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乌丹星女士寄语2017中国养老界
别把“养老”当运动
中国人世世代代只有“家庭观”,没有“养老观”。现在制造出很多“养老”概念,试图画一个圈,圈一群人,制造出一个商机?不要认为有2亿老人就会与你有关?不要认为潮流趋势下一定有商机,有商机就一定会上市,上市就一定能赚大钱?别的产业会,养老产业不会,因为属性不同。
树立“五对“理念
在对的时机、选择对的切入点、设计对的产品及服务,找到对的客户,掌握对的服务者,才能给自己一个理由真正进入行业。没有“五对”思维和思考,进去也是很难活下来的。以目前蜂拥而至的局面,死掉的一定比活下来的多。
政策不负责你的死活?
政策是风向标和引航灯,是告诉你趋势和走向。政策不负责你的死活?不负责你的客户,不负责你的服务品质,也不负责你的运营团队,想活下来必须靠自己。如果你问政策啥时间能落地? 回答只能是:没有政策支持,你还做养老吗?与其眼睛盯着政府,盯着政策,不如反过来盯住市场、盯住客户。你做养老不是因为政府让你做,而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你要做。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就不要期望值太高了。
你是否成功不重要,但不要成为一个破坏者
谁都不是神仙,能掐会算,你到底能不能成功?做好打持续战准备吧,不论资金、技术还是人才。孩子小,需要慢慢养。你家孩子如此,养老产业也如此。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只能破坏产业发展正常节奏和格局。希望你不要成为一个破坏者。
如何使服务让人最放心?
养老服务没有那么高大上,关注细节第一位。细节在哪里?回家看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就知道了。你想和你能怎样照护好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你的服务体系就应该怎样设计和实施。一个连自己家的老人从来都不过问、不研究、不关注的人,天天嘴里在研究别人家的老人、照护别人的老人,市场对你能相信和放心吗。
管理者的责任
养老运营需要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精算能力、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品质基因。不断提升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条龙的精准水准和研判能力是一个CEO(院长)必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大概八成差不多”时代应该结束了。成本就是利润、就是生存。但成本不是一味的“抠”,单纯靠“省”能省出多大的业绩?在控制成本、提供效率和不断增加增值服务上深度研究、下足功夫,是对养老服务管理者的更高诉求。内功决定成败。
靠“挖人“还能走多远?
养老人才培养,嘴上重视、实际不愿投入的现状依然占主导。“给别人做嫁衣”的思维笼罩着整个行业,限制着人才培养的积极投入和参与。“挖人”最简单、最捷径,因此成为第一要务?此种现状短期局面难改变,长期解决无着落?“横向组团打造”模式取代“纵向精英个人打造”可能会提供一些解决思路。“离开谁都能转“是你要解决的。
智慧养老看未来
智慧养老依旧是方向,但更看好未来而非现在。让一群不懂互联网的老人,使用太多的工具是一种奢望和幻想。让一群不懂老人的年轻人给老人设计出贴切带温度的智能化产品可能也是一种奢望和幻想。“一老一小“、”使用者和设计者“中间的纽带应该是中年子女。中年子女的深度参与应该是设计者引起重视的。
别走的太快,请等等市场
政府在按部就班,老人在按部就班,子女在按部就班,好像只有从业者和企业家们很着急,很怕晚了吃不上蛋糕?或吃不上大块的。市场三要素:使用者认知水平、使用者支付能力、使用者购买意愿都未达到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你走得越快,死得也越快。请等等市场,请花点时间去培育市场,请想办法带着你的兄弟部队(医疗、教育等)一起走才能走得踏实。
三块蛋糕,你吃哪块?
中国养老产业的大蛋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失能部分失能老年群体(老年长期照护)第一块、农村老年群体第二块、城市活力老年群体第三块。外资基本选择做第一块。多数企业或个体大都愿意选择第三块,认为相对容易。唯独第二块目前没有动?第二块是否就一定是政府来做?市场是否有机会尚不清晰?选择哪一块、甚至全选,都自然有理由和道理。以长远眼光看,哪块都有机会、哪块都有可预期的目标和前景,关键问题在于你具备什么样的资源和能力。因此,想清楚、定好位是永恒的话题。对的想法,不一定能形成对的方案;有了对的方案,不一定能找到对的团队;有了对的团队,不一定能找到对的客户;找到了对的客户,不一定是对的盈利模式;有了对的盈利模式,不一定有对的外部资源配合。即便以上要素都具备,没有对的文化和对的用人理念,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017年,送给养老界两组关键词:精准发力、稳健行走。
来源:社会工作学院
作者:乌丹星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