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 | 高考,最焦虑的是孩子还是家长?

2017-06-05 慕棉 中国网教育频道


作者| 慕棉

来源 | 心探索

(ID:innerlgiht18)

全文共计35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编者按


下周即将迎来今年的高考。


每年此时,

咨询师慕棉都时常遇到很多家长的求助信息,

询问孩子现在状态这样那样不好,

应该怎么给孩子减压。

然而,她常常告诉家长们的却是,

最需要减压的不是孩子,

而是你们自己。

 

事实上,

越是不肯努力,不愿意学习,

一拿起书本就头疼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恰恰可能是

越无法处理压力紧张和焦虑的。

 

高考,最需要减压的到底是孩子,还是家长?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们深刻的信念。Harriet来寻求心理协助的原因就与此有关。


她跟丈夫都是B大的高材生,毕业后就职五百强企业,发展也都很好。两人虽然都不算富二代,但父母家也都远高于一般小康水平,因而一结婚就在北京买了房。今年又贷款入手了第二套,原因是为了孩子。


她说,压力真的太大了。今年儿子都五岁了,虽说小学的学区房算是提前买好了,可现在还没有心仪的XX附中学区房。这以后可怎么办?


最可气的是我老公,居然一点也不着急。整天只会拿那些套话来安慰我,什么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真是气死我了!我们两个人都是B大出来的,难道孩子还要比我们差?就这么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一点也不知道操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按理说以Harriet的智商应该不难理解到,她和老公都没有在XX附小附中上过学,然而,却都考上了B大。


那么,究竟是学区房重要、还是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更重要呢?是整天担心埋怨丈夫对孩子更好,还是夫妻和睦对孩子更好?


然而,被焦虑蒙蔽住双眼的Harriet却看不见、听不见、感觉不到,满心只有一个目标——学区房,就好像那就是一切一样。



可惜,大多数时候,大多数家长都跟Harriet一样认为自己的焦虑是“为了孩子着想”,是在提前打算。


孩子小不懂事,做家长做大人的不能不替他们打算。如果你没有这样翻来覆去琢磨,苦心经营想办法,好像反而你倒是错了,是不负责任的。

 

然而,问题在于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焦虑,反而会责怪没有跟自己一样焦虑的伴侣,或者其他人不懂自己的心,也不知道去帮忙想办法解决问题。


因而,这种焦虑又常常蔓延,进而导致更进一步的家庭问题。

 

就像Harriet,只有深入自己的内心,她才能慢慢看到,自己从小就是被父母以这种方式灌输长大的。在她的人生里,永远都是竞争和比较。她永远都要超越同龄人,做到最好。


然而,习惯了成为最优秀的,却并没有真的提升她的价值感,反而让她时刻生活在被激活的战斗状态中。她就像一个战士,永远在用警惕的眼神面对学习、工作、生活,永远在告诫自己不能落于人后。因而,她整个人都是紧绷的。

 

而孩子的出生,其实对她来说是个出口。所有对自己的要求,如今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以前她无法要求老公像自己一样,努力努力再努力,更高更快更强!因为理智上她也知道老公有自己的人生。但现在,不一样了。以为了孩子之名,对老公的不满,也有了可光明正大表达的途径。

 

然而,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老公的要求,都只是她自己内心的投射,她无法接纳自己那不够完美不够努力奋进的阴影部分的表现。

 

这也是潜意识的奇妙之处,它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很在意某些人事物,然而事实上,我们可能从未真正看到那个当下的“人事物”本身,我们只是在自己的焦虑里,反复纠缠,自以为很在意罢了。



一转眼,今年的高考季也快到了。每年这时候,都时常遇到很多家长的求助信息,大多都是孩子现在状态这样那样不好,询问应该怎么给孩子减压。然而,我常常告诉他们的却是,最需要减压的不是孩子,而是你们自己。

 

是啊,孩子紧张吗?可能。焦虑吗?也可能。但那真的只是可能而已。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家长真的非常紧张非常焦虑,急需卸掉心理负担,轻松面对孩子。


很多家长会说,做父母的心情,这不是可以理解吗?高考啊,多重要哇。我为了孩子操心,我焦虑,这说明我有正事啊。这错了吗?

 

这当然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当我们把自己面对所谓抉择命运时刻的紧张和焦虑,转嫁给孩子的时候,当我们把自己面对未来人生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和无助,转嫁给孩子的时候,又怎么可能指望那些十几岁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孩子完全不受影响呢?

 

纪录片《高三》里,王老师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只要你给我拿出半条命来读高三就好,不要你一条命!”这句话大概道出了很多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而家长们重复的“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只要孩子开心”这样的语言,又无数次强化了这个期待。



事实上,越是不肯努力,不愿意学习,一拿起书本就头疼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恰恰可能是越无法处理压力紧张和焦虑的。


原因也很简单,孩子抗拒了。是的,你可能没像电影里那样明确地说出来,可能在你的认知里,自己也没做什么去给孩子增添压力,而孩子可能也无法用语言精准的表达出来他们怎么了。但是,孩子不是傻子,他们能够感受到那来自父母老师的气场。

 

那是一双双盯着自己学习,就像看着囚犯一样的眼睛;那是好像自己学不好就错了,考不好就完了的焦虑;那也是如果我做不到,我就很没用,我就对不起他们的付出的愧疚和自责;这些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可能是孩子奋发的动力。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过度的压力也可能变成孩子对学习的抗拒。

 

很多孩子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之中,不知道如何疏导自己的情绪,也感觉无法跟大人沟通,自己不能被理解和体谅。因而,学习这件原本单纯的事情,就变成了他们的情绪发泄桶——“既然努力也不能让你们满意,那还不如不努力了,还少点失望”;甚至是“我就是学不好了,怎么地吧?”这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产生的逆反心理。

 

这种逆反看似对父母的反抗,但其实本质上却是无法取悦父母,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接纳之后的无助无力无奈的变相表达。这是一种自我防御,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它的本质,依然是对父母的认同感的渴望。

 

然而,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些,就只能责怪孩子不懂事不努力或心理不够强大了。他们不知道,其实那个不强大的人更可能是自己,那个需要面对焦虑的人,还是自己。想起龙应台说过的一句话,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


所以,了解到这些之后,作为家长,我们如果真的是爱孩子的,是愿意为孩子着想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作为家长爆发的焦虑呢?

 

首先,我们需要回到自己,尽管我们做了爸爸妈妈,可我们首先还是一个人。因而,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同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把生命的重心压在孩子身上,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越是能把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对孩子的期待就会越自然越真实,因而无形中加给孩子的压力也会更小。而这对孩子来说恐怕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

 

其次,学习自我调节,坚持自我成长。当我们有能力不断自我完善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在成为父母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中自己怎么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怎么了?有哪些过往的创伤被勾起来,然后如实地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展开持续的自我成长。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也更了解了自己的状态,那么我们就能及时看清自己可能在跟孩子的关系中,引入了哪些不适当的投射,及时停下来,回到自己。很自然地,对孩子的焦虑就会减轻。

 

再者,在夫妻间建立“教育同盟”,这个连接就像一个“能量转换器”,它使得你们可以一起面对家庭问题,而不再把焦虑带给孩子。反过来也让孩子变成了促进夫妻交流沟通的桥梁,真的成了更有效的家庭粘合剂,也有利于增强夫妻感情。

 

也就是说,两个人尽量找到共同的教育理念。然后,当面对孩子焦虑的时候,就要停下来,不再去想孩子的事情——因为你知道这时候你在你的焦虑里,你并不是真的在想孩子。但你可以如实地跟伴侣倾诉自己的情绪与感受,而另一个人要学会倾听和陪伴,然后再交换位置。



之后,如果你们愿意,两个人还可以一起来做一个游戏,那就是“如果事情不一定是你担心的这样,那么它还可以是什么样子呢”,两个人一起来头脑风暴,敞开地看待,如果你们愿意还可以配合色彩或音乐来表达。

 

这会帮助两个人都重新打开看待问题的视角,因而很多顽固的想法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这个过程既是倾诉、倾听的情感连接过程,也是放松的过程,还是让自己打开视野的过程。

 

所以,你看到了吗?孩子其实也是父母的老师。孩子的出生给了我们机会,去看到那些被忽视被隐藏的自己,也给了我们机会去深入亲密关系。


所以,孩子是从来不需要着急的,只要我们肯慢下来,面对自己的心,焦虑也就不再能够困扰住我们,进而也就不会再侵扰我们的孩子了。

  

 | 作者介绍 | 


来源:心探索

撰文:慕棉

排版:刘昌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关注 | 工作久了渐渐没了成就感,老师该怎么找回初心?

深度 | 病入膏肓的中国教育,是全社会的共谋

关注 | 教师子女:我为什么不报师范?

关注 | 高考改革四十年,如今它还能改变命运么?看看马云们怎么说

深度 | 朱永新:学校正在走向消亡,代替它的将是什么呢?

关注|家长认为该把刘胡兰“请”出课堂,爱国教育哪里出现了问题?

深度 | 缺少艺术教育的人幸福少,而我们正竭力扼杀孩子对美的追求?

深度 | 上海特级教师:中国的教师为什么会这么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