截铁地说自己完全没问题,期间聊得愉悦,最终仍然落选。
除了私企,我没有选择国企,一是那个时候的自己感觉没开窍一般,对待工作无所谓态度,其实本就不好的家庭条件,自己能有这种佛系心态,现在想来也觉得无语;二是本人因为信息不通、不够主动,那个时候也确实不清楚哪些国企发布的内部、社会招聘。
大四期间报考一所985,也因为笔试差20来分遗憾没有进入面试,考过一次选调生和当年的省公务员考试,全部没有进入面试,这辈子好像就和考试接上了梁子,真是逢考必败吗?
我不信命,就在后来回老家任职村官那一年多时间,笔者在省内各大城市,饥不择食般的考了10来场试,由一开始的无缘面试到后来的面试挫败,再到后来的省公务员考试惊险进入体检,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体制内10年,就像大大说的,你在这条路上,就别想着发财,要么你就别走这条路,可以预见的是现在的体制内,不搞邪魔外道、不干违法乱纪的事情,每天上下班,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处于中上层,绝大部分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凡的体制人。
所以,要想积累财富,过上体面的生活,要么在你读大学期间就该有针对性选择未来10年、甚至预见到的20年处于风口行业的专业,不出10年一定能够小有成就。
否则,即便你当初选择错了路,未来的你就要更上心,付出更多的异于常人的百倍努力才能成长起来,不仅仅要干好你的本职工作,那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短时间你必须靠它,同时也要学会积累财富和迅速开辟第二职业为出发点,才能在同样的时间超越同龄人,在几十年后过上优渥体面的生活,虽不至于大富大贵,至少比绝大部份人舒坦的多。
初入职场,办公室主任的法宝
大学毕业那会,陪同学参加了大学生村官的面试,那个时候村官不需要笔试,直接是省委组织部的干部来学校,对报名的大学生进行面试即可,我报了家乡的一个街道,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面试。
一次坐在回学校的大巴车上时,学校团支书打来了电话,告诉我已经录取的消息,打开链接一看,果然有自己的名字,回家把消息告诉父母,他们强烈建议我选择回到家乡的街道上班,这是来自于体制内稳定的老一辈数十年的经验吧。
经不起二老一劝,同时我对自己的实力也有底,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佛系的我全然没有雄心壮志,毕竟我的大学除了没挂科好像也没其他亮点。
父母在,不远行,我还是有这种情怀的。记得是毕业那年71日去单位报到的,先去区组织部组织科,由街道的人事干事过来领我回单位。
从区上出发坐了一个小时公交车,一路跌跌撞撞到了目的地。来到单位,我先被领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公室,简单言语了几句,就把我领到街道党工委书记办公室,我敲了敲门,书记说请进。进门口,站在书记的办公桌旁,书记又说了声,坐下吧,于是我落坐在对着书记的椅子上,双手不知何处安放。
书记是个女的,不到40岁,显得非常精干,她发话了,欢迎你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小赵同志,这儿氛围很好,好好干。我连连应答好的,书记,我一定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书记又说,打算在哪个部门工作呢,党政办如何?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党政办是啥,一心想着不是到村任职吗?沉默了几秒后,我回答书记,我都听您的安排,在哪里都是学。
书记笑了笑,不错,小伙子,于是又安排党工委副书记领我去党政办报到,副书记领我去了楼下的党政办,见到了办公室主任,主任身高不高,皮肤黝黑,身体精壮,看起很干练的感觉。
于是我先在党政办大办公室工作,偌大的办公室坐了三个人,其中一个是我前一批的村官,公务员面试过了正等着体检走人,另外有宣传干事、收发文的同志,党政办主任在对面小办公室,和他一起的还有个同事负责工青妇团工作。
为什么这位主任看起来很干练呢,说几件事就明白了。
办公室内部分工,一般是办公室主任统筹,我被分到了负责写信息一块,短信息、豆腐块文章,往往是作为镇街动态发布在区委办、政府口昨日要情、两办信息上,一开始没思路。到年底了,办公室主任问信息任务完成情况,我回答还没开张,正在努力写。主任直接说道,你这上面编辑信息的人是谁你都不认识,写上去有什么用,找机会上去虚心点、诚恳点,带点零食也好,让别人认识你,多去办公室坐坐,人之常情。
按主任谆谆教导的办法,我主动上门,去了区委办、政府办编辑短信息的经办人那里,我说我是XX街道的工作员,具体负责这一块工作,初来乍到,很多不懂的还请各位领导多多包涵,噼里啪啦寒暄了几句,然后边说边掏出放在包里的巧克力,其实也不是啥值钱的东西,只是见面的问候方式。
自从那以后,到后来争取到了去政府办信息科学习半个月的机会。两个月时间不到,如法炮制,我年底信息任务就冲上去了,其实也没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大提升。
还有一次,之前的党工委副书记提拔,空降来了一个新的党工委副书记,保留老传统分管办公室。
当时的办公室主任三十岁不到,已经在这个岗位工作了几年,横看竖看整个街道,似乎没多少竞争对手,那个时候是他的关键期,因为正好遇到换届年,千万别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记得办公室主任把我喊去他的办公室,从办公桌下拿了一口袋农村土货,车钥匙给我,让我把东西放到楼下院坝的车上。
后来我才知道,街道人多眼杂,他看我忠厚老实,安排我去把东西放到分管领导的车上,神不知鬼不觉完成了一次工作。
细想下来,办公室主任确实很辛苦,一方面党政办的稿子基本上由他操刀,包括年底的政府工作报告,书记的日常讲话稿;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后勤一块,后勤负责为领导服务,整个机关的日常运作后勤保障,以及机关职工的吃饭住宿等。
办公室主任能为分管领导尽心尽责,想必对主要领导更上心,服务好了领导,也是间接为整个机关服好务,毕竟领导就像一艘诺亚方舟上的船长,引领大家前行。
在我还没离开街道,办公室主任就得到了提拔,他的付出终有回报,现在想来办公室主任酒量好,写材料让领导满意,后勤服务做得好,日拱一卒,重在平常的点点滴滴。
结果都是提拔,过程五花八门:老张、老王、老刘
在街道呆的一年多时间,让我对街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即便是后来通过公招离开了街道,也时刻关注着街道的信息,街道在本区是一个盛产领导的地方,算上我的办公室主任,近些年陆续有四位获得了提拔。
社事办主任,称呼他为老张,一位副营级退役军人,退役时快四十岁了,这位老主任一开始其实并不在社事办,听老同事们讲,他一开始是被分配在党政办任职,干了几年后当上党政办主任,按理说领导是想培养他的,虽然他岁数有点偏大。
老张似乎志不在此,整日在手上捏一串佛珠,老同志私下里开玩笑称呼他为道长,老张平时衣着朴素,因为常年诵经念佛,走起路来颇有几分神仙样。
有一次,我送个资料到老张办公室,他一手接过资料,一手口中小声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断地重复重复又重复,那可是在上班时间啊。
我很佩服老张,这人真的牛,他就不怕主要领导突然驾到把他KO。
因为机缘巧合,朋友从外地出差回来也给我带了串佛珠,一长串细小的珠子要在手上转几圈才能束缚好。因为新收到的礼物,那段时间爱不释手,每天除了洗澡好像都戴在手上。
一次会后,我被分管领导叫到他办公室。他对我一向很好,总是客客气气,说话轻言细语,即便我只是一个村官,后来我也知道这是聪明的领导团结下属的好办法,他们对谁都是心平气和,笑脸相迎,毕竟身居高位,高处不胜寒,和下属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减少精力消耗,聚精会神办大事的好办法。
领导交办完工作上的事情,特意叮嘱我:小赵,你手上戴的佛珠上班时间尽量不要戴了,国家机关干部有机关干部的形象和气质,以后你早晚也得进入仕途,你说是吧。我应声道,谢谢领导提醒,这事我还真没注意,说着马上把珠子收起放入裤包中。
离开领导办公室,我思索良久,是呀,毕竟我才刚刚大学毕业,年轻人,绝不能和单位里的老司机比,除非你想自毁长城。
自那以后,我再没有戴过一次佛珠,作为公职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了政府的公信力。
没过多久,老张明面上对外宣布因为岁数大了,身体原因吃不消,无法承受现有的党政办工作,自己主动向领导提出去别的办公室。领导自然答应,老张被调到了社事办,每天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日日诵经念佛。
你以为老张这辈子就完了,坐等退休,媳妇娃儿热炕头,那你就低估他了。就在前些年,老张被提拔为街道办副主任,道长就是道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诵经念佛,提拔重用一样没落下。
再说老王,群工办主任,一个喝了酒也不善言谈的人。
都说平时再不怎么说话的人,一旦二两酒下肚,借着酒劲,整个人像变了个样,立马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但是,老王还真不是这样一个人,他说话细声细语,做事不见得多利索,手下管了一个临聘人员,日常工作都是那个属下在工作。
因为在党政办工作的缘故,日常我挨个办公室去送报。路过老王办公室,见他在玩手机,那下属倒是忙得热火朝天。
老王每天似乎是家里,单位,家里循环模式。他的分管领导挨着党政办公室不远,很少见他去找领导汇报工作,更别提找主要领导了。老张还有诵经念佛的爱好,但老王真是无欲无求,就连团年单位聚在一起吃团年饭,老王也只是象征性去敬领导的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到我离开那一年,得知老王获得提拔了,调到本区一个相对偏远的镇任职,据说是副镇长,当天下午我还去见了老王,向他表示祝贺,期间感觉不出他有丝毫高兴的神情,这可真是一个当领导的好苗子啊,喜怒不形于色。
接下来说安办主任,老刘同志,在提拔的几位同志里是最年轻的,工作经验不比其他几位逊色。最关键的是,老刘同志时常都给大家透露出他要当领导的雄心壮志。
老刘早年干过很多工作,卖过保险、跑过销售,也给本市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当过小车司机,后来通过工人农民选拔公务员的方式进入了体制,这人早年的经历加上常务副部长的加持,按理应该顺风顺水,但从工作员到正式进入领导门槛他花了7年时间,对其他人来说,7年也许不算太长,但对一个对仕途志在必得的人,还是慢了。
老王很拼命,逢人称兄道弟,自来熟,他一有时间就要跑去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去了分管领导办公室,又跑去主要领导那里。作为股室负责人,老王也经常在区上对接工作,上次一去就醉一次,办公室因为经常加班,我也能看到他办公室的灯经常亮着,跑上去看他还真在伏案写作。
这么认真的老王,按理说在单位应该得到大家伙的一致认可。但老王的口碑并不好,虽然最后修成正果,但付出的时间代价也不小。
老王喜欢写信息是真的,但他更喜欢照相,外出工作、开会坐-台、调研企业都特别喜欢让办公室其他同志多角度给他拍照,留下他那光辉形象,回到办公室不仅自己瞻仰,兴致来了还让其他同事一起看:这是我打下的江山。
老王也喜欢吹牛,这个领导他认识,那个领导他也认识,特别是喝酒到位了更是像机关枪一般口若悬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大家都知道他以前的老领导常务副部长已经调离本市。
以上三位同志都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的过程却不相同,有的志不在此却获得重用,正襟危坐;有的日子平平淡淡,坐等退休却也收获良多;有的极力争取、志在必得,跋山涉水却也修成正果。但更多的是在体制内默默无闻、撅着锭子干活路的打工人。
从体制的围墙往里看,外面的人看到的是一杯茶、一张报,在藤椅上悠闲的躺一天,坐等下班。诚然,以前因为种种原因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情况,但现在来看朝九晚五,打卡上下班,兢兢业业工作却是体制内工作人的常态。
体制内的工作技术含量高吗?绝大部分工作,给你充分足够的时间,反复锤炼,自然轻车熟路,是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只是对个别急难险重问题,确实需要别具一格的大智慧,只有极少部分人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突破口,理清思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比如疫情防控工作,属于紧急突发事件,疫情波及范围广,感染性很强,在2020年初,如此短的时间内,要管控国内疫情,预防国际性输入,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
后来,做出封城决定、设计出疫情防控二维码(红黄绿)、执行核酸检测等一些列配套措施,坚决捍卫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看似朴实无华、干脆利落的办法,其实蕴含着大智慧,平常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控全局,想出如此周全、简便高效的办法。
所以我说的极少部分人就是能在应对诸如此类事件时,随机应变,高效、高质量处理疑难杂症的人。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工作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搜索本区、本县同级部门之间是否有参照,或者省内、国内其他地区甚至追溯到国际城市,能否找到殊途同归的地方,能否参考借鉴,这是横向对比;当然,你也可以博古通今,从先皇五帝、先秦诸子百家,到近代史,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汲取人类智慧,这是纵向对比。
总之,只要用心思考,其实很多事情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
下面说的主人公,是我在区组织部认识的一位大神,称呼他为老张吧,老张大不了我几岁,一开始也并非在组织部上班,因为早些年网评写的好,由镇上中学以事业人员身份调动到了组织部,专门负责写信息一块,在区组织部的老张没有忘本,继续挥洒这他那出色的文笔,一路写到底,现在已经调动到市组织部工作了。
因为工作关系的缘故,一次请老张吃饭,趁着几分酒意,我说老张,你小子是傍上了哪座大山,进步如此快。
老张沉思了几秒,吐了个烟圈,赵兄啊,实不相瞒,我就一介布衣,家里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哪里有所谓的资源。只不过,那几年我努力上进,因为刚刚参加工作,考上了人民教师,像打了鸡血一般自我加码,除了完成学校规定动作,8小时之外我也给自己补补课,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写写画画,坚持了很多年,期间也写了很多废稿。
也许是感动了老天,量变引起质变,最终无心插柳柳成荫,被区组织部看中,一纸调令把我分配过去工作,后来的事你也知道,我本来就专职负责写这个,就一直写啊写,笔耕不断,一有灵感我也会在小本本上记录下来,就这样一定坚持下去了。
老张酒后吐真言,我相信他说的,因为从其他同事那里也了解到,老张的确是一个对待工作勤勤恳恳的人,很多时候都在加班加点进行他的创作。
老张在这条路上付出了许多,县城里大部分的人下班后大多约上三五好友吃饭喝酒打牌,亦或者回家葛优躺,手里拿着手机、平板,聊微信、刷抖音等等,一趟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像老张这样的人坐功了得,回家就一头扎在电脑盘敲击文字,由一开始的无人问津、默默无闻到如今这般小有成就,摸着石头过河的老张站在一个普通人角度用他的方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你亲眼所见的,未必是真相
在街道任职村官期间,街道办有位老王同志,梳着大背头,穿着擦得雪亮的黑皮鞋,手里夹着一个老板包,身前的油肚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颇为圆润,有几分大佬感觉,座驾一辆奥迪A4L,十年前能够开上奥迪的相对来讲还是很洋气的,很有面子。
另一位司法所的同志是老孙,是早些年安置进来的同志,呆着一副眼镜,中等身材,穿着极为简陋,夏天经常穿一件甚至破了几个洞的红色衬衫,裤子也是穿了很多年的宽筒长裤,一双凉鞋,在路上骑着自行车你都感觉不出他是要去街道办上班。
因为老孙快五十岁了,他知道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只想当个工作员平稳落地坐等退休,对于仕途上的追求自然看得很淡,不会在意一些细节。
这么一看好像老孙过得不如意啊,反倒是老王同志,样样都有,样样不缺。同样是坐等退休,老王俨然成了人生赢家。
你以为故事就这样完了?
后来我才了解到,其实老王的奥迪车是贷款买的,每月都在还着利息,他那高品质生活下,自己付出了沉重代价,每月入不敷出。妻子过不下了,在跟他闹离婚,外加老王私下还喜好打牌,关键是从不打小牌,运气还格外的差劲。据说欠着老板外债几十万还没还清,所以不明真相的,总被老王的表象所迷惑了。
反倒是老孙,其实条件很优渥,凭着前几年的拆迁获得了政府补偿款,同时自己这些年来的积蓄,资产不下千万,不到五十的他已经抱上了孙子,夫妻和睦,儿女双全,正可谓是安享晚年,他那二八杠的自行车已经跟了他十多年,坏了就修,修修补补一直到现在都舍不得换一辆。
这就是老孙的人格魅力,他并不愿意过多装扮自己,也许自己根本不缺这些东西,也没必要刻意去索取。
反观老王负债累累,虽不至山穷水尽,至少苟延残喘吧,越是缺什么越喜欢去掩饰自己,活着也很累。离开街道很多年后,听说老王已经变卖了车子还债,打牌有所收敛,慢慢认清了现实,回归到生活的本质。
调动单位,没那么简单
很多朋友想着曲线救国,先进入体制内,再想办法改善自己的情况,就像购买商品房一般,手头紧张就先买个小户型的房子,有个立足之本,待到家庭条件宽裕了再购买改善性住房。
对于体制内的朋友,大多数人是先进入里面,不管离家远近,不管条件如何,这种办法有利有弊。
进入体制内,都是和当地的经济实力匹配挂钩,体制内群体综合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在当地处于中上水平。所以,即便离你的家乡差距较大,但在你工作的地方至少不落下风,有你的一席之地。
进入体制内,如果你已经深度融入当地,打算长期发展,固然是很好的。
可是围绕你的是家庭、个人等方面原因,不愿意继续留在原单位,应当如何处理?
说实话,明面上的没有太多办法。
特别是开始起步于基层镇街的朋友,首先要过的一大关口是5年服务期,基层服务人员类群体甚至8年服务期,这是严格落实上级精神,全国基本统一的红线,这是第一道关卡。
同时,各地为了减少人员流失,美其名曰留住人才,大都有本乡本土的土办法、土政策,必须要在本区(县)内呆满若干年,这是第二道关卡。
为了进一步留住人才,特别是镇街一层,进人难、待遇差的镇街甚至采用直接不放人的办法。
以上困难并非抱怨,更不是诋毁,而是直面问题,我们当下确实存在一些人员流动难的问题,人往高处走,有机会谁不想去更高更广的平台施展拳脚呢?而且基层留不住人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留住人继续服务基层,造福百姓,这是一种奉献精神。
下面我要讲的是,作为普通年轻人,在职业发展初期如何力所能及的去往更高的平台?
最好的办法是进门那一刻就要对号入座,不能为了端起那饭碗就不讲任何条件,尽量在进入体制考试那一刻就要选对地方,至少是一个你能为之终身奋斗的地方或者踮一踮脚、努努力就能够够得到的平台。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打磨特长,让特长发光发热,超越周围绝大多数人,你就到位了。
前面讲过的那个一路从镇中学校老师调任到市组织部的青年才俊,他其实就是通过不断历练自己的文笔,写网评获得一技之长,成功吸引了领导的注意,获得工作机会。
书生气,单位不吃你这一套
同事小张,是我工作几年后已经到了县级部门遇到的同事,起点很高,阅历丰富,本科毕业于C9,进入体制前当过兵,进入体制后在省、市、县、镇、乡五级都呆过,重点是不到30岁,年轻有为。
这么优秀的同志,放眼望去,在整个县域层面可谓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不管在哪个单位都会受到领导的培养和器重,但实际上这位同志从一开始步入仕途到现在并不顺利,因为县城就那么大,体制内再小的事情经过发酵,要不了三五两天,就会广为传颂,所以这位同志的事情也常常变成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据了解小张的原生家庭并不富裕,甚至刚刚达到温饱,农村出生的孩子早当家,小张也确实为父母争气,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即便没钱报补习班,凭他的聪慧足以应付考试,高考那年以全省100名内的成绩考取C9大学之一。
大学期间勤工俭学,学费自己挣,富余的钱还寄回家补贴家用,那个时候的小张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大学生士兵身份入伍,部队里积极作为,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性子给部队领导、同事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退伍当年,小张以选调生身份顺利进入体制内。照此发展,小张就是政坛上的明日之星,前途无量啊。初到单位的小张,还比较稳重,保留了部队里的优良作风,工作上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但时间久了,随着领导多次表扬和同事吹捧,小张有点飘飘然,开始绷不住了,终于一次会议卸下了包袱,展示自己更加真实的一面。
一次全县针对各单位优秀干部的交流会,县委书记也参加了,来参加大会的都是各单位的翘楚、精英、将来重点培养的对象,因为县委主要领导在场,大家都特别重视,积极准备,都想借此机会给决定自己命运的地方大员留下一个好印象。
果不其然,这次会后有一位参会人员获得了提拔,是县委书记亲点的,但主人公不是小张,被提拔之人自己也没想到一次看似寻常的会议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些是后话了。
会议轮到了交流发言环节,书记耐心倾听这些年轻后生的交流,偶尔听到好的思路和亮点时还点头认可。
轮到小张发言了,小张一开始说的话还算正常了,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书记听了觉得这小伙子不错,对小张的话题也感兴趣,开口问了一些问题,也许是互动的比较愉悦,小张在会上开始飘了。
他的背挺直,声音更洪亮了,开始高谈阔论,说到自己到省级以下的单位都呆过,言外之意除了中央层面都已经体验过了。另外小张也把自己的学校、大学同学秀了一把,屈居于一县之地有点屈才,最后直接开门见山向本县最大长官索要政治待遇、政治前途。
其实书记早已不耐烦了,小张讲了很久,并没有观察到书记的不悦,仍然继续发表自己的高见,书记站在领导和长辈的角度,并没有打断小张的讲话。
不可否认,小张的个人综合素质还是很强的,是同辈人中的佼佼者,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这个小伙子聪明,对待工作认真用心、刻苦专研。后来,小张也通过自身努力如愿以偿遴选到了更高的平台,几个月试用期,大家都说小张如果不改掉自己过于张扬的性格,不懂得谦虚低调、谨言慎行,是很难在更高一级平台立足的,毕竟高手如云的平台,别说C9本科生,就连C9硕士生、博士生也排起了长队,内卷并不稀奇。
试用期结束后,单位并没有留下小张,他被退回了原单位,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县城就那么大,小张的故事早已传的满城风雨,即便小张下了很大决心,迷途知返、亡羊补牢,其要改变自己的窘境,恐怕也很困难。因为小张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差了,随便在县域内任何单位,小张的故事都人尽皆知,口碑就那样,外加惹怒了大上司。即便再次遴选或者考调高平台单位,他以往的故事也有极大概率被传到上级单位领导、同事耳朵里,继续延续着自己的故事。
所以,作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谦卑二字永远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少说多做永远是对的,别表现的自己很聪明,甚至比领导还聪明,但也别把自己表现的很愚蠢,这个度还得自己在工作中好好修正。
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领导眼中却是加分项
村官工作一年多时间,我就到了另外一个单位,以公职人员身份正式进入体制内。刚去体制那会,本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态度,脏活累坏都接都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就是刚到新单位一年多时间,刚一转正,我就被任命为正股级干部,而且是镇上中层干部中,除了党政办主任和财政所所长之外几乎最好的职位,至少当时周围的领导同事是这样认为的。
虽然算不上领导职务,虽然股级干部微不足道,但对于刚转正的我来讲,机缘巧合那个位置似乎就是等着给我留的。
我也是同一批次去的几个公务员、事业人员中升职最快的,快到个别镇领导对我的升职颇有微词,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也为我两年后被贬到边缘科室,降职降薪留下了伏笔。
因为那个时候我太过刚硬,不知道屈服妥协,不知道曲意逢迎,不知道的太多了,自然越来越不讨喜,结局自然也在意料之中,这是后话了。
还是回到开头,一年时间得到了重用,我认为完全来自于镇主要领导党委书记的厚爱,一点不假。从我第一天去镇上报道,到他离开镇调去别的单位,我是一心一意跟着书记。我认为自己一开始的捷足先登、稍许快人一步,下面说几个小故事。
第一天到镇上报道,办完手续,整理完内务,安顿下来后,等待我们一批新同志的是一场欢迎宴会,就在单位伙食团干,席间时任镇长老C主持,为什么不提书记,因为书记位置空缺,当时的老C是坐等县委一纸公函,主持全镇工作。
我的分管领导出于公心,私底下提醒我主动点,主桌中间坐着的是镇长,也是下一任的书记人选,端起酒杯行动起来吧。
初来乍到的我十分听话的照做,那晚我敬了老C许多杯,算上其他领导和同事,那种小酒杯差不多几十杯,本就不胜酒力的我不知道怎么出的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躺在宿舍楼下,更不知道我是怎么被扶上楼躺在床上的,只记得那晚大家都尽兴了,特别开心。
也许小酒量的我那种豪爽给老C留下了一个较好的初始印象,本就被分到党政办的我,机缘巧合又被安排给老C搞一搞后勤。
所谓后勤,也就是做一些简单的茶水服务,有重要领导去老C办公室,要自然进去端茶倒水,工作之余去老C办公室清理桌上的文件,分门别类归档在办公室橱窗里,下班后顺带搞一搞卫生等等,总之就是协助办公室主任,为镇上主要领导分忧。
直到转正去别的科室后,才把手里的后勤工作移交给了办公室新来的同事,那一年多时间,除了周六因为休息回家,应该说我没有缺席一天后勤工作。
还有一件小事,因为老C是一个实干派,上任后带领大家干了很多重点工作,也让日渐没落的镇再次进入了县主要领导的法眼,获得了县领导的垂青和重视,借此机会老C也拉来了很多项目,大搞招商引资,那几年镇上在全县的成绩名列前茅,可圈可点,做出这些成绩老C功不可没。
正是因为老C雷厉风行的作风,他也喜欢勤劳务实的下属。
刚到镇上那会,因为初入职场缘故,抱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工作特别认真负责。试用期那年,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在办公室呆在晚上9点以后,即便手头没有特别要紧的事情,我也习惯性在办公室坐一坐。早上基本上6点就会雷打不动地起床跑步,收拾完、吃过早饭最多不过七点半我就会出现在办公室,那个时候除了几个老同志会比我更早,年轻人中几乎我是第一个踏入办公室的。
记得也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日,早上7点过,我已经在办公室打开电脑敲打着文字,思考者一天的工作安排,突然听见楼梯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因为背对着门,我也不知道是谁,只听着这脚步声越来越清晰,离我越来越近,突然一个粗旷的声音从后背传来:小赵你这么早就来办公室了啊,不错不错,顺着传来声音的方向,我转过头一看,此人正是老C。
我立马站起说书记早啊,我这习惯了早起,没其他事就早点来办公室坐着,思考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书记满意的点了点头,好好干小伙子,于是径直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以上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的小事情都算不了什么,但串联到一起,给书记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所以顺理成章有了开头的故事。
在我看来,我的所作所为正好迎合了书记对年轻干部的一些期许,即便在镇班子成员讨论镇上某个空缺正股级职位留给谁时,有不同的意见,老C最终还是力挺我,否决掉了其他领导的意见。
普通人的生活,烟火气息浓厚
我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个,和绝大部分人一样,上班、应酬、睡觉,占用了生活的大部分,在和普通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正如电视剧《少帅》中李雪健饰演的东北军阀张作霖的一句话,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在普通人的体系中依然如此。
记得一次去朋友小区放东西,朋友的小区保安室不允许放东西,和保安理论了很久,仍然僵持不下,于是提着东西去附件的超市买了包烟,再次杀回保安室,这次我撒也没说,从荷包里拿出刚买的香烟就往保安手里塞去,嘴里说着一点心意,请笑纳,朋友今天内会来领取,就麻烦放在你这儿了。保安不再是刚才那个爱理不理的表情,他接过烟后,说你拿张纸写个你朋友的联系方式吧,于是后面的事情顺理成章完成了。
转过身刚要离开,保安甚至还让我留个自己的联系方式,说如果东西今天没来领取及时告知我。
还有一次车子到了保养的时间,按照往常惯例开到4S店做保养,但等了一会发现当日排队的人很多,客户经理事先预约好的时间已经超期,想着晚上还有其他安排,于是联系朋友去了一家他熟悉的私人店铺保养,谈好了价格,要比4S点稍微便宜点。
因为第一次到这家店保养,我将口袋里提前准备好的烟拿出顺势递给了老板,他一开始推脱不收不收,我态度坚决执意拿给他,并让他把细点检查。
几个小时后,我去取回自己的车,他说把手刹都给我调整了,空调滤网、外部的螺丝全部检查过,我在4S店保养了几年那么多次,没有任何人去处理调制手刹这些细节。
所以,求人办事、请人办事,出于礼数,总要意思意思、表示表示,伸手不打笑脸人,你这样做别人也乐意帮忙,事情也容易办成。哪怕就是生活中去亲戚朋友家做客,事先朋友表面上说着什么都不用提,空手来就是,此时如果你执意整点伴手礼,哪怕就是时令蔬菜、水果登门拜访,我想主人家也不会拒绝吧,即便表露出拒绝的态度,说着来就来了,都说了别提这些东西,你这还提干嘛。但实际上,主人家的内心是十分愉悦的,想着这家人真懂礼数,下次有什么事也会想到他。
控制情绪,压制住你的脾气
我本人以前也是一个火气大的人,中医说气大伤肝,肝火太旺的人容易情绪大,对身体不好,长此以往容易患上一些慢性疾病。放在工作中,一个火气大的人,不容易和同事相处,更难获得领导的青睐,没人愿意忍受你的臭脾气,也没人欠你往他们身上释放你的不良情绪。
越往高的平台,那些坐在台上的有几个是脾气大的?相反他们在工作中往往都是那么的平易近人,至少在你我眼中他们表现的温文尔雅,客客气气。
一次协助组织部考察副科级干部人选时,到某镇进行了一次延伸考察,这个后备人选小刘是县机关排到该镇某村任职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期间,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都是这个小伙子踏实肯干、思维开阔,但在谈及不足之处时,大部分人都认为小刘性格急躁,脾气有点不好,需要再改善下,话说的委婉,相比本人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小刘虽然最终不会因为这些负面评价而与干部提拔失之交臂,但他的谈话记录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上级那里,从长远来看,这些评价也会左右领导对小刘的看法,会让小刘显得很被动。
像小刘这些人,可能大部分是没有坏心的,他们也许是在同一个工作岗位干了许多年,实在厌烦枯燥无味的重复性工作,也许是正好遇到那段时间心情不好,也许是急性子,坏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但在做这些事之前,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县城就这么大,这些来办事的人兴许机缘巧合下还会成为你未来共事的同事甚至上司,如果你今天用如此恶劣的行为方式对待他,或者鸡蛋里挑骨头故意为难别人。
多年以后,这些人爬到了更高的平台或者比你强势的部门任职,亦或者直接成为你的顶头上司,选择权就落到了别人手里,你还能指望他们客客气气、心平气和和你共事,绝大部分人不给你使袢子就是最好的结局了,你如果还指望他们扶持下你、帮助下你,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更多精彩内容在天涯社区,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 | 小火炉

审核 | 心一

天涯社区首个数字藏品开售!


戳我⬆️⬆️购买元钻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