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共有36个省级赛会单位组织动员1200多个公益创业项目参与,项目类型涵盖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明实践、关爱少年儿童、为老服务、阳光助残、卫生健康、应急救援与疫情防控、社区治理与邻里守望、节水护水、文化传播与旅游服务、法律服务与禁毒教育和其它13个领域。经过层层评审,共评出10个金奖、40个银奖、50个铜奖。近期,我们将对部分获奖项目进行展示,分享项目做法和经验,供大家学习交流。
今天为大家推送的是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项目“瑚光珊色”——南海珊瑚保护公益项目。珊瑚礁是南海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南海活珊瑚覆盖度从1983年的76.6%下降到2020年15.3%,珊瑚礁极具退化,生存环境堪忧,珊瑚钙化率下降幅度可达14%~21%,珊瑚礁在碳循环中的生态功能严重受损。基于此背景,为保护南海潜在蓝色碳汇,服务海南海洋保护事业,积极践行国家碳中和战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海南大学瑚光珊色志愿服务队依托专家团队研发的核心技术,对珊瑚礁开展常态化、全天候的生态监测,进行专业化技术修复,并在海口、三亚、陵水等省内十余个市县开展科普宣讲、录制科普视频、开设珊瑚艺术课堂、举办公益集市等志愿服务,唤醒和提升大众珊瑚保护意识。经过数年努力,海南大学瑚光珊色志愿服务队从一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600余人,志愿服务队不断向多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本项目采用“自然保护与修复+人工辅助”的方法,运用造礁石珊瑚健康评估技术定期检测与持续评估珊瑚情况,通过人造珊瑚支架、培育种植园、珊瑚种植礁、种植浮床四项技术解决珊瑚培育环境问题,以“礁、架、网、床”为珊瑚发展提供种植、培育、保护的全面发展机制。
本项目以保护修复南海珊瑚礁等蓝色碳汇为核心,结合“线上+线下”方式,形成以设计产品售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助和众筹修复珊瑚礁为主的公益创业模式,致力于牵成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及社会公众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核心、两个方式、三个主体、四个举措的“1234”公益创业模式。团队组织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团队成员设计文创产品,围绕珊瑚等海洋相关物的衍生图案印制成文创产品,通过线上微信小程序,线下举办公益集市等形式售卖,并以售卖基金实现自我造血。
利用科研团队掌握的核心技术,为政府提供海洋生态补偿服务,进行珊瑚生存海域修复及白化预防,以实现珊瑚碳汇积累,并借助已经初步完善的碳汇交易市场和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盈利。还与沿海酒店、海洋文化教育基地、海洋博物馆等合作,为其提供水质监测、水族缸造景等服务,换取场地使用权、酒店住房优惠券等,以用于常态化引领教育活动的开展,如珊瑚保护相关主题的论坛、宣讲会等。
通过广泛宣传,激发大众保护珊瑚意识,以获得社会捐助。同时与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携手,在线上发起“保护珊瑚,你我有责”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多元活动形式,号召用户募捐资金种植珊瑚礁。
自2020年起,团队深入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陵水县等10余个市县开展“珊瑚保护”行动,通过暑期夏令营、科普宣讲、录制公益宣传片、售卖文创产品等形式,积极传播海洋生态保护知识,团队累计服务市民及学生1万多人,累计参加人数超过2400余人次,参与的志愿者600余人次,累计志愿时长近2万小时。
团队与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南海区珊瑚礁建设工作站、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机构开展合作,依托自主研发的珊瑚培育技术基本形成珊瑚培育路径,已在我国南海海域8处试点珊瑚培育装置并完善技术,通过培育珊瑚苗、修复珊瑚礁从而修复珊瑚礁生态,提高珊瑚覆盖率,试点海域珊瑚礁覆盖率预计提升约7.5%。
我是“瑚光珊色”珊瑚保护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当我看到由于海水污染,珊瑚从五颜六色到白化的样子,真的是觉得十分痛心。于是我加入了“瑚光珊色”珊瑚保护志愿服务队,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大片的珊瑚被修复。我跟着项目成员一同前往目标海域,投放我们的监测设备。它可以采集海洋的水质数据,当水质中某些指标即将低于一类标准,我们就会收到预警信息。随后,我们会采用水处理装置进行海水净化,同时对珊瑚进行评估。如果是健康的珊瑚,我们便会在海水净化后投放珊瑚幼苗。如果经过评估发现珊瑚生长出现了问题,我们便会将珊瑚移植到实验室进行培养,然后再投放入这片海域当中。在与这些珊瑚作伴的日子里,我们与这些鲜活的海洋生命、与神秘的大自然进行着对话。每当看着那些修复好的晶莹剔透的珊瑚,感受着有生命力的瑚光珊色,真的成就感满满。它们就像海底的繁星,熠熠生辉,点缀着海底世界的美丽,而我愿意一直做这份美丽的守护者。
来源:项目团队供稿,部分图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海南大学”“海南大学南海书院”等
编辑:孙睿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校对:侯名瑄(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