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丹星:经营十年以上养老机构的一线风险管理经验
今天谈谈经营十年以上养老机构的一线风险管理经验。
首先,我们的结论是,风险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为零。
我们要考虑的是:第一,把风险降到最低;第二,风险发生了怎么处理。结合大家总结的经验,我尝试做个提炼,讲讲事前、事中、事后分别需要做什么。
-1-
事前风险防控
有关事前,各位讲了几个最核心的问题。
我们是有限服务,不是无限服务
很多养老机构在前期营销时一直宣传“我什么都能干、什么都能管、什么都答应”,这是为了入住率。为了入住率把有限的服务说成无限的服务,就给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上门访视
无论客户及家属在机构说得多好,一定去看他所处的小区,上门看家庭环境、周围邻居的情况,可以对客户及其家庭做出基本判断。否则仅凭面对面交流,有些情况无法掌握。
延迟签约
因为把入住率放在第一位,我们总是习惯于“好不容易来一个,什么样都要收住”。需要一个观察期,不要那么急着签约,签约一定是最后一件事,不要为了入住率在前面就急着去做。
全面评估
只评估身体状况是一个大误区。常见的思维逻辑是:身体状况评估与护理级别相关,护理级别直接与收费相关。这样评估就彻底错了,我会把对老人身体状况的评估放到最后,而不是第一位。
首先,家属的观念及态度的评估。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原则。老人子女左右老人的钱,左右老人是否入住,左右所有事情。评估家属的观念及态度比评估老人身体状况更重要,后者是很简单的事。
其次,对老人的精神评估。精神状况有可能会导致后续特别严重甚至无法处理的后果。
再次,经济状况评估。如果没人为老人支付费用,养老机构赔死了,如果有三位老人被遗弃,让你养一辈子,又送不出去,你就没法干了。
第四,社会背景评估。包括客户的受教育程度、过去的职位、社交圈、身份改变等,这些情况会影响到客户是否好沟通。
最后才是身体状况评估。我们往往特别注重的身体状况评估,恰恰是重要性排在最后的一件事。
前四项评估的结果决定未来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通不过,身体状况评估与否都没有意义,因为你已经判断不能收。所以,再次强调:在事前,为了入住率什么客户都收,饥不择食,后果就是巨大的潜在风险。
-2-
事中风险处置
从养老机构老年长期照护来讲,事中有五大风险:压疮、噎食、跌倒、自杀、出走。全球任何一个机构的风险都会发生在这里,不管如何规避都无法100%保证不发生。事发时要采取的策略,刚才各位讲得非常清楚。
首先要及时报警、救助
这是我们必须做的,否则家属一定会和你拼命。
处置过程中注意留痕
我个人认为,做好报警、抢救的同时,一定要想办法留下痕迹、证据,不要只顾着忙,最后没法说。几点几分发生的、电话几点几分给家属打的怎么打的、人怎么来的,现场是怎样的情况,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都要清楚。
口说无凭、眼见为实,说的没有看到的有说服力,最好能确保调出监控证据,结合照片、呕吐物、碰倒着的物体等,全部留痕(国外就是这个术语),这就是证据,将来在法庭上用得到。
统一口径,一人发声
事发后一定要一个人描述。很多风险案例中经常是一个人说一个样儿,这是最大的败笔,埋下很大隐患。
举个例子,事发时场面很混乱,有很多人,家属问小张,小张说一个;再问小李,小李又说一个,五个小时内五个人说了五个故事,这就是养老机构的最大风险。
所以,机构在风险发生的机制上应该明确:当风险发生时,当事人只能有一个人说话,其他人闭口不言。这是一个工作机制,谁在现场谁主导。
比如,值夜班的人有一个经理或其他负责人员,要养成一个人完整地描述事情的习惯,因为每个人经历的不一样,多人说话会有多个瑕疵,被家属抓到,告你就可能完全成立。
国外的律师告诉当事人,问你所有的话只回答“是”或“不是”。我在律师事务所工作过五年,也告诉我的当事人绝对不能随便说话,只说“是”或“不是”,多一句解释就可能留下证据、痕迹。
-3-
想处理好事后,功夫都在事前
事后沟通当然很重要,沟通好了皆大欢喜,家属会理解你;但如果沟通得不好,一切都有问题。所以,要尽量把事前的功课做足。
事前达成共识很重要
养老机构不是保险箱,一定会发生事故,应该在老人入住的事前就把风险沟通清楚: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处理?你会怨我们吗?你会投诉或者你希望我们怎么处理?
如果你问了这些并且留存痕迹,比如录音录像,事发后家属要打官司,你就在法官面前展示痕迹。这是老人入住前双方达成的共识,没有共识老人就不能接。
什么叫共识?就是我们尽最大努力照顾好老人,但是风险不能是零,一旦发生问题,尤其是老人自己的问题,如站或坐的时候不小心发生问题,即使发生在家里,子女也没有办法,机构和子女是一样的处理方法。
我们分析很多案例会发现一个问题:事后向家属解释时,我们经常会反复这样讲:“老人哪有没有风险的,你在家里自己照顾没就有风险吗?不跌倒吗?他也跌倒,所以你得理解。”
这种所谓换位思考、换位沟通的话述,为什么不放在事前?事前向家属提一个问题:如果老人入住后发生跌倒、噎食,你是他的儿子/女儿,期望我们怎么做?而不是事后说:“你看在家也会跌倒、噎食,防不胜防。”
为什么不事先问他呢?如果问过,为什么不留下记录呢?如果他说:“希望事发后养老机构第一时间送医、报警、通知家属,给他最好的处理。”事后你可以说:我们全做了,当初入院的时候我们说得很清楚。
我们总是事后与家属深入沟通,因为要赔钱了,紧张得不得了,能不能把这个工作往前提?
对任何一个客户,国外叫个案管理,意思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都是一个特殊的案例,要做所有的评估,留下记录、痕迹,这样才有可能把风险和赔付降到最少。
当然,事前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上保险。
观察力培训是事前的重要功课
机构的一线人员比领导者更需要具备一些观察力和判断力,他们是观察力培训的主要对象。我们通常只培训翻身、拍背、喂食、移动等,很少很细致地培训他们的观察力。
观察力不是一天、两天能有的,而每一位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又必须具备这种观察力。有些事情员工个人解决不了,但必须会看、会听、会思考、会反映。
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能够判断出照护对象有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如老人的情绪情感等,这是一般的观察力;更进一步的观察力是比如知道心梗、脑卒中、精神病发生时是什么样,伤人的前兆是什么。
老人这两天总叨咕:我也该走了,这么大岁数了,活得没意思了,归置东西、翻旧照片,这是很明显的自杀倾向。如果你没有相应的观察力,怎么会想到他第二天跳楼了呢?没有一位老人在自杀之前和正常人一样,第二天就跳楼了,一定会留下痕迹,需要观察出来。
老人情绪观察和管理
老人最近情绪变得很烦燥,与人沟通不停地找茬儿,这个突然的变化是精神问题,还是一般的情绪问题?所以我们讲心理慰藉,和老人搂搂抱抱。
医学上有一条线,八个维度,可以据此判断老人的情绪变化,是必须由专业的人来解决,还是非专业的人通过聊聊天、搂抱搂抱就能解决的?
老人不高兴、哭了,最近总闹点小情绪,从情绪来讲,这个范围是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慰藉解决的。
但当他突破临界点,出现一些特殊症状的时候,已经转入医疗范畴、精神范畴,是病态,就不是精神慰藉、搂搂抱抱能解决的。
老人是经历这八个阶段逐步由情绪失控、抑郁、烦燥走向精神问题,如果缺乏培训,专业知识跟不上,护理人员怎么能准确发现判断老人已经到了临界点,面临巨大风险?或许还在给老人刺激,不高兴了就给一个冷脸冷暴力,立刻激发老人转入精神病的状态。
所谓专业,就是要建立一个培训体系,对员工进行系统性、连续性、周期性的培训,教给各类员工去掌控、观察、判断。
真正的培训需要静下心来,就风险问题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做好课程设计、问题设计、场景设计,让员工建立一个非常牢固的概念: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把所有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危害降到尽量小的程度。
管理者不能天天在一线看着老人,好几百人你看不过来。这个培训要更务实、更接地气、更踏实、更有专业性地去做。
作者:乌丹星
经典新编
温故知新,砥砺前行
-THE END-
延伸阅读
➤ 一位失智症医生得知自己失智后,写下了这封信……值得一看!
➤ 封必荣:养老护工日常操作中存在哪些风险?(实操案例分享)
➤ 最新!《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试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