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城古城里的小众景点,或许这才是你最想看的韩城风景

2017-11-07 陕文投韩城公司

解状盛区,士风醇茂;文史之城,钟灵毓秀。脱下一身疲惫,游走千年古城,换个角度看韩城,你会发现,那些隐匿在时光深处的小巷里,满载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吾之城,匠心之城;吾之城,文史之城;吾之城,故事之城。走过的、看到的、摸到的、听到的,都是回忆里最好的时光。


赳赳寨塔






  赳赳寨塔,本称“潭法塔”,位于韩城古城北端高台的圆觉寺遗址上,塔建于金大定十三(1173)年,八角六层,高二十四米,后因地震崩塌,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重建。金塔塔址上原有一个村寨叫赳赳寨,塔建在寨内,人们习惯叫它赳赳寨塔。赳赳寨塔2014年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晨钟暮鼓



▲金代古钟




  古时,晨钟暮鼓和打更一样,是一种报时手段。


  诗云:“晨钟暮鼓,百年鼎鼎,晨昏击鸣,声震云霄。”“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时休。”历史发展到今天,晨钟暮鼓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报时手段,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寄托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追忆,象征着对现实的警醒。




▲明代古钟

▲明代古钟




  韩城圆觉寺铁钟,是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铸造,高2.41米,为原敕赐“圆觉禅院”之物,专司报时。抗日战争时期,曾用作防空警报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专门用作整点报时,七十年代因钟损伤停止。这里现在使用的钟,原在昝村开化寺,1959年移至此。




▲暮鼓



  “晨钟暮鼓”是古时人们重要的起居信号,古“韩原八景”之一的“圆觉晨钟”也曾于上世纪60年代响彻古城。位于烈士陵园东陵凉亭内的“暮鼓”于当晚21:00敲响,烈士陵园“四八”台东侧的开化寺明代古钟也将于2017年1月1日早6:00撞响。鼓每次敲击9响,间隔8秒,钟每次撞击6响,间隔8秒。此后将于每天早6:00撞钟,晚21:00击鼓,为韩原大地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向全市民众和海内外游客展示了韩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的无穷魅力。






古城三庙




  古城三庙由文庙(国保)、东营庙(省保)及城隍庙(国保)组成,韩城市博物馆设于文庙内,是一个特色鲜明,馆藏丰富,集古代建筑与文物陈列为一体的地方性历史博物馆,是韩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缩影。


  2002年开始,文庙、东营庙、城隍庙三个古建群一气贯通,南北纵深达600余米,占地8万余平方米,囊括以元代建筑为主,涵盖宋、元、明、清各代古建风格的单体建筑100余座。在完整保留古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内部条件加以改造,举办各类文物陈列,从而使建筑陈列与文物陈列浑然一体,建筑艺术和人文艺术交相辉映。


『 韩城市博物馆 』






  博物馆现有藏品6822余件、古钱币32000余枚,其中等级文物180余件,包括史前古生物化石,新旧石器时代石器、骨器,商周及其以后各历史时期的青铜器、陶器、金银器、铁器、玉器、瓷器等名贵器物,还有大量古代工艺品和古代书法绘画佳作。




 文庙 』




  韩城文庙位于金城区东学巷东端北侧。学巷“道观古今”、“德配天地”两座木牌坊,其意盛赞孔子的思想与品德。文庙也叫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该庙后存建筑为1371年(明洪武四年)在旧址上重建而成,形成前庙后学的格局,后多有修缮。文庙坐北朝南,不设南门,共有四进院落。主要建筑以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正谊明道门、明伦堂、尊经阁等构成一条南北长200米的中轴线。在轴线两侧设有牌楼、致斋所、更衣室、碑楼、碑亭、东西庑、东西碑林、掌酒司、典库司、东西书斋等建筑。庙东西还有名宦祠、文昌阁等附属建筑,并与庙内相通。该庙在建筑设计上强调中轴线相对称的格局,利用层层递进的院落,按功能合理布置建筑,庙学结合,是研究地方文庙建筑的范例,这也是陕西省唯一保存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 城隍庙 』




  城隍庙位于韩城市金城区东北隅,明万历五年(1577年)扩建,后多次重建。该庙坐北朝南,平面分四道院呈“十”字形,以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构成南北中轴线。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参差适度。其雕饰精美华丽,琉璃覆顶,金碧辉煌,是一组具有元、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庙中所有建筑构架均采用彻上明造,梁架仍保留叉手,前后檐多用“大额”,山面用阑额和普拍枋。歇山顶收山较大,形制古朴,反映了当地的建筑特征。隍庙巷东西各有一座木牌坊,东题为“监察幽明”,西为“保安黎庶”,相传,农历八月二十是城隍爷的生日,值此都要举行五天的庙会,到时商贾齐聚,货物云集,热闹非凡。




@水莲花


『  东营庙  』




  东营庙坐落于韩城市金城区城隍庙巷东端南侧,在文庙北边,与文庙只有一墙之隔。它始建于公元1611年。清顺治、乾隆、康熙年间都有所修葺,1986年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现保存完好,主要建筑有山门、献殿、正殿、寝殿等共计八座30间,总占地面积2804平方米。


九郎庙





  九郎庙,九、救谐音,相沿成习,所以称救郎庙。《赵氏孤儿》戏剧广为流传,九郎庙就是祭祀程婴、公孙杵臼、赵武而修建的庙宇,表达韩城人民对“可为义死”的崇高精神的赞美。九郎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664平方米。该庙为两组建筑,中西部建筑是九郎庙,东部是三圣庙,为二庙合一,一庙多神制。九郎庙正殿系元代建筑,该殿原有赵武、程婴。公孙杵臼塑像,现无存。赵武死后,与程婴、公孙杵臼葬在离县城西南方向公里高门原山,就是“三义墓”。九郎庙东侧是三圣庙,祭祀关帝、财神、火神。九郎庙内还有一座砖砌神洞,卷棚顶,洞额嵌一块正阳洞,此为药王洞,是祭祀药王孙思邈。


五营庙



▲东营庙(@水莲花)

▲北营庙




  在古城中还建有五座关帝庙,是用来保护城池的,由于过去均驻扎兵营,俗称“营庙”,分别为东、西、南、北五营庙,目前仅存东营和北营庙,我们现在看见的就是北营庙,由关王祠、孙真人祠、戏楼组成,为元代建筑。现存关王祠的过殿、献殿、寝殿,内有《历代名医之图》碑一通,记载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金时代的名医,据此判断此庙始建于元代。关王祠西部为孙真人祠,戏楼居庙内南部,戏楼集浮雕、透雕于一体,有凤飞云天、香鼎宝器、仙人骑兽等图案,美轮美奂。


卫先范故居





  卫先范,字象极,自号栎子。明代韩城江李里(今龙门镇李村)人。三岁时双亲亡故,由兄长卫先烈抚养。七岁入学,学绩名列前茅。因家贫,数度辍学,后得师友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明万历举进士,先后授襄陵、临汾县令,迁吏部主事、郎中。旧时称吏部的长官为天官,卫先范官至吏部郎中,人称“卫天官”。他忠于职守,为人秉性耿直,不畏权贵。后因不苟于权奸魏忠贤的同流合污,被诬陷罢官故里。






  卫先范故居在城南卫家巷,故居门额题字“进士第”,其门楼宽大,门墩是一对石雕大狮子。原为三重四合院,现存门房5间,北房3间,西房4间。其祖先就是赐进士第吏部郎中的卫先范。其后裔卫勤民现在还珍藏着卫先范亲笔绘画题记个人身世的书画册页,图文并茂,题记均盖有“卫先范印”和“天官郎印”两个图章。


  顺治二年,八王遣官征辟不就,终守丘园,年八十二终于严谷,私谥贞介。父名王道,字宗极,渚北村人,邑诸生,读书紫云观。少治《易》,自号龙门谷子,更号宗极子。平生言动不苟,正襟危坐,虽兄弟妻子亦相敬如宾。家酷贫,环堵萧然,处之自如。邑令马攀龙、督学许敬奄推重,著有《宗极论》,寻祀乡贤。






  此巷是卫先范所居之巷,故嘉庆二十四年,卫族建哨门洞楼时,在内面洞额题刻“天官旧址”。


  并将陕西巡抚右副都御史石凤台所题“冰壶玉鉴”刻在外面洞额,以颂卫天官人品高尚清正。(秦忠明)


永丰昌(酱园)旧址






  永丰昌(酱园)旧址位于韩城市金城大街北段西侧,东临金城大街,南北紧邻街房,西接民居。该院落为明清时建筑,现有文物古建街房5间,过厅4间,前院南北厢房各2间,后院南北厢房各3间。2003年9月1日公布为韩城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氏父子故居






薛姓的一分支,

是唐大将薛仁贵的后裔。

据《韩城市文物志》有关碑石载,

明初,薛楝由河东迁居河西之林皋村,

林皋村的一支薛姓又迁居至县城张家巷。

薛同术、薛之屏父子便是此户薛姓。







此父子二人均官至知州,

薛同术,字希仁,号乐山,

嘉庆年间任安乐州知州。

薛之屏,字为宪,号仰山,

万历年间任乐州知州。







其故居位于张巷西段,

座南朝北,

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

门房5间,东西厢房各四间,

西厢房为两层木楼房,

做工讲究,结构紧凑。







门口两旁有方形石狮一对,

走马门楼高大气派,

门额题为“十马高轩”,

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由山西怀仁县知县门婿梁元为其题书。







何为“十马高轩”呢?

这就要从秦朝的制度说起。

秦朝时开始设立郡县,

郡太守出行乘坐五马之车,

汉代以五马代指郡太守,

“十马”乃两个五马之和,

“高轩”,指乘坐之车。

“十马高轩”就是说这家

有两个相当于郡太守的官员。




毓秀桥





  在古城城南,有一座百年石桥,横跨于澽水之上,守立着古城南端。三百年来,它迎送着南来北往、四面八方的客人,更造福了韩城一方百姓。它便是饶有古意的毓秀桥,韩城人俗称“南(lang)桥”。毓秀桥初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乾隆十六年重修,更名“集胜桥”,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后又名“毓秀桥”。



  毓秀桥是“官路”上的一座“官桥”,但却不是用“官银”所修,而是由清代乡贤刘荫枢捐资修建,历时五年而成。在未修桥之前,来往过客要靠船只摆渡,十分不便,刘萌枢首倡修桥,倾其家产,花了三万多两银子,终于建好了这座桥。为避免子孙后代借桥来敲诈百姓,桥建成后刘荫枢就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毓秀桥卖给了韩城县。



  毓秀桥全长180米,高6米,宽4.5米,十眼拱桥。桥墩呈梭形分流河水,每个桥孔的穹顶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在西迎东送着澽水,桥面呈弓状,石缝间有灌铁水而成的铁锭加固。


  桥两旁为石栏,石栏之上每隔近两米有一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柱头雕饰瓜果,如兰瓜、桃子、西瓜、葫芦等模样,石栏两头,各置头戴风雪帽的石人坐像四通,意喻在此守桥护卫。





  桥南原有三座木牌坊,上题“示我周行”、“四方会归”、“户尽可封”、“士风醇茂”;“解状盛区”、“翠锁城南”,现在只有一座牌坊了,但也颇为壮观。


  这座牌坊上题“示我周行”四字,为刘萌枢所书。“示我周行”,原意是行周之道,和孔子复周礼差不多。





苏资琛故居






  苏资琛(1893~1974)名养源,字资琛,陕西韩城人。其祖籍在古城之西的薛曲村,后迁居城内高巷之东北城壕。他的一生追求真理,富有正义感,这位韩城义士,从教书先生到抗日英雄,满腔爱国情怀,一身浩然正气,奉献革命,兢业国事。


  其故居为南北向四合院,现保存完整。门房五间,乾字墙门,无华朴实。门房明间面向院中,安装满间屏门,外有帘架,房内明间两侧为屏风隔断,高大气派,次间为满间室。







  东西厢房各三间,明间为门,次间为窗。厅房三大间楼房,楼下明间为屏门,外有帘架,次间为窗。楼上各为满间四扇装板楼门。厅后西次间开有小门,通其后两间暗室。







  他一生追求真理,富有正义感,陕西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先从教,适逢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向群众宣传抵制日货,反对军阀混战。后任《河南日报》编辑,国民政府立法院法制委秘书,杨虎城十七路军参议、政治处长,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兼组织部长。“七·七”事变后,任合阳县县长,与共产党员苏史青、王俊等在合阳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并享有“抗日县长”的美誉。后到孙蔚如团任国民参议、政治教员,当选为韩城参议会议长后回韩城,后又当选为陕西省“国大”代表,赴南京参加制宪会议。







  韩城第一次解放,苏资琛东渡黄河,奔向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受到周恩来副主席的接见。后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西安解放后,任民盟西北总支委员、宣传部负责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作为西北解放区的代表,赴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50年任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1963年任陕西省副省长。他曾先后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委员、副主委。于1974年5月病逝于西安。





强逢泰、强望泰故居






  在古城北关强家巷北侧,有一院走马门楼的四合院民居。门额题刻“耕读”,门楼木、石、砖三雕俱全,装饰讲究,工艺精巧,实在令人赞叹。







  这便是功在社稷的原河南滑县知县强克捷(谥号忠烈)之子强逢泰、强望泰兄弟俩的故居。嘉庆年间兄荫袭骑都尉,官至郞中,钦差监督,福建通省粮储道等职,政绩显赫,闽满乐道;弟赐进士,授内阁中书,出任四川成都水利同知,治理都江堰有功,升任重庆府。







  宅院门房五间楼房,门内的浮雕砖照壁为“松鹤鹿灵芝”图,喻延年益寿,福禄富贵,四周有寓意高风亮节的节节青竹,此照壁是古城民居建筑中砖雕之上品。







  东西厢房各三间,屏风中门,门窗如故,且有帘架。厅房已经拆除,四个明柱子为石雕柱础,精美别致。厅房两侧山墙保存完好,山墙上的砖刻家训:“肯构肯堂羡阿兄克成先志,宜诗宜礼愿诸子勿替书香”,不但书法精湛,雕工精美,也如实反映了这家主人的道德修养及处世之道。





薛国观故居



艮字门楼



  在韩城古城北关城北巷西段之北的临德巷,有一院东西走向的四合院,艮字门楼,古朴肃穆。这便是明朝薛国观(明以前宰相级别)的故居。原为门房5间楼房,东向艮字隅门,后改为北向艮门,开在门房与北厢房夹道。门额题“耕读第”,门外建卷棚顶报亭,并辟有东向小门房,额题“惠迪吉”,南北厢房各三间,西为厅房,明三暗五间,稍间辟通后院的夹道,其老宅原南北并列三院,各有后院。







  薛国观是韩城人,明万历四十七(1619)年进士,授莱州推官。天启年间任户、兵、刑部都给事中;崇祯九年(1636),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入阁辅政;后升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进文渊阁;再加少保、吏部尚书,进武英殿。







  明崇祯元年(1628),薛国观奉命祭祀北镇(今辽宁锦州市东北)医无闾回朝后,向毅宗进言关内外军营将吏舞弊、克扣粮饷一事,深得赞许。后陕西爆发了高迎祥、王嘉胤等多起农民起义,薛国观和朝内陕西籍的重臣奏请皇帝设防,从速剿灭,并查办时任陕西巡抚乔应甲纳贿纵盗罪。






  当时明代遵照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的国策,筑城之风盛行,身居相位(明以前宰相级别)的薛国观以防御为由奏请朝廷批准,倡议地方官绅捐资,将土城砌为砖城。文武百官听说宰相家乡筑城,纷纷捐银资助。知县也动员城里的商家踊跃捐资,加上他本人积蓄,最终将韩城土城墙修筑成了砖城墙。



©声明:内容整理自陕西韩城旅游&韩城古城&老城故事

古城亮点推荐

古城万圣大爬梯 还不知道怎么装扮?热巴 Baby 鹿晗来教你

● 陕文投韩城即将启动8条精品研学游主题线路推广活动

● 2017中国•韩城金帧国际短片电影节 志愿者招募令!

● 隐居韩城||寻一间茶室,得一隅宁静

● 再见,大理  你好,韩城!

● 邂逅史记韩城里的唯美慢生活,探寻光影流年里的昨日往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