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青春丨志愿服务也能充满“艺术范儿”!



朗读者:王品皓(浙江工业大学)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熊峻苓,中国美术学院2022级在读研究生,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曾服务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景东职业高级中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寄语全国广大青年,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也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倍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重任在肩。

五年前,我组建了中国美术学院“艺塑乡村”实践团,努力把更多的美术、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累计带领百余位中外青年志愿者感知中国乡土,先后赴浙江多个乡村开展艺术改造、美育支教、设计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衢州仁宗坑村获评“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这些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开放、包容、且易于参与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并加入到志愿服务当中来,用专业所学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开展“美美讲堂1+100”公益课堂美育活动


我深知,校园是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的火热阵地,更是展现志愿服务成果、彰显青春风采的靓丽舞台。今年年初,我便开始积极筹备打造中国美术学院首个“青荷美学空间”,希望为在校青年志愿者们搭建起一个研究学习、汲取灵感的桥梁,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

在此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学校众多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项目,思考开展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的新模式、新思路。例如“乡村艺课”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云上美育教学+校园美境营造”,将“美”的种子播撒到祖国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乡村学校;“画”说文物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画笔创新文物“打开方式”,拉开了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而“秋叶有益”志愿服务项目,则致力于传递变废为宝的创作理念,用艺术诠释起“落叶为何不扫”的杭式浪漫……这些志愿服务项目,均以各学院特色学科为背景,服务类型多元,覆盖领域广泛。整个“青荷美学空间”像是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的交汇点,让不同专业的志愿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青荷美学空间”


置身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利用好学校搭建的多元化优质平台,不断学习新知识,精进技艺,提升开展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我所在的学校也上架了许多与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相关的学术讲座、拓展实践和通识课程“链接”,更好地满足了我们在校青年志愿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方向,让我们能够根据各自所需灵活选择课程与实践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青春是短暂的,但青春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是我们美院学子的职责所在,更是我们开展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我们既要以“美”为媒,也要以所学专业为纽带,不断推动志愿服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艺术成为引领志愿服务风潮的“流量密码”,努力以艺术创作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志愿服务为人民群众带来新能量,让艺术之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持久绽放!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熊峻苓供稿

编辑:杨   晓(绵阳城市学院)

海报:王雪娇(山西大同大学)

插图:千库网

责编: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青年志愿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